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大批農民工涌入城市謀求工作,對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需求愈發強烈。該文采用2016年衛計委動態人口監測數據中隸屬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農民工樣本數據,利用序次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檢驗基本公共服務對不同代際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對于老生代與中生代農民工,無論是與就業身份相關聯的基本公共服務,還是與公民身份相關聯的基本公共服務,均對其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而青生代農民工群體更為關注與眼見利益相關的基本公共服務,如醫療保險與失業保險等。
關鍵詞:基本公共服務;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圖分類號 F249.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1-0021-03
1 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大批農民工紛紛涌入城市群謀求工作。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農民工總量為28836萬人,比上年增加0.6%。其中,流入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民工數為5452萬人,較上年增加1.2%。如此規模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在默默的為城市群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同時,卻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而無法真正享受到依附于戶籍上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無法完全融入城市社會中,“流而不留”成為農民工群體普遍面臨的困境[1]。為了破解農民工的困局,讓其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增強其在城市居留意愿,為城市群的發展創造二次人口紅利,國務院頒布《“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提出要在2020年總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指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這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回顧現有文獻發現,國內學者已進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在人口學因素方面,主要是圍繞年齡、性別、婚姻以及教育等角度進行探討,學者普遍認為婚姻與教育能夠顯著提升農民工群體城市居留意愿[2-3],而在性別與年齡方面卻并未達成共識[4-5]。在經濟因素方面,大部分學者普遍認為收入、收支比、房價等因素均對農民工居留意愿有顯著影響[6、11]。在社會因素方面,早期學者主要是從戶籍制度角度來考察 [7-8],近年來逐步將目光轉移到更為具體的教育、社會保障與環境質量等方面,并認為如果能提升這些項目的服務水平,將有助于提升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居留意愿[9-10]。與此同時,有部分學者嘗試從代際視角與城市規模視角來探究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差異,印證了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確實存在代際分化與城市規模等級間的分化[11-12]。然而,學術界從代際視角考察基本公共服務對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對于基本公共服務的探討仍不夠全面。
基于以上現實背景與研究現狀,本研究選取經濟最發達同時也是農民工群體最多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作為目標群體,實證考察基本公共服務對不同代際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影響的差異。
2 數據說明與模型設定
2.1 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2016年衛計委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中隸屬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農民工樣本。該數據采取分層、多階段、與規模成比例的PPS抽樣方法進行抽樣。數據具有樣本總量大、代表性強、極具權威性的特點。具體樣本篩選如下:農民工指標選取的是年滿15周歲,擁有農業戶籍,跨地區進入城鎮,主要從事非農生產與營業的群體。其中,老一代農民工是指1980年前出生的群體,中生代農民工是指出生于1980—1990期間,青生代農民工是指1990年及以后出生的群體。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囊括南京、杭州、上海等26座城市。最終進入實證分析的樣本量共20146人,其中,老生代、中生代、青生代農民工數分別為8276人、7554人、4316人。
2.2 變量設置
2.2.1 因變量 本研究的因變量為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根據問卷的特點與研究目的的需要,選取農民工的長期居留意愿、落戶意愿和購房意愿3項指標平權加總來衡量其城市居留意愿強度。具體而言,將前2項選擇打算與愿意的賦值為1,其他賦值為0;最后1項將選擇本地購買住房的賦值為1,其他賦值為0。然后將3項指標進行平權加總用來表示農民工群體城市居留意愿強度,其取值范圍為(0,1,2,3)的序次變量。
2.2.2 核心解釋變量 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為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根據已有文獻關于基本公共服務分類研究的成果,將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劃分為以下2類:一類是與就業相關聯的基本公共服務,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醫療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另一類是與非就業相關聯的基本公共服務,包括健康檔案與健康教育。
2.2.3 控制變量 借鑒現有文獻的研究結果,農民工群體的個體特征、流動特征、經濟特征以及社會特征等都會影響農民工城市居留愿意,因此,本文將這4大特征方面的變量作為控制變量納入實證模型中進行分析。具體的變量定義與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1。
2.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截面數據,同時因變量為4分類的序次變量,因而采用序次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實證研究。該模型要求自變量之間不能存在多重共線性,故在實證前通過計算VIF值剔除可能存在共線性的變量。
3 結果與分析
由表2可知,在控制了農民工個體特征、流動特征、經濟特征與社會特征變量后,不同類型的基本公共服務對不同代際農民工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響方向與程度存在著異質性。具體而言:
(1)與就業身份相關聯的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就全樣本而言,養老保險、工傷保險與住房公積金均對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有顯著正向的促進作用。這表明農民工群體享受的養老保險、工傷保險與住房公積金水平越高,其越愿意在當地居住。通過代際比較研究發現,養老保險對于老、中、青3代農民工均有顯著的正向強化作用,而失業保險只對青生代農民工有正向促進作用。其原因在于初入城市工作的年輕農民工,社會資本較缺乏、工作不穩定、對本地環境不熟悉,其失業的風險較高,因而其對于失業保險所提供的保障功能愈發重視,就越愿意流入到失業保險水平高的城市居留。工傷保險與住房公積金對老生代與中生代農民工均有顯著正向影響,對于青生代農民工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其原因是青生代農民工一方面由于法律意識薄弱,社會經驗不足,容易陷入合同陷阱;另一方面,就業的不穩定性決定了其很難享受到對應的工傷保險待遇與住房公積金,因而2項指標對其影響不大。醫療保險對老生代農民工有正向促進作用,而對青生代農民工則是負向的促進作用。對于青生代農民工來講,其年富力強,患病的概率低,因而享受到醫療保險待遇的頻率也較低。這意味著醫療保險待遇越高,年輕農民工所繳納的保費就越多,在享受服務頻率較低的情況下,勢必會降低自身經濟效用水平。基于眼前利益的考慮,青生代農民工會相應降低在城市中的居留意愿。
(2)與公民身份相關聯的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在全樣本中,健康教育與健康檔案均對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在代際比較中研究發現,老生代農民工回歸結果與全樣本結果相似,而對中生代農民工而言,只有健康檔案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健康教育則對青生代農民工有顯著正向強化作用。這意味著健康教育普及程度越高,老生代與青生代農民工群體城市居留意愿越強烈;相對于未建立健康檔案的群體而言,建立了健康檔案的老生代與中生代農民工其城市居留意愿愈高。
4 結論與討論
本文采用2016年衛策計委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中隸屬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農民工樣本數據,運用序次Logistic回歸模型,從代際視角出發,考察不同類型基本公共服務對不同代際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響差異。研究結果表明:一方面,與就業相關聯的養老保險、工傷保險與住房公積金對于老生代和中生代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而對青生代農民工而言,由于更加注重個體與眼前利益的考慮,因而失業保險與養老保險會強化其城市居留意愿,而醫療保險則會弱化其城市居留意愿。另一方面,與公民身份相關聯的健康教育會顯著促進老生代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而健康檔案則會增進老生代與中生代農民工城市居留意愿。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為了加速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市民化進程,吸引留在人才,為城市群經濟的發展創造二次人口紅利,現提出以下2點建議:(1)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力度,放寬對農民工戶籍限制,讓農民工能夠真正享受城市各項基本公共服務待遇;(2)針對不同代際農民工群體需求差異的情況,對老生代與中生代農民工重點提升能夠增強其家庭經濟效用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水平,而對于青生代農民工而言,則需要加強就業保障方面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建設。
參考文獻
[1]盛亦男.父代流遷經歷對子代居留意愿的代際影響與機制研究[J].人口研究,2017,41(02):84-96.
[2]李強,龍文進.農民工留城與返鄉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02):46-54,66.
[3]楊雪,魏洪英.流動人口長期居留意愿的新特征及影響機制[J].人口研究,2017,41(05):63-73.
[4]侯建明,李曉剛.我國流動老年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學刊,2017,39(06):62-70.
[5]朱宇,余立,林李月,等.兩代流動人口在城鎮定居意愿的代際延續和變化——基于福建省的調查[J].人文地理,2012,27(03):1-6,43.
[6]楊東亮,王曉璐.“90后”流動青年城市居留意愿研究[J].青年研究,2016(03):39-48,95.
[7]蔡昉.勞動力遷移的兩個過程及其制度障礙[J].社會學研究,2001(04):44-51.
[8]陶然,徐志剛.城市化、農地制度與遷移人口社會保障——一個轉軌中發展的大國視角與政策選擇[J].經濟研究,2005(12):45-56.
[9]席鵬輝,梁若冰.城市空氣質量與環境移民——基于模糊斷點模型的經驗研究[J].經濟科學,2015(04):30-43.
[10]甘行瓊,劉大帥,胡朋飛.流動人口公共服務供給中的地方政府財政激勵實證研究[J].財貿經濟,2015(10):87-101.
[11]馬新燕.基于小城市建設背景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08):97-99.
[12]侯慧麗.城市公共服務的供給差異及其對人口流動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16(01):118-125,128.
(責編:張宏民)
作者簡介:龔冠雄(1990—),男,湖北鄂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民工就業與社會保障。? 收稿日期:20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