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廣 李攀 李思 趙士偉



摘 要:文中基于大數據技術構建省級公安智慧監管架構體系,創建開放業務平臺,提升業務模式,合理再造業務流程,解放警力。系統中,監所安防感知物聯網負責動態信息采集;數據服務中心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實現人員、事件、案件等信息的關聯分析研判,為風險評估、決策指揮提供數據支撐,反芻監所日常業務。實驗結果表明,該設計達到了預期目標。
關鍵詞:公安智慧監管;公安監管場所;大數據;安防感知物聯網;關聯分析;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TP3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1302(2020)06-00-05
0 引 言
作為社會治安形勢“晴雨表”的公安監管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在多方面滯后于公安監管工作形勢發展需要。2009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相繼出現“躲貓貓死”“喝開水死”“睡覺死”“摔跤死”“洗臉死”等被監管對象非正常死亡事件,僅2018年,公安部監所管理局共接報看守所事故13起,其中脫逃事故1起1人,非正常死亡事故12起12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嚴重影響著國家安全。
2018年6月公安部下發《關于推進智慧監管建設的指導意見》和《智慧監管建設技術指南》的通知,明確提出監管工作應從被動應對處置向主動預測預防轉變,運用監管大數據對被監管人員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實施有效管控、防患未然,實現信息全面感知、風險精準評估、業務智能輔助,推進勤務模式轉型升級,提高駕馭復雜監管形勢的能力,更好地履行法定職責。
1 智慧監管框架體系
在公安部公安大數據戰略和智慧警務建設的總體框架下,遵循公安監管工作發展規律,確定公安智慧監管的建設目標為:構建“全領域智慧防控、全要素智慧管理、全方位智慧服務、全業務智慧指導”體系架構,打造“忠誠、平安、法治、文明、智慧、有為”監管。
公安智慧監管四個智慧體系通過三個重點任務建設和
一個基礎保障來構建實現。三個重點任務分別為數據資源建設、關鍵系統或者平臺建設、標準體系建設。公安智慧監管的目標任務如圖1所示。
作為承上啟下落地的重要一環,省級智慧監管建設則顯得尤為重要,框架體系如圖2所示。其中,監管系統綜合業務平臺和數據服務中心由監所管理總隊統一建設,監所實戰平臺和監所安全管控物聯網系統由各監所按統一標準進行建設。該架構突顯大數據深度分析和共享,物聯網數據采集和智能應用,平臺和數據的聯匯貫通。力求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實時便捷處理業務流程,規范執法環節和管理精細度,確保安防無盲區、信息無孤島,并通過大數據應用提高數據應用價值,實現全面立體化的“智慧監管”創新。
省級公安智慧監管建設從下面三方面進行論述。
2 監管業務綜合平臺
監管綜合業務平臺依據《看守所執法細則(2013版)》《看守所工作規范性文件匯編》《監管系統業務工作叢書》等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要求,立足于省級監管業務指導部門和監管場所業務需求,采用“開放平臺框架+應用”的模式構建,為監管業務提供統一的大平臺。開放平臺框架提供統一的運行環境、數據交換機制以及用戶和權限認證機制,各監管業務崗位根據業務和職權需求,定制應用掛載到開放平臺框架中,供監管用戶使用。監管綜合業務平臺充分使用執法辦案平臺、全國在逃人員信息庫、全國律師基礎信息庫等已有資源庫,通過統一的數據接口對外提供數據服務,實現權限范圍內的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
監管綜合業務平臺由開放平臺框架和定制的應用組成,根據不同用戶權限開放不同應用模塊。監管綜合業務平臺總體架構如圖3所示。其中,應用包括定制應用以及應用的展現形式;開放平臺框架包含平臺基礎功能、支撐基礎功能運行的服務以及整個平臺數據管理。監管綜合業務平臺由定制應用APP和開放平臺框架組成,如圖3所示。其中,定制應用包括展現層和應用層兩部分;開放平臺框架包含服務層和數據層。
(1)數據層
數據層用于監管綜合業務平臺的數據管理,本平臺包含兩類數據:監管數據,平臺內用戶日常工作中產生的數據;公共資源庫,已有數據資源。
(2)服務層
服務層為應用層的各類APP提供服務支撐,包括:數據交換服務,為上層應用與數據層進行數據交換提供服務支撐;業務流服務,將監管工作中的各類業務流程化,根據用戶的操作請求,調用對應的業務環節模塊進行處理,以規范監管工作流程;安全服務,實現監管綜合業務平臺的權限管理,并為數據傳輸安全提供支撐;日志服務,對平臺操作痕跡的記錄,從用戶登錄平臺開始,就進行操作日志的記錄;報表服務,用于管理監管業務相關的各類報表;終端管理,對監所內的智能終端進行管理;數據接口服務,按照權限向各定制應用APP進行數據共享;消息引擎,主要對監管平臺內各類消息的管理,主要包括用戶間的消息發送和查看、所內各類通知的管理、以及各類預警信息提示的管理。
(3)應用層
應用層為展現層提供后臺支撐,將總隊業務APP和看守所業務APP進行分類管理。各定制應用APP按照接入標準接入平臺。
(4)展現層
監管綜合業務平臺定制的應用APP人機交互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PC端瀏覽器,輸入指定網址后鏈接到平臺,使用合法認證方式登錄后,根據預先設定的權限,使用規定的應用模塊。二是以智能終端中的應用APP形式,固化特定用戶權限范圍內能使用的應用模塊。智能終端包括:監室內智能終端、監室外智能終端、一體機、手持終端等。
3 數據服務中心
以監所管理的“防控、管理、服務、指導”4項業務為核心,通過“業務數據化”“數據知識化”“知識實戰化”“實戰智慧化”四大環節,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省級智慧監管“智慧中樞”,形成“智感、智算、智數、智思、智服、智管”的6個智慧化業務能力,科技賦能,不斷促進各地監所管理水平的升級進化。省級數據服務中心架構如圖4所示。“智感、智算、智數、智思、智服、智管”的6個智慧化業務能力具體包括:
(1)智感。省級智慧監管“智慧中樞”的感知神經,具體包括智能視頻監控、音頻采集、安全檢查、監區門禁、監室安全警戒、應急報警、電子周界、武警安防、電子腕帶、生物特征采集與應用、防誤放、外出防脫逃、車輛外出管控、交互終端、附物管理、電教化、民警安全警戒、崗位終端應用、管教談話、訪客管理、自助提訊與律師會見、信息發布等若干個安防感知模塊為基礎,實現“智能感智”能力的構建。
(2)智算。智慧監管“智慧中樞”的物理基礎,具體實現監管業務計算、網絡、安全資源的云化管理,實現彈性伸縮“智能計算”能力的構建。
(3)智數。省級智慧監管“智慧中樞”的知識源泉,利用分布式大數據技術,實現監管各系統、各業務模塊數據的匯聚融合,圍繞監管業務中的被監管人、監所設施、監所管理業務、案情情報、監管隊伍,構建監所管理的專題數據庫,建設省級市“監管綜合數據庫”,構建監管業務數據的“智能數據融合管理”能力。
(4)智思。省級智慧監管“智慧中樞”的思考內核,利用標簽畫像、機器學習、研判模型、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針對監所管理過程中的安全風險分級分色預警防控、監管服務的提效增能、監所管理的流程優化,以監管綜合業務平臺為業務流轉的載體、以智慧監管三維實戰平臺為展現承載的容器,構建省級監管的“孿生數據監所”在數據世界實現監管業務一對一映射,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學習監所業務規律,構建省級“監管智慧思維”能力,實現監管業務從線下操作到“雙線并行、線上融合”的方向推進。省級監管“孿生數據監所”如圖5所示。
(5)智服。省級智慧監管“智慧中樞”的驅動力,以監所管理過程中的運行狀態全維分析、監所警務情報研判、安全風險智能預警、運行效能動態分析為目標,構建搜索、全息檔案、人員評估、監管報表、指令流轉、智能預案等基礎工具,提升監管民警的過做效率,構建省級監管的智慧監管大數據服務平臺,形成“大數據驅動”的監管業務智能升級新生態,如圖6所示。
(6)智管。省級智慧監管“智慧中樞”的運作模式,以被監管人員在監所內的全生命周期活動分析預警為例,以歷史同類被押人員數據為基礎,進行機器學習生成人員風險評估模型,針對被監管人員各階段異常行為特點,提供智能預警。結合監所內數據(歷史被監管人員收押、過渡期、各類談話(例行談話+八必談)、違規行為、案情變化、出所就醫、會見、生活購物等)和警務數據(前科、社會關系、業務屬性等)構建人員全息畫像,對待分析被監管人員的各類風險進行預警,如在收押階段,針對待收押人員的特殊屬性,模型智能提供高風險人員全息背景分析;在過渡期,針對被監管人員的情緒波動、異常現象,對人員自殺風險進行預警;在談話過程中,針對談話對象的異常特征進行分析對被監管人員情緒的異常波動提供預警等,構建省級監所智能管理新模式,如圖7所示。
4 安防感知物聯網
圍繞監區安全、身份和行為感知、精細管理、民警執法、便民服務5大方向,使用傳感技術,進行全方位立體智能感知,實現精確管控,消除安全隱患。在監區部署高清網絡數字攝像機、拾音器、相控陣雷達周界防護網絡、智能門禁設備、監室內外智能終端等先進監管物聯網設備,全方位立體化管控整個監區,提升監管場所安全防范能力。部署被監管人員/民警位置和狀態感知終端、智能多媒體電教系統、智能監室內外終端、智能門禁系統、智能音視頻感知系統、外出押解指揮系統等智能感知設備和終端,實現對被監管人員、民警、車輛、監區環境的全方位立體管控,實現對監管場所的精細化管理。建設智慧監所三維實戰平臺,是集監管場所前端所有安防子系統的顯示、交互、報警等功能于一體,統一集成在一個框架下完成相應的設備操作及管理,為監所安全提供統一的三維可視化管控系統。三維實戰平臺通過數據采集、數據傳輸和數據匯聚等環節獲取到各安防子系統的數據,通過三維地理信息系統諸多功能模塊,滿足監所監控中心用戶可視指揮調度業務需求,實現監區一體化聯防。
安防感知物聯網架構圖圖8所示。
5 結 語
全省范圍內,構建監管業務信息化全局一盤棋,進行統一建設。統一數據格式,規范業務管理和信息化建設標準,并實現全局范圍內監管大數據大平臺的支撐作用,最終達到全省數據統一共享、業務模式標準一致、信息化管理規范精細。力求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實時便捷處理業務流程,規范執法環節和管理精細度,確保安防無盲區、信息無孤島,并通過大數據應用提高數據應用價值,實現全面立體化的“智慧監管”創新。
參考文獻
[1]公安部監所管理局.關于印發《關于推進智慧監管建設的指導意見》和《智慧監管建設技術指南》的通知[Z].北京:公安部監所管理局,2018.
[2]公安部監所管理局.關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看守所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Z]. 北京: 公安部監所管理局,2019.
[3]李勝廣,李莉,王冠.人工智能在監所風險評估中的應用[J].中國安防,2018(11):79-83.
[4]李毅,張輝.大數據時代加強公安應急保障工作的思考[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20,20(1):69-72.
[5]李勝廣,李莉,譚林.大數據技術在公安智慧監管建設中的應用
[J].中國安防,2018(9):69-76.
[6]張樂樂,楊彬,劉輝,等.公安智慧監管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9,21(22):115.
[7]吳菊龍.基于大數據建設公安智慧監所實戰平臺[J].中國安全防范技術與應用,2018(6):37-45.
[8]顧照榮,揭萍.“智慧監所”:公安監管模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探析:以海寧市看守所為例[J].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
2017(2):104-108.
[9]秦飛.“智慧監所”建設的理念、特點及影響[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28(6):20-26.
[10]宋曉輝,柴龍.大數據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問題及對策分析[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20,34(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