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倉 楊彥詩 劉德新
溶洞樁基施工中,一旦將溶洞打通,泥漿液面將驟然下降,導致樁內護壁兩側應力差增加,進而導致塌孔現象發生,此外溶洞位置處理難度大。尤其針對串珠狀溶洞,若采取護壁措施不當,塌孔現象將反復發生,嚴重制約施工進度。本文通過采用水泥、黏土、片石組成不同的配合比進行回填,收集數據,分析不同配合比情況下的填充效果,為溶洞樁基沖擊成孔提供參考。
復雜溶巖發育地質條件下的樁基施工存在巨大的安全風險,同時嚴重制約著施工進度。根據現場調查,在不采取預防手段即應急措施的情況下,溶洞樁基施工發生塌孔、卡錘、埋鉆等一系列事故的概率較正常地質段落大3-5倍,極端情況下還將導致地面大范圍塌陷及鉆機傾覆等事故。本文主要為溶洞樁溶洞回填提供理論分析依據及現場模擬試驗,以期解決溶洞樁施工中根治塌孔的技術難題,進而保證現場施工順利進行。
廣西荔玉高速公路TJ17 標巖溶地質樁基分布在院垌分離立交4#-15#墩之間,多為串珠狀溶洞,溶洞洞徑0.4-14.3m,平均洞徑2.99m,溶洞發育頂深度11.2-37.0m 不等,溶洞底深度12.1-39.3m 不等,未見明顯溶蝕基準面,巖溶發育等級為強烈發育。溶洞內呈粘性土、碎石全填充、半填充及無填充。護壁方法為片石粘土筑壁法。護壁材料選用水泥、黏土及片石混合物。可作為溶洞樁施工的典型案列。
在溶洞樁施工過程中,通過采用不同的水泥、黏土、片石混合料填充試驗,研究防止軟弱層坍塌及溶洞區封閉所采用的最合理的護壁效果,得出混合料最優摻填配合比,并為后續施工提供借鑒,從而達到加快施工效率、節約施工成本的目的。
樁基施工中突然遇到溶洞時,其塌孔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由于樁基在施工過程中突然打通溶洞孔壁引發漏漿,帶動泥漿液面驟然降低致使周邊護壁失穩,從而引發塌孔等事故;其二是溶洞位置受長期侵蝕,其臨空面異常脆弱,是發生二次塌孔的敏感點。尤其是串珠狀溶洞,在同一斷面上存在多個獨立封閉的溶洞,施工中由于其護壁受力變化劇烈,采用單一片石回填無法根治塌孔現象。因此需要選用一種帶有膠凝材料的混合物進行回填。

圖1 溶洞樁試驗研究流程圖
溶洞樁基施工前需根據溶洞大小計算所需回填材料方量,初次施工,現場進行分類儲備片石2000m3、黏土2000m3(清表后粉黏土質即可)、P032.5 水泥的材料數量300t。現場準備卡特320 型挖機2 輛,自卸車2 輛,現場試制混合料摻填配合比,確定水下初凝時間、終凝時間、混合物護壁強度等試驗參數。
此外場內需完成三通一平,泥漿循環系統布置,周邊排水情況設置,人員施工前培訓交底等準備工作。
樁基施工過程中,操作手應全程觀察,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停鉆。其中,在施工至溶洞頂一定范圍內(1 ~3m),要求操作手減小沖程進行施工;現場安排挖機1 輛,并要求挖機司機原地待命,保證出現異常后,應急處置及時展開。
隨著泥漿液面的迅速降低,其塌孔風險將迅速增大,但仍然給操作人員留有一定的應變時間,此時則需立即展開應急處置措施,首先一旦發現液面降低應立即停止鉆機鉆進,并迅速提鉆,以防鉆機被埋。其次,挖機就位,按指定比例依次迅速填投片石、黏土、水泥等材料,同時注入泥漿液作為拌和用水,盡快恢復至原液面,盡可能降低塌孔概率。

圖2 溶洞群地質縱斷面圖

表1 土壓力計算對比表

表2 漏漿情況及處理時間與塌孔的數據統計表
根據現場檢測,水田內飽和土體密度在約18g/cm3,現場配置泥漿比重1.4,計算可塑~硬塑黏土最大厚度30m,靜止土壓力及泥漿護壁下土壓力對比如表1。
本工程溶洞樁地區,周邊環境為水田軟基等地段,地表層為可塑~硬塑黏土(平均深度大于8m),其護筒長度設置平均6m,根據施工統計,當泥漿液面下降5m 以內,受護筒保護,其樁頂基本不出現塌孔現象,一旦超過5m 塌孔率顯著提升,一般首次塌孔時間在泥漿面下降后0-30min 內發生概率很小,在此期間內完成溶洞填充,并迅速注入泥漿將液面恢復至護筒底1.5m 以上是防止塌孔的關鍵點之一。具體統計如表2。

表3 配合比調試記錄
一旦發生塌孔現象,最為明顯的特征是原地面明顯沉降,此外鉆機設備在發生塌孔后明顯異常。此時樁內護壁異常脆弱,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持續塌陷,需立即測定塌孔部位,補充泥漿及回填片石等材料,修復塌孔孔壁。由于首次塌孔后泥漿護壁已遭到破壞,只采用片石回填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是無法保證塌孔處填充物密實,且單一片石回填,缺乏粘結性,護壁效果差,樁孔結構尺寸控制不理想;其二是片石成本較大,回填后沖擊施工效率較片石結合黏土填充較慢。此外為保證軟弱結構面的護壁強度,需在回填材料中摻入一定比例的水泥,當沖擊鉆二次沖孔后,帶動片石、黏土及水泥有效混合,隨著水泥混合物終凝完成,其護壁效果將大大提升,當再次遇到串樁溶洞后,已凝結成形的孔壁可有效保證不塌孔,進而解決身施工質量、節約回填材料及縮短工期。
根據實驗初始配合比確定為水泥:黏土:片石=250kg:850kg:1050kg,實際施工過程對回填效果進行觀察檢測,并進行調整,試驗情況如表3。
本文通過水泥土混合料用于溶洞止漿試驗性研究,總結出一套在中小型溶洞樁基施工的技術成果,以指導項目施工,進而保證施工質量,提高施工效率。具體如下:
(1)漏漿最佳處理時間;漏漿后0 ~30min;
(2)在洞徑≤5m 無填充溶洞內,水泥:黏土:片石=110:1170kg:950kg;
(3)在洞徑為5 ~9m 無填充溶洞內,水泥:黏土:片石=120:1150kg:950kg;
(4)在洞徑≤5m 填充溶洞內,水泥:黏土:片石=180kg:820kg:1150kg;
(5)在洞徑為5 ~9m 填充溶洞內,水泥:黏土:片石=200kg:700kg:1250kg。
巖溶地區地質情況復雜,地質構造特殊,在其施工前必須掌握詳細的地質報告資料,在鉆孔過程中遇到的情況也復雜多變,且往往具有綜合特征及連鎖效應。因此溶洞樁的處理必須全面考慮,針對實際施工過程中突出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做好施工技術方案比選,綜合考慮各類處置措施的優劣,一般而言采用泥漿筑壁法僅適用于中小溶洞的樁基施工,如遇到超大溶洞宜采用護筒跟進法等進行處置,施工中應準確判斷,從而在保證施工質量的情況下給項目帶來施工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