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翠芬
摘要:情境化語文作業的順利融入,給學生多種感官帶來一定的沖擊。教師要注意從作業打開方式、操作形式、評價標準等內容進行創新探索,讓學生順利進入立體性作業訓練中。通過誦讀、講述,演繹、游戲,讀寫、調查,教師從不同角度展開作業布設,體現嶄新教學理念,從而具有更為豐富的教學促進動力。
關鍵詞:語文作業;情境化;創意設計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亟待創新,教師要走出慣性思維,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對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進行探索創新,以提升作業的適合度,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個性需求。以書面形式展開的作業,是傳統教學留下的基本作業操作形式,但是這種形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發展的需求。教師不妨從“聽、說、讀、寫、思”等多個角度展開探索,為學生布設更多情境化的作業,讓學生在多種感官參與的作業實踐中自然建立學科認知。
一、多元化誦讀,講述類作業
誦讀、講述以作業形式呈現出來,對學生來說是新鮮事物。教師要對作業提出個性要求,讓學生順利啟動作業學習思維,在具體實踐操作中建立作業認知。展示性誦讀、交流性誦讀、比賽性誦讀,都能夠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對此教師需要給出具體的操作要求;復述課文內容、講述文本故事、看圖說故事,這些是講述類作業的操作形式,學生以這種形式對文本內容進行創造性展示,對提升學生學科能力有積極意義。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以下統稱“教材”)《麻雀》這篇課文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給學生設計了誦讀作業任務:這篇小品文描寫了一個特別的場面,表達了一種偉大的母愛,其場面驚險,卻有豐富的情感需要展現。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準備參與小組誦讀展示活動,小組成員展開賦分評價。學生接到這個作業任務后,都積極行動起來,參與到誦讀準備中。為了讓學生有更真切的感知和體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為學生進行示范誦讀。學生不禁跟隨仿讀,尋找情感賦予角度。一個誦讀性作業,給課堂訓練帶來更多的啟動點。學生都能給出積極的回應,說明教師作業設計有更高的啟迪性,對訓練學生誦讀能力有積極作用。
二、直觀性演繹,游戲類作業
演繹、游戲進入語文作業行列,自然出乎學生的意料。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向,創意設計演繹類作業、游戲類作業,促使學生充滿激情地參與到訓練過程中。讓學生創編演繹課本劇、小組之間進行演繹競賽、配設課堂演繹視頻,可以給學生帶來多種感官刺激,教師要做出合理布設,以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識字游戲、背誦游戲、競賽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訓練形式,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游戲內容,以調動學生的作業思維。
學生對課堂演繹活動有特殊的參與興趣,教師對課文內容進行整合處理后,給學生布設一些演繹性作業任務,也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訓練效果。例如,在教學教材《西門豹治鄴》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梳理文本內容,對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特點進行重點分析,然后給學生布設作業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演繹活動,小組要做好角色分工,整理相關臺詞,凸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生接到這個作業后,都能展開細致的閱讀和分析,重點研討作品人物,找到課堂演繹腳本創編的啟動點。經過全組成員的共同努力,課本劇如期上演,學生從演繹中獲得豐富的學習感知和體驗。一個課本劇創編演繹活動將學生帶入文本情境中,給學生的學習思維帶來的沖擊是多重的,使演繹活動獲得更多的成果。
三、靈動化讀寫,調查類作業
讀寫、調查成為語文作業內容,與學生常規思維契合度更高一些,特別是讀寫訓練,這是學生最為熟悉的作業形式。教師要有創新實踐意識,對讀寫內容和讀寫形式展開創新設計,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形塑學科能力。讀寫類作業包括造句、仿寫、讀后感等內容;調查類作業是嶄新的操作形式,包括生活觀察、實地調查、走訪座談、信息搜集等內容,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具有更多與時俱進的“味道”,需要教師做出有針對性的設計和探索。
為學生布設讀寫作業時,教師要有創新性,個性設計學習形式。例如,在教學教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時,教師布設了如下相關作業:讓學生先誦讀課文內容,重點感知周恩來的少年志向,然后讓每名學生寫一句話,像周恩來一樣,發出心底的吶喊,給人以更多的心靈震撼。學生聽說要模仿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都顯得非常興奮,紛紛給出個性化設計。例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引領時代的楷模,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等等。課堂成為誓言展示會,教師點評、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并挑選一些經典內容進行重點表揚,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激勵。教師為學生布設一個創編誓言的作業任務,雖然只有一句話,但是其訓練效果卻極為豐富,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心靈觸動。
作業布設是教師教學思想的體現。為學生布設情境化作業,不僅能迎合學生的作業訴求,還能培養學生的多種學科能力。情境化作業呈現立體性,要求學生要誦讀、要講述、要演繹、要游戲、要讀寫、要調查,作業域度大大增加,學習視野急速拓寬,給學生帶來的學習認知也更為豐富。因此,教師要對情境化作業進行整合、優化、調整、處理,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訓練機會。
參考文獻:
[1]黃亞芳.創設情境讓語文作業更加有效[J].成才之路,2014(11).
[2]高華.喚起情境體驗,設計語文作業[J].華夏教師,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