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飛
摘 要:學生的良好思想需要從小培養,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行為不能做,從小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科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教師可以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將德育滲透進每一節課堂,引導學生從善向善,激發愛祖國、愛家鄉、愛同伴的美好情感。
關鍵詞:德育教育;美術教學;審美水平
眾所周知,在素質教育中,德育教育始終排在第一位,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小學最基礎的教育學科之一。對小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既能讓學生們通過欣賞作品、表現作品,從而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抒發強烈的真情實感,又能啟迪學生的智慧,開發大腦,從小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等。因此,對小學生實施美育教育,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事,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巨大的推進作用。
《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那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該如何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選取主題積極的題材,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學生的良好思想需要從小培養,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行為不能做,從小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科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要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就必須嚴格指定美術教學計劃,將德育滲透進每一節課堂,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善向善,升起愛祖國、愛家鄉、愛同伴的美好情感。
比如有的一年級學生不愛護環境,常常有亂扔垃圾、踩草皮、破壞樹苗的現象。教師設計美術活動《長啊長》,讓孩子們通過繪畫植物的生長過程,了解一棵大樹的成長需要經過種種努力,經受種種磨難,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孩子們在繪畫中了解到了大樹成長的不易,引導學生們要關心動植物,不隨意破壞周圍環境,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綠色生命的思想情感,愛護環境人人有責。
又如在二年級美術《好吃的水果》中,教師先讓孩子們觀察生活中常見水果的形狀與色彩,培養孩子觀察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的習慣,從一點一滴開始,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接著教師鼓勵學生用語言來表述各種水果的味道,升華美。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用各種材料表現水果的特征,提高了孩子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積極宣傳傳統美德,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在課堂中努力滲透德育點,通過讓孩子觀察畫面、說說感受、嘗試制作等方式,表達內心情感,提高自身認識。同時,教師要將美術教學內容與《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范》等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畫畫、讀讀、說說、做做中,提高思想認知水平。
比如在手抄報《禮儀伴我行》中,孩子們用繪畫表現自己日常對爺爺奶奶的尊敬,見到老人主動向老人問好,乘車時,見到老人主動讓座,過馬路時,主動攙扶老人過馬路。有的將手抄報分成多板塊,“有關禮儀的名人名言”,或者是“應該怎樣遵守禮儀”“講文明,改陋習”“文明傳播你做了嗎”。孩子們施展自己的才能,或畫或寫或手工,將傳統美德用美術的形式再現出來,既豐富了學生的禮儀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加增強了學生的道德感,從而在日常活動中,講文明語,做文明事,當文明人。
三、創設優良美術氛圍,激發學生向善的欲望
真、善、美是思想教育永恒的主題,教師要在美術教學中,創設優良的美術氛圍,讓學生在感受美的情感基礎上,升起良好的祝愿,使自己趨向心靈美。教師在設計美術教案時,要既能喚醒學生的美好情感,引起情感共鳴,又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讓學生在與材料的互動中,提高審美情趣。
比如在三年級美術《卵石動物造型》活動中,教師事先創設藝術氛圍,在教室周圍將搜集來的石頭畫、鵝卵石組合成的各種造型畫,陳列在學生四周,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造型教學時,教師充分給予時間與空間,鼓勵學生想象與聯想,通過親手擺弄鵝卵石,將重新組合后的鵝卵石,想象成小豬、小貓、小河馬,再通過廢品材料的添加或者三兩筆的“神來之筆”的添畫,使得鵝卵石拼搭的動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在卵石動物造型活動中,學生們積極想象與創造,尋求與他人不一樣的造型方式,體現了藝術的獨創性,培養學生了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與表現的欲望。在活動的最后,走出教室引導學生去生活中尋找美、創造美,加深對環境保護的理解,提升環境保護意識。
小學美術活動中的德育因素,需要教師去發現、去挖掘,將美術與德育結合起來,使得學生的精神面貌積極向上,這正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美術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宣傳真善美為主旋律,通過學生與材料的互動,表現內心真情實感。同時,教師要緊抓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和關愛他人的重要性,通過美術活動,增強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洋口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