劉翠翠
摘 要:教師要巧妙利用自然資源,豐富農村幼兒園課程內容,挖掘自然資源的可利用因素,發展幼兒潛力,讓幼兒在探究游戲中,發展創造能力,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愛上大自然。同時教師引導幼兒結合和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幼兒認識自然環境,初步了解自然與自己生活的關系,懂得保護地球,人人有責。
關鍵詞:自然資源;探究發現;課程游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自然環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與奧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認識興趣”“結合和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幼兒認識自然環境,初步了解自然與自己生活的關系”。課程游戲化告訴我們,幼兒的認知特點是自我學習,而不是灌輸式教育的結果,教師應在游戲中讓幼兒獲得教育,感受游戲樂趣的同時習得知識取得進步。
農村是個大寶藏,它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無時無刻不吸引著孩子們去探索、去發現。人與自然應是和諧共生的關系。在農村,孩子們從小跟著父母到田里拔草,認識了各種各樣的莊稼與野菜;父母做各種農活時,廣闊的大自然就是孩子們的舞臺,他們在田野里捉蚱蜢、追青蛙,找野兔、尋漿果。大自然賦予孩子靈動的思維、健康的體魄和絕佳的教育資源。農村幼兒園的地點一般都在農村,周圍的自然資源無處不在,如何利用農村自然資源,豐富課程游戲化內容呢,正引起廣大農村幼兒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一、探索農村資源特征,豐富區域游戲材料
農村自然資源豐富多彩,品種繁多,教師要帶領孩子們一起搜集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并將他們搜集整理好,分門別類地擺放,以便幼兒在需要的時候,即拿即用。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自然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融入區角游戲之中,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感受各種自然資源的特征,更好地了解自然大膽創作。
比如在一次搜集活動中,孩子們發現玉米皮白白的,像是紙一樣,孩子們舍不得丟棄,就收好,洗凈,晾曬,最后用盒子裝好放在搜集角。在一次美工區域活動中,教師將其投放到手工區域。孩子們嘗試將玉米皮剪成條狀,放在碟子里,作為半成品,有的孩子用條狀的玉米皮做老爺爺的胡須,有的孩子發現條狀的玉米皮軟軟的,可以做填充物,將之塞進小包裹,做成裝飾性的包包、體育玩具用的沙包等。有的用袋子在玉米皮的一頭打個結又變成毽子,可以拎在手上踢著玩,還有的用玉米皮裝飾玩具屋頂,做大樹的葉子,鋪在小鳥的巢里。小小的玉米皮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教師要將自然資源當成活教材,鼓勵幼兒大膽探究,大膽實踐與操作,在想象與創造中實現自我教育與自我發展。農村里還有許許多多的材料,都可以應用到區域游戲中來,讓幼兒在操作中發現,探索中找到大自然的真諦。
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幼兒身心健康
自然資源除了農田里的莊稼秸稈、池塘邊的草根莖葉,還包括泥土、沙子、石頭、堅果、竹筒等,教師要引導幼兒挖掘自然材料的秘密,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好自然資源,讓自然資源啟發幼兒智慧,開拓幼兒眼界,增強幼兒動手動腦能力。
比如在沙水區,教師投放了竹竿、瓜瓢子、木桶等,讓幼兒盡情嬉戲,探索水的秘密。孩子們用大大小小的竹筒引水,將水從高處引下來,用麥秸稈、石子、木頭等,做沉與浮的實驗,嘗試制作“泡泡水”,將竹筒一端戳上許多小孔,讓水奔騰而下,美其名曰“自制蓮蓬頭”。有的孩子在水池邊用小鏟子挖土,造成“小溝渠”將水引入沙土區,將采集來的小樹枝結合沙土區,玩“造林”游戲,玩“挖寶”游戲,玩“城堡”游戲。
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玩沙玩水玩泥,身心愉悅,大腦思維靈活,游戲中,孩子們不斷地進行走、跑、跳、蹲等動作,身體素質得到增強。特別是孩子們在游戲中的探索活動,提高了幼兒認知水平,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三、開展多種種植活動,提高幼兒實踐認知
農村的孩子從小就從父輩那里習得一些基本的種植方法,他們知道春天播種,秋天收割,但是對于植物的照料經驗明顯不足。教師要指導幼兒學習管理種植園地的瓜果蔬菜,勤澆水、施肥,勤觀察、學習梳理葉片、除草、捉蟲。種田也是一門學問,孩子們在植物園地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接觸了葵花的生長,他們疑惑向日葵為什么總是向著太陽轉動。遇到問題,他們自己向父母尋求答案,或者向網絡探尋真相。
教師要巧妙利用自然資源,豐富農村幼兒園課程內容,挖掘自然資源的可利用因素,發展幼兒潛力,讓幼兒在探究游戲中,發展創造能力,讓他們一方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從而愛上大自然,另一方面產生愛護大自然的思想,注重環保,懂得地球是大家的,人人都責任愛護。
總之,對于課程游戲化,教師要善用資源、因地制宜,將自然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讓自然資源成為幼兒的活教材,讓幼兒大膽探究,大膽實踐與創作,最大限度發揮資源的作用,讓幼兒在想象與創造中發現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岔河鎮岔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