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松溪縣有著“百里松蔭碧長溪”之稱,作為對接武夷山文化旅游為輔的生態宜居城市,不僅自然風光優美,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并且在歷史人文風貌方面也有著其獨特的閃光點,在2000 年5 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版畫藝術之鄉”。在松溪站前廣場建設中,因地制宜的進行科學規劃和詳細設計,能夠用更低的成本投入,取得更好的建設成果,更加全面的發揮松溪站站前廣場的各項功能。本文首先介紹了項目情況和設計意義,隨后分別從景觀設計理念、表現手法、景點規劃等方面,就松溪站前廣場規劃設計的理念、思路與要點展開了分析與探討。
松溪縣(古屬建寧府松溪縣)隸屬于福建省南平市,位于閩浙交界處,武夷山麓東南側,古時沿河兩岸多喬松,有“百里松蔭碧長溪”之稱,松溪縣因此而得名。
松溪站及站前廣場選址于松溪中心城區東南部越近村附近,周邊山體高大,環境優美,依山就勢,因此在設計中應該注意城市發展的生態性、和諧性、豐富性、連續性、策略性。在遵循總體設計理念“繼承、生態、發展”的前提下,我們具體提出了如下幾個方面的設計理念:(1)構建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增強城市發展動力;(2)突出城市廣場風貌,彰顯城市魅力;(3)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建設和諧城市;(4)尊重地方自然生態環境;(5)注入地方傳統文化的概念。
此次松溪客運站站前廣場規劃設計,周圍主要以自然山水生態環境所構成的自然風貌景觀為主,然而由于站前廣場主要承擔著人流集散的功能作用,以大面積人工鋪裝為主要形式。一方面是自然風貌,另一方面是人工景觀,如何使站前廣場和諧的融入周圍環境,是此次設計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規劃設計中主要考慮“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采用自然向人工逐步過渡的設計手法,廣場周圍以自然式群落種植方式為主,大量種植高大喬木,逐步過渡進入硬質廣場內部。廣場兩側設置停車區,滿足出租車、公交車、私家車等的停車需求,中心區域主要以硬質鋪裝廣場為主,滿足人流集散的功能,同時為出站乘客提供短暫的休閑、娛樂場所功能。
廣場分為上下兩層臺地形式,綠化形式主要以線性列植高大喬木、線性綠化帶、陣列種植池為主,對人流集散方向,有明確的導向作用。二層平臺設置下沉商業廣場,滿足一定的商業需求。同時適當設置休息坐等、景觀小品等,滿足休憩功能需要。鳥瞰圖如圖1 所示。

圖1 鳥瞰圖
站前廣場功能區規劃按“一軸三面一飄帶”主線展開,以火車站站房中心位置貫穿站前廣場至站前廣場大道的主軸線,不單是廣場的風景軸,功能軸,也是火車站片區的城市景觀軸;沿這一軸線由高至地,布設三個不同臺地的功能廣場,首層為進站廣場,第二臺面右側為公共交通區,左側為社會車停車區;第三臺面為公園綠地休閑景觀區。三個臺面由中間集散廣場、主題景觀廣場聯通,互為一體。左右進出站匝道如同一飄帶,環繞車站和廣場,起到快速疏解進出站人車流的作用。
(1)景觀設計理念
總體上,建筑風格以自然山水生態風貌為主,以對稱幾何構圖,采用天圓地方的理念,上層廣場鋪地中心點形式為圓,下層廣場鋪地以四方圍繞為方,充分結合環境,主要景點有“歐冶子主題雕塑”“松溪史話浮雕景墻”“特色風雨廊”等,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心主題。在二層廣場的左右兩側設置公用停車區,一層廣場的左右側布置開放式游憩公園,分別以對角線為軸線,對稱地進行植物配置,使整個廣場更靈活、多樣。
(2)景觀設計的表現手法
1)藝術與思想表現的設計:以形式美體現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以簡約的、概括的現代手法為主,細節上以精細的工筆手法刻畫,體現出優雅的文化特色及裝飾效果,突出景觀的歷史文化性、觀賞性和時代性。
2)環境綠化設計:以再造秀美山川,提升生態建設為目的,在設計時,重視因地制宜,綠化手法上以自然、簡練的處理方式,疏密有致,有起有伏,結合場地周圍現狀合理展開綠化空間,阡陌步道和各式休閑設施穿梭于綠地之中,符合現代人的生活和審美節奏。
3)廣場小品設計:小品設計以功能和景觀兼容為目的,在滿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達到景觀裝飾的效果。
(3)景點規劃
廣場共分為五個景點:湛盧大道、松溪史話、松古廣場、濱河公園、川秀公園。通過這種人文與自然相互交融的景觀設計,讓外來游客能夠近距離的感受松溪縣的人文歷史和自然風貌,對提升整個松溪城市形象有積極幫助。
1)湛盧大道
采用“中”字形布局,經過湛盧大道的入口可以進入中部廣場,整個湛盧大道總長80m,中間為40×40m 為正方形廣場,廣場中間為高大的歐治子鑄劍雕塑,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湛盧大道采用中心對稱式設計,兩側景觀彼此呼應,形成一種對稱美。整體寓意為:松溪人民意氣風發地走在湛盧大道上,朝氣蓬勃,談古爍今,充滿激情,綠樹如茵,鮮花燦爛,松溪人民一定會迎來全新的大發展。
2)松溪史話
湛盧大道銜接國道353,在下層廣場中間擺放歐冶子為題材的主雕塑。主雕基座2.5m,主雕高度5.2m。立意劍鋒砥礪而出,取歐冶子鑄劍為場景,塑造了大匠專心致志、全身心投入的形象。烘托文化的仰之彌高的崇高境界,在藝術表現上,極力突出力度與氣勢。主題鮮明,造型生動。雕塑總體富于視覺沖擊力與震撼力,打造了廣場中央一個標志性藝術景觀,為廣場增添動感。
作為一個雕塑景觀墻,在滿足地形工程處理的前提下,利用造景手法,盡可能顯示松溪的歷史、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讓步觀者一目了然。同時,用浮雕的形式來表現,體量大,易表現,雄渾的雕塑墻是古松溪歷史和發展的縮影。
3)松古廣場
以盤古開天地的故事為背景,在設計時將“天圓地方”的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個外方內圓的廣場布局。中心區域為兩個同心圓,內圓為花壇,花壇外側圍繞一條水池,形成一個直徑為8m 的外圓。廣場的東西兩側采用高大的喬木作為裝飾,同時又使用了灌木、花卉作為裝點,讓廣場經過更富有層次。另外兩處公園(濱河公園和川秀公園),均是依河而建,在保留原始自然風光的基礎上,通過規劃設計進行了優化。
4)濱河公園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水,為萬物之靈,生命之源,臨近水邊,使人心曠神怡,遠離塵囂,靜謐和諧。水,還能增加空氣濕度,調節空氣溫度,兼具改善環境質量等生態功能。
本方案在主入口左側河道流經區域,充分利用現有的河道,因地制宜,結合河道改造,設置小型廣場及休閑逗留空間,成為人們駐足停留、休息交流的場所。將天地間的自然景觀,草、水、石組成一個自然而和諧的可賞性景觀,利用水體與綠地,產生動與靜的對比,輕質與硬質的對比,使其融洽而和諧。濱河綠地郁郁蔥蔥的林帶,成縈繞迂回之勢,水清木華,空間峰回路轉,虛實退進,千姿百態,沿河而行,流水汩汩,落英繽紛,美不勝收。
5)川秀公園
川秀公園的總體設計從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地高度著手,貫徹“自然、生態、保護、發展”主題,體現地方精神和場地記憶,用園林地手法延續歷史發展脈絡,采用經典的折廊,木質的花架、高低錯落的步道,曲徑通幽,加之古樸的材質等構建出一個美好的中國古典園林之美,使得整個景觀融入到現代化的廣場與城市道路之中,大隱于市,意趣盎然。
松溪站前廣場不僅具有單純的乘客集散功能,而且也同時承擔著展示松溪縣城市風貌、改善地區基礎設施等重要職責。因此在規劃設計時,采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為基本設計元素,融入歐冶子在松溪當地鑄劍的文化精神、歷史風貌,用重大歷史事件、傳說作為廣場主雕塑和景觀墻,對旅客訴說松溪的歷史。建筑風格以自然山水生態風貌為主,以對稱幾何構圖,采用天圓地方的理念,上層廣場鋪地中心點形式為圓,下層廣場鋪地以四方圍繞為方,充分結合環境,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使用功能,恰當的運用部分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學手法,創造一種開朗開明、恬靜自然的新世紀高品位的廣場綠化景觀。力求做到小而不俗、特色鮮明,便捷安全、大氣簡潔,形成宣傳松溪、閩北一流的地標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