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燕萍 李動 通訊員 郭俊言
鄂州,一江碧水書寫千載風華,湖光山色映照田園勝景。
近年來,這座百湖之城、魚米之鄉搶抓發展機遇,冶金、建材、能源等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國內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大關。而隨著順豐國際機場落子鄂州,圍繞臨空港經濟區布局的航空物流、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等產業將迎來跨越式發展,整個城市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蹄疾步穩。
城市的轉型升級,產業的發展壯大,必須有與之匹配的城市治理格局,使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源源不竭。從2018年初開始,鄂州市啟動“40工程”,以老舊社區改造為抓手,重塑城市肌理,疏通城市脈絡,提升城市品質,切實解決了群眾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探索城市治理長效機制樹立了鄂州范本,貢獻了鄂州經驗。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中國經濟發展結束高速增長期,城市化也進入后半程,人口紅利、大規模投資帶來的邊際效應在遞減。大拆大建已不是這個時代的主調,城市發展將走向何方?
值此轉型關鍵節點,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舉旗定向,擘畫城市發展路線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同時,報告進一步強調,要“打造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客觀要求,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本質規定,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現實需要。這一論斷,將如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為新時期城市建設提供戰略指引。

寒溪社區八一小區文化墻
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統領,2017年12月,住建部在全國15個城市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試點工作,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由此拉開序幕。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彪m然未能列入試點城市,但鄂州已經聽到城市發展變革的陣陣“春雷”。他們并未等待觀望,而是以敢為人先、時不我待的擔當和氣魄,積極推進老舊社區改造工作。在十九大召開后不久,鄂州市就開始籌劃相關工作,并于2018年初率先啟動“40工程”,提出用兩年時間,投資8億,在中心城區40個社區深入開展老舊社區整治和改造工作。

改造前

改造后
心之所向,矢志不渝。這既是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同時也是順應人民群眾呼聲期盼。“40工程”由鄂州市城市管理執法委員會主抓,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鄂州城市發展過程中,老舊社區面臨與其他城市同樣的問題:基礎設施薄弱、配套設施匱乏、物業管理失位……而這些恰恰又是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痛點問題,一直以來群眾都反映強烈。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2018年2月,時任鄂州市市長王立到市城管執法委調研城市管理和“40工程”推進工作時指出,“40工程”是增強社會治理水平,加強黨的基層建設,穩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民生工程。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微細胞”,是“一黨三公”的主陣地,政府有責任更有義務確保主陣地長治久安、永不變色,將切實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此為導向,經過詳細的梳理排查,“40工程”將重點放在解決老舊社區活動空間狹小、交通擁堵、道路破損、排水不暢、公共照明缺失以及違法建設、物業管理、消防設施等群眾反映強烈期盼解決、長期影響群眾生活和居住安全的難點、痛點問題上,努力建設“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環境美麗、生活方便”的人居環境,進而不斷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服務水平,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40工程”點多面廣、繁雜瑣碎,既是一項惠民工程,同時也與廣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如何厘清錯綜復雜的局面,始終把穩前進的方向舵不出偏差,將這項惠民工程辦成民心工程,需要的是決心、耐心、仁心和慧心,考驗的是執政者的大智慧。
“先拆后建、先地下后地上,先民生后提升”,這是鄂州“40工程”實施的總體原則, 體現了鄂州市城管委等相關部門的清晰思路。
“先拆后建”,是對工程推進的全局把控,體現了誓將老舊社區舊貌換新顏的決心。打掃房屋,整理庭院,需要“斷舍離”;老舊社區改造,同樣也需要施展的空間。面對老舊社區亂搭亂建、違法建筑較多,擠占公共空間,影響社區環境的現狀,鄂州市敢啃硬骨頭,率先開展“鐵拳行動”,實施控違查違拆違,為社區改造爭取空間。
鄂州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很多違章建筑都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歷史遺留問題,拆違無疑是觸碰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但他們拆違的決心從沒有動搖,因為他們堅信這是有利于人民群眾、有利于城市發展的良心工程。在拆違過程中,他們始終堅持以法律服人,以情理動人,積極依托社區及社會組織,組織街道、社區、黨員群眾代表和社區志愿者,發揚“一門心思三不怕”(一門心思干工作、不怕跑斷腿、不怕磨破嘴、不怕汗水濕透衣衫)的精神,用一顆真心贏得群眾支持與理解。
截至目前,鄂州市“40工程”共拆違4326處14.9萬平方米,打通消防通道112處,規整“蜘蛛網”947處,拆除違法戶外廣告700余處4.7萬平方米,升級改造店招191家2350平方米。
清理出“畫板”,就有了“作畫”的空間:建設背街小巷雨污水支管、暢通排水,修復破損道路、打通交通微循環,完成道路修復工程22.7萬平方米,立面整治5.9萬平方米,解決公共照明377處,安設街頭座椅1282個;開展“拆墻透綠、增綠補綠、見縫插綠、陽臺增綠,推門見綠”行動,新增景觀綠化1.3萬平方米,實現凈化、亮化、綠化、美化目標。
“先地下后地上”,是對城市建設的全新認識,體現了政績觀的徹底轉變。如果說高樓大廈是城市的“面子”,地下管網就是城市的“里子”。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嚴重滯后,成為城市發展的短板?!?0工程”建設,徹底轉變過去只顧“面子”的政績觀,以城市發展的內在質量和未來空間為目標,首先筑牢地下管網這個“里子”。
“40工程”統籌解決水、電、氣、路等問題,“地上地下”一起抓,地下實施城區雨污分流,實現城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地上優化街區路網結構,美化社區環境,加強網格管理,實現與基層單位共建共治共管共享。工程推進以來,共建設背街小巷雨污水管道70446米,消除漬水點1228處。
“先民生后提升”,從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品質出發,牢牢站穩“40工程”首先是民生工程這一根本立場。
據鄂州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從踏勘設計伊始,他們就提出根據不同社區基礎設施狀況,分成三類實施差異化改造整治:基礎型以社區破損恢復、修補為主,數量控制在10%-20%;標準型以整治排水不暢、道路不通、停車難等問題為主,數量控制在70%-80%;示范型以環境整體打造為主,數量控制在10%。
這種“紡錘型”分類結構,很好地契合了鄂州老舊社區改造的實際,在總體資金約束與民生發展需求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既沒有廣撒“胡椒面”,小修小補,不痛不癢;也沒有樹重點裝門面,將民生工程做成政績工程。絕不搞“涂脂抹粉、粉飾太平”,而是像家裝一樣到邊到角顯精細,讓最廣泛的人民群眾享受到最切實的實惠。
分類實施,也絕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簡單圖省事地弄成“千人一面”;而是秉持“一小區一方案”思路,根據小區自身特色,充分挖掘小區的文化內涵,結合基礎設施建設條件,合理打造3個示范社區、14個特色小區,展現特色文化街、文化微游園和三國文化長廊等特點,讓城市的脈絡肌理在改造過程中重新活化。如在濱湖社區,將原來多達70余個院子打通變成大片區,貫徹“窄馬路、密路網”的道路布局理念,打通交通微循環,為后續城市治理奠定良好基礎。

東塔社區內改造后的居民休閑空間

桂花園社區大旗墩小區公共停車棚
過去政府施政,主要是從社會管理角度出發,基于強制的大包大攬,取得不少成效,也引發許多社會矛盾。鄂州市推行“40工程”,注重“民意”為先,讓人民群眾唱主角,凸顯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從“政府本位”轉變為“公民本位”,努力建設讓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部分改造后的基礎設施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40工程”的基本理念,項目實施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滿足居民的切身需求。在“40工程”推進過程中,鄂州市相關部門采取一對一、面對面的形式,逐家逐戶走訪12000余戶,征求收集意見4000余條。無論是項目可研報告、建議書編制,還是規劃設計、圖審和建設施工等,都堅持征求群眾意見,共同出點子,拿建議,想辦法,充分激發了群眾參與的熱情。而一些重要的環節如拆違等,都由街道、社區及黨員群眾代表會簽生效。
如在鳳凰小區,原本計劃將清理出來的空地改建為健身廣場,后來根據居民的要求改為晾曬區;在大旗墩小區,順應居民增設停車位需求,將社區內部分人行橫道改建成生態停車場,新增停車位38個,并在通道兩旁種下綠植,既滿足了居民停車需求,又增加了小區綠化面積。
在推進各項工作中,“40工程”充分發揮了黨員干部的先鋒帶頭作用。開展機關黨員“雙報到、雙報告”行動,帶頭“敲門”問需、“對話”問癥、“座談”協商、“吹哨”解決,組織社區黨組織監督評價機關黨員,讓黨員干部成為“40工程”的中堅力量。
在完善硬件設施的基礎上,鄂州市加強社區物業管理,健全社區公共服務,提升治理效能,探索社區治理的長效機制。
全面加強改造升級后的區域物業管理,由物業公司或業主委員會跟進服務,重點填補物業管理“真空”地帶,開展“紅色物業”試點,發揮黨員在小區物業管理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對老舊社區實施依托社區居委會指導下的業主委員會自治性物業管理,實現政府引導、業主自治、社區參與、物業實施四方聯動有機結合,確保改造后社區制度化、常態化管理運行。
依托社區黨組織和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瞄準建立健全便民服務網絡,狠發力“零距離”服務,促進基層治理效能提升。2018年投資1.5億元對主城區33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新建或改造升級,同時,充分利用社區周邊閑置辦公樓,統籌謀劃調配,改善社區條件,發揮最大效益,滿足群眾公共需求,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成為凝心聚力的主陣地。
完善“1+9”功能設置(“1”個便民服務大廳,“9”項服務功能:黨員活動、綜治警務、教育培訓、文體活動、老幼殘服務、家庭與婦女服務、衛生健康服務、環境物業服務、社會組織活動),規范擴充社區職能。結合“放管服”改革,25項便民服務事項下沉社區辦理。其中建立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讓6萬余人享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聽民聲,問民需,解民憂,自然能聚民心。在濱湖小區,居民紛紛為“40工程”點贊:“沒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哪有現在這么好的環境?!痹诖碎L住了二十多年的徐大媽語氣中更是充滿驕傲:“現在咱們小區比誰都不差,絕對拿得出手!”參與“40工程”的鄂州市城管委工作人員小劉已與居民們熟識,居民們不僅向他反映哪里的路燈壞了,提議哪里要增設監控,甚至連退休工資問題都與他商討。小劉笑談,之所以大伙兒這么信任他,就是因為老百姓看到政府真心實意為他們辦了實事。
分拆來看,或許只是亮了一盞路燈,多了一個停車位,晾衣有了場地,遛彎兒有了去處,但這卻解決了老百姓最急、憂、怨的問題,讓人民群眾最直觀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40工程”是一項補短板的城市建設工程,更是一項聚民心、固基層、強根基的民生工程,讓老百姓凝聚在黨的周圍,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
對接國家中部地區崛起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兩大戰略,鄂州迎來大發展的良好機遇。以“40工程”為契機,鄂州市將加快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探索城市治理長效機制,以更強大的內生動力推動城市的高質量綠色發展,通過先行先試,努力創建全省乃至全國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