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柯善北
年內,“地球之肺”火了起來,不僅火在了地理空間中的南美洲,更火到了虛擬世界里的社交媒體上——一場疑似人為引發的大火對全球生態系統施予的讖言詛咒,高懸于蒼穹之上,暗寓了人類命運的種種叵測與不祥……一時之間,眾生惶遽,譴責與謾罵聲不絕于耳,從線上一路蔓延至線下,更從地球那端猛砸向地球這頭。事實上,人們的憤怒與悲傷從來都不是空穴來風——這場重量級“雨林大火”試圖教誡我們,所有當下的美好皆與脆弱及昂貴形影不離,雖其常以廉價示人,只因它難以計價,絕非理所當然;它更出紅牌警示,一切厄運的來臨都將猝不及防,鼓點聲疾,生態效益與其成本間的“捍格抵牾”終須化解。
較之大洋彼岸對雨林利用與破壞的片刻未寧,我國卻早已先行一步,壯士斷腕,誓把山河錦繡披——“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其言鏗鏘有力、擲地亦有聲,是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華民族為改善地球生態環境,挽救人類生存危機,向全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201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更聯合下發了《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下稱《制度方案》),成文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天然林保護修復的總體要求、重大制度措施以及支持保障政策,極大地提升了相關措施的可操作性與頂層設計之含金量。
天然林又稱自然林,意指天然起源的森林,其涵蓋了自然形成與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兩部分。無可置疑,天然林是森林資源的主體與精華,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穩定、生態功能最完備、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陸地生態系統,更是維護國土安全最重要的生態屏障。現下的中國,獲益于長久以來撫育作業的持續推進,已擁有天然林資源29.66億畝,占到了全國森林面積的64%、森林蓄積的83%以上,國土綠化不斷取得實效……回望1998年的歷史現場,彼時國家層面決定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簡稱天保工程),自此我國林業事業發展正式開啟了以木材生產為主導向以生態建設為側重的轉變。二十多年來,天保工程大展拳腳、佑我中華,國內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75億畝,中幼齡林撫育任務1億畝,共計19.32億畝的天然林木得到了休養生息。黨的十八大之后,國家更是不遺余力,加大天然林保護力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實現了全面保護天然林的歷史性轉折,取得了眾所矚目之喜人成就。但與此同時,有鑒于長期以來的過度采伐及利用,加之林木本身具有生長慢、周期長的特點,森林生態系統與功能的完全恢復尚需漫長歲月的苦候——五十年甚至更久——惟有久久為功而初衷不改,方得換來人與大自然的盡釋前嫌。此時恰逢天保工程二期即將收官,《制度方案》的完美“接棒”無疑正當其時,勢將剩勇追窮寇,促天然林保護事業再攀新高。
不容置喙,天然林的有效保護是打造生態中國的重要根基,守好天然林防線更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之舉。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生態文明思想之重要成果,黨中央及國務院對林業草原工作的最新部署及天然林保護修復的綱領性指導文件,此次《制度方案》的出臺,在立足與此前政策無縫銜接之基礎上,更致力于革故鼎新的制度性探索,注重提升相關措施的可操作性與政策含金量。言其創新所在,更可用“一個定位”“四項機制”及“五項重點任務”概括之。
“一個定位”,即確立天然林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一項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關鍵性的重大任務,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受益的事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一代代抓下去。
“四項機制”,一是強調切實加強黨對天然林保護修復工作的領導;二是實行天然林保護與公益林管理并軌;三是要求優化天然林保護修復資金支出結構,實行績效管理;四是將天然林保護從周期性、區域性的工程措施逐步轉向長期性、全面性的公益性事業。
“五項重點任務”,要求全面總結評估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執行情況,繼續實施好天保二期工程;要高度重視研究編制全國天然林保護修復中長期規劃,開展省級規劃、市縣級實施方案編制;要以提高天然林質量為核心,更加重視天然林修復工作和科技支撐;要抓緊研究制定天然林保護條例,指導制定天然林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同時,要大力推進國有林區改革,加快剝離公辦社會職能,實現國有林區轉型發展。
過往實踐證明,在改善我國生態環境惡化方面,天保工程居功至偉,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其蔭庇之下,微觀上看,天然林得以發揮出其卓越的生產與生態服務功能,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之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在中觀層面,天保工程更為全面推進國有林區及國有林場之改革落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但不應忽略,我國天然林濫伐積患已久,其生態系統脆弱的情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現下,全國仍有2億多畝集體和個人所有天然商品林因財力因素未安排停伐管護補助;整體投入補助標準偏低,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重點國有林區管理體制不順;天然林管護基礎工作薄弱,相關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諸多問題橫亙眼前。
我們說,再光鮮的德政,也需調動主體自愿參與其中,方能顯其效。換言之,還應充分前置農民的生計與發展,合理兼顧到農民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才是“正經事體”——正所謂“餓著肚子保不好生態”,話糙理不糙。
對比細察《制度方案》,長于對癥下藥,在延續天保工程全部財經政策之基礎上更有優化提升,強調了對投資差異化與精準化的突顯——好鋼尤須使在刀刃上……
事實上,截至2018年底,國家已持續投入天保工程資金達4000多億元,歷時性來看,補助得了一時,補助不了永世。全然依靠財政補助,倚賴國家持續包辦,“等靠要”政策終會陷入力所不逮,粥少僧多,杯水車薪的窘局,更遑論資金落地過程中的種種“貓膩”與“浪費”概率亦不低……
那么,如何徹底調動起主體的能動性,兼顧好其短期利益與永續紅利?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間又該如何平衡?我們說,不砍樹并非就不能致富,在“天保工程”實施過程中,已有很多林業職工由過去的砍樹人變成現下的護林人,林下養殖、中藥材栽培皆成為其增收的新途徑,而生態養護亦為開拓森林旅游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發展包含“短平快”在內的“林下經濟”,既能在短期內鼓起農民的腰包,更能與持續保衛好天然林之“綠色銀行”道并行而不相悖——凡此種種,農民觀之其獲益頗豐,國家補貼甚而可以忽略不計,自覺維護的熱情亦會高漲。有道是,只有農民越來越富,生態才能越來越好,生態文明才會持續繁榮,天保工作才具有了內生動力,天保工程才能獲得永續發展。
“亞馬遜的震怒”余波猶在,被烤焦的生命儼然在那一刻被定格……然而,除了網絡上的咆哮、關注與責難,人們還能做些什么來徹底阻止大火的“繼續蔓延”呢? 其實,許多問題已然超越了左右之爭、國族之別,比如捍衛地球生態平衡,比如應對全球變暖難題,更需要凝聚全體人類的共識:堅決“不退”方得功成……令人欣慰的是,中國已邁出了甚為關鍵的一步或幾步,顯示出華夏兒女極大的環保誠意與大國擔當,惟愿中國走得更好更穩些——多年后,猶見林間郁郁復蔥蔥,時見小鹿停駐憩飲,閑逸而美好,甫一擁抱那一片婆娑的樹影,就仿佛撣去了滿身浮躁與哀傷,滌凈一世風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