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怡
摘要: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他們認知與能力生長的過程。教師要將教學聚焦在學生的生長上,聚焦在他們思維的變化上、能力的提升上、意識的培養上。具體來說,小學數學課堂要培養學生具備“三自”意識,即自省、自律、自得。“三自”意識能夠促進學生內心真實生長,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讓課堂充滿靈動的氣息。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三自”意識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三自”意識屬于元認知的范疇,強調學生對認知的二次認識,強調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目前的數學課堂中,教師也在有意無意間培養學生的這些意識,但是沒能將它們整合起來,形成一定的體系,沒能讓它們彼此促進、彼此相長。因此,在當前的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將“三自”意識巧妙地貫穿到課堂的具體環節中,使其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品行。
一、自主預習,培養學生的自省意識
自省是由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來的,起初是自我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現在也將其推廣到學習領域。就小學數學而言,自省意識包含自我評價意識、自我反省意識、自我批評意識、自我調控意識和自我教育等。自主預習環節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省意識。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將數學文本的相關內容看一遍,然后回答第一個問題:在生活中有沒有運用轉化思想解決過一些實際問題。這其實是讓學生反省平常有沒有將數學與生活對接起來。第二個問題:列舉一些成功的轉化案例,并評價這個案例,如果你是當事人,你會怎么做。有的學生選擇曹沖稱象的例子,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將大象轉化成石頭?一定要轉化成石頭嗎?為什么要在船舷上刻線?學生提問的過程也是他們對曹沖評價的過程。有的學生說: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問題會束手無策,但是在學習了這一章節之后,也許會想到其他的方法。如果沒有河怎么辦?他們會將大象牽引到一個彈簧的裝置上,看看下沉了多少。第二個問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和自我批評意識。教師在學生預習之后,讓學生對預習情況做一個小結,這其實就是培養自我教育意識,讓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分析問題,最后再自己總結問題。學生說:之前其實用過轉化思想,如面積或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就是用“形”的轉化,上課時想看看老師還會講到哪些變化。很明顯,整個自主預習的過程成了學生自省的過程,自省能讓學生更好地看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進而能更好地投入到后續的學習中去。
二、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要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接受才能奏效。“三自”意識的培養,能讓數學課堂百舸爭流,百花齊放。
參考文獻:
[1]黃雪峰.把握“解決問題”本質提高“解決問題”能力[J].小學教學參考,2012(32).
[2]楊定紅.淺談在實踐中學習數學的意義[J].求知導刊,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