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克友
摘 要 本文針對當前中職生學校德育工作中常見的問題,分析了中職生的現狀,提出了德育目標及相應的應對措施,主要目的是讓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更符合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三貼近原則,為中職學生以后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社會生活的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德育教育 素質教育 “三貼近”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2-0051-03
我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師和班主任深知,盡管中職教育是我們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要點,但是中職教育目前仍是我國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與普通高中相比,吸引力仍然較差,這導致了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行為習慣與方法、學習目的與動力都存在非常規性、反傳統性,如果學校德育工作做不好,就很難將學生培養成現實職場需要的、能為社會努力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學生做人的標準,與人相處的能力,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前途和工作前景。
從中職學生的來源來講,大部分是中考落榜生,有的是在社會上混了一段時間后又回學校的,對學習的興趣比較淡薄;在學校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很多學生只是抱著混文憑的態度,缺乏內在學習動力,于是經常出現遲到、早退、曠課、上課睡覺,甚至打架斗毆等情況。其次,從家庭因素來講,目前的中職生主要以90后為主,家庭孩子少,有的是單親家庭,有的是雙親不在,家長對孩子包辦太多,嬌生慣養情況嚴重,學生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這樣很容易使學生以個人為中心,集體觀念較差。他們生活處于弱勢群體和缺少關愛的環境中;從他們的年齡階段來講,中職生還未成年,不少學生自卑心理嚴重,內向和離群現象較為突出。他們常常感到前途無望,有的迷失了方向,上網成癮,沉浸在虛無縹渺的空幻之中,沒有了生活目標。然而,他們正處于思想發展趨于成熟的階段,這個階段他們對于辨識能力比較主觀,也比較盲目,并且叛逆心理特別強,需要我們老師正確地引導,同時也要加強同家長的聯系。由此可見,中職生不良的品德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不良因素影響下,通過學生個體的心理活動形成的。作為班主任,本人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學生的德育工作。
一、明確德育教育目標
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學生尋找道德生活意義。首先,德性的提高可以改善人際交往,掌握社會技能,為個人的成功發展提供支持。其次,德性提高可以使自己贏得更多他人的認可,為自己爭得榮譽,幫助他人建立自己良好的形象,為自己的發展尋求更多的機會。再次,德性的提高可以使自己得到自我實現的滿足。最后,德性的提高有助于集體任務的實現及當前問題的解決。解決了以上問題之后,為了讓德育的內容更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應當選擇底線倫理內容作為道德的切入點。所謂底線倫理,通俗地說就是,“你可以做不到舍己救人,但你不能損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賢,但你應該認同道義和人道”。他是作為一個正常人要進行正常的生活必然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之所以關注最低、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因為道德的下限要求的實現是達到崇高道德境界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
因此,我個人認為,對于中職德育的目標應該是: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去發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健康向上;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科學的思想方法;自覺地遵紀守法,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熱愛專業,勤奮學習,勇于創造,大膽實踐,具有良好的職業習慣和安全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進而使學生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基本路線,確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想信念,具有為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應對措施
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素質,矯正學生的行為,不是一朝一夕不能期望一蹴而就。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名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要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適應未來升學或就業的需要。
(一)鍛煉學生的競爭意識
教育作為一種超前的事業,要迎接新世紀的挑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把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來抓。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競爭意識和信心。我們所說的競爭是公平競爭,要讓學生有信心去參與競爭。比如紅歌比賽,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也增加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更重要的,通過比賽讓他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性。去年我所帶的2012級農經(4)班,參加年級組舉行的紅歌比賽,選唱了《十送紅軍》。在我的倡議下,班干部集思廣益,在合唱的同時,加上了微型的表演,把歌曲中描述的送軍人的場景適時地表演出來,出現了村民攙扶拄著拐杖的老太太,和即將分離的情侶等場景。在他們進場,表演,退場時,所有班級的學生都自發地整齊地熱烈地鼓了三次掌聲,所有的老師和評委都笑著說,有創意。然而,最終由于合唱的水平欠佳,我們班并沒有獲得一等獎。賽后,我告訴學生們,這就是競爭,演的好并不等于唱的好,因為這是紅歌比賽,是以唱為主,以后好好練習唱歌。
其次,培養學生在競爭中的合作觀念和敬業精神。要使學生熱愛自己的專業,畢業后熱衷于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服務意識,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德;讓學生懂得服務就是合作,合作也是一種競爭的需要,人們的合作能力越強,整體的競爭力就越強。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學到老)。學會學習,是個永恒的話題。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呢?第一,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大綱要求,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適應中職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職業教育培養的變化,更多地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現場教學,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方式,并通過開展技能競爭,儀式慶典,文化藝術等活動,把德育與職業活動,學生活動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重理論傳授,輕學生實踐”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沒有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三貼近”原則就不能落到實處。第二,讓學生進行自我學習總結,將學習和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第三,讓學生認識到“效率就是生命”。要培養學生高效率的學習能力,要求學生珍惜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有科學的時間觀念,注重效率。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注意收集各類信息,從事適當的社會活動,并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看成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手段,要避免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總之,只要掌握科學的方法,進行自我總結,并將學習和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講究一定的學習效率,就會提高學習能力。
(三)增加心理健康教育
種樹先培其根,樹人先育其心。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強德育工作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方面。根據中職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他們才能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社會生活的環境。作為教育者應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措施。
第一,有熱情,想學得一技之長。這類學生的思想表現和學習成績屬于中上等,他們表現出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從動機來講,有的是通過求知成才來提高自身素質,有的是就此作為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一種手段。對于這類學生,要正視他們富有朝氣、思維活躍、樂于創造發明的一面,讓這樣的學生在班級的各項活動中成為帶頭人,為其他學生作表率,進一步培養其積極樂觀的心理素質,同時也要注重培養他們堅強耐挫的心理素質。
第二,對自己的前途有憂慮,這類學生有的雖然重視好學生形象,但在學習上缺乏熱情,有的甚至變得更加厭學。對于這類學生,讓他們了解本專業各層次成功人士的經歷,分析本專業在我國的地位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不斷給他們以奮發向上的力量。在精神思想上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要讓他們持之以恒,堅定信心,對前途充滿希望。
第三,心理壓力大,有自卑心理。這類學生的入學成績比較低,由于學習方法不當,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學習比較困難,不善交際,不善言語,也缺乏主動勇敢的精神。對于這類學生,要運用友善的態度和他們談心,讓他們講心里話,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弱點。同時,有意地創造機會,讓他們與同學溝通融合,并抓住他們的閃光點,給予成功展示自我的機會。這樣用教育者的認知貼近和啟迪被教育者的心,用教育者崇高的精神去感化被教育者的心,用教育者博大的愛去溫暖被教育者的心,引導學生逐步走出自卑的心理,進一步建立自信心。
第四,對任何事都無動于衷,我行我素。這類學生有的自恃有得力的社會關系,有的則自信個人的聰明才智,相信今后會有好的工作,所以在學校虛度光陰。他們在追求人生目標上重實惠,自我期望不高,不想通過個人的努力學有所成,存在不勞而獲的思想;在行為方式上重興趣,對學校設置的課程和各項活動,他們不在乎,也不想做個好學生。針對這類學生,喚起他們的自律和自尊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樹立起對他們的愛心,不輕視他們,不把他們當刺頭看待。要找他們談心,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優點,肯定他們的創造精神。同時,要做好班級其他學生的工作,消除同學對他們的歧視心理,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關懷和溫暖,從而增強自尊和自重的心理,樹立積極向上的決心,在行為上自然就能夠做到自律。
(四)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
道德教育是思想品德的重要內容,具體包括:社會公德和文明禮貌教育,社會主義人道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工觀念和勞動態度教育,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教育,以及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講文明懂禮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諧平等的人際關系,擺正個人、集體和國家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使學生能在未來的職業勞動中遵守職業道德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完成國家和人民所賦予的使命。
首先,教師的自身修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現在中職生吸煙現象較為嚴重,班主任講到學生禁止吸煙,結果呢,教師辦公室有老師在堂而皇之地抽煙,這樣的教育顯然起不到任何作用,根本沒有任何的說服力。作為教師不僅是學生政治上的指路人、思想上的良師益友,而且其自身的道德形象更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我們必須用自身的行為去教育學生,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可以效仿的道德楷模。作為教師,要認真學習《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大綱》,認真領會本輪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內容,新特點,和教學大綱要求的新的教學方法。作為學校,應該認真組織好德育課教師及班主任的培訓。任何一項改革的成敗,關鍵在于教師。新一輪德育課改方案有許多新理念,新內容,新特點,只有全面準確地把握,才能實施。
其次,以《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來約束并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從而進行自我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思想品德。同時,要教育學生遵守各項規章制度,遵守社會公德,講文明懂禮貌,這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班風的集體。
再次,不僅是文化基礎課還是專業課,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要加強并注重融入德育,特別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真善美教育。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需要,這樣才能對學生的精神文明,職業道德,職業養成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才能有效激勵學生勤奮學習,自我發展,才能切實提高學生自身地整體素質。作為中職生,加強道德修養,對個人成長和做好走向社會的準備都是大有裨益的。而作為中等職業的德育教師,更應該富有使命感和責任感,要把良好的道德風范,高尚的民族情感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樹立熱愛人民、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總之,德育是一個長期的具有漸進性、反復性、復雜性和曲折性的過程。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中職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和他們參差不齊的接受能力,對每個學生都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做到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在內容、形式、手段等方面,一定要注重對他們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須有一定的特色,有一定的創新,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這樣才能在德育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葉建峰.中職學校德育工作探討[J].中國教育,2009.
[2]劉根華.中職學校德育管理模式問題與應對措施[J].職業教育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