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據巢湖市農業發展的區域優勢,從現代農業發展的組織領導結構、科技創新能力、生態文明建設、人才發展方向以及農業產業主體等方面進行闡述,探討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巢湖市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與方向,為巢湖市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現代農業;巢湖市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1-0024-02
巢湖市地處安徽省中部,毗鄰合肥市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熱水資源充足,交通便利,擁有廣闊的農業用地和水土資源。環巢湖地區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特征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豐富的水面資源有利于多種魚類的生長繁殖。環巢湖流域是歷史上的“魚米之鄉”,也是全國優質糧油、水生蔬菜生產基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圍繞巢湖“產業高地、旅游勝地、生態之城”的新目標,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使得全市農村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現代產業體系日益健全,實現了農業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本文從現代農業發展的組織領導結構、科技創新能力、生態文明建設、人才發展方向以及農業產業主體等方面進行闡述,探討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巢湖市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與方向,為巢湖市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參考。
1 加強黨組織對鄉村振興建設的領導
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好“三農”問題,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保證[1]。現階段,鄉村人員大量流動,鄉村社會的完整性及凝聚力逐漸減弱,很難對鄉村進行高質量的治理和管控。為此,黨的領導可以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挖掘地區優勢力量,集中整合鄉村現有資源。黨的領導要以重整鄉村社會為著力點,強化村級黨組織的引領作用,重建互惠共識的公共文化,全面發展現代農業生產,助推鄉村振興。
2 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培育新型創新主體和科技龍頭企業,加大現代化創新平臺建設,加強科技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扶持現代農業科研力量,并及時轉化成動能,為巢湖市現代農業發展注入高科技內涵。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投入大、收益低的問題,更是通過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收益,并帶動了地區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巢湖應以增強科技創新驅動力為著眼點,以構筑創新載體、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平臺為著力點,貫徹落實“聚集創新要素、整合創新資源、培育創新載體、引領產業發展”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合作”的原則,圍繞高效種植業、健康養殖業、現代化加工業、農業物聯網等產業技術的需求,強化科技培訓和人才培養,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為巢湖現代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3 強化生態文明建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美麗巢湖,必須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所謂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隨著合肥市建設“大湖名城、創新高地”戰略的實施,為巢湖治理與環湖生態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必將對巢湖生態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開發原則,做到生態環境、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者協調統一;同時,還必須加大對生態景區、名貴珍稀動植物、溫泉、古建筑、古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確保生態旅游資源不被破壞。
4 加快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農業農村人才更是興農強農的決定性力量。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是解決新形勢下“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2]。要充分利用巢湖市及周邊高校資源優勢,聚攏合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構建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為巢湖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保障。同時,要樹立本土意識,為本土培養人才,為本土經濟發展提供科研技術、高素質人才支撐;本土經營主體要優先與本土高校合作,培養自己的技術人才,形成“產教結合、產教并舉,以教促產、以產促教”的良性循環[3]。建立良好的產學結合氛圍,為促進本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經營主體壯大、高校科研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5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
5.1 提升農業主導產業 重點培育發展主導產業,巢湖湖區水面近800km2,環巢湖周邊岸線長超過180km,常年種植水稻、油菜、瓜果蔬菜、棉花、茶葉等,作物種植面積達26萬hm2。依據巢湖市的地理位置和種植區域優勢,創新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綠色增產增效技術,繼續探索發展稻蝦共養種養模式,推進水稻、油菜、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打造標準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建立結構合理、質量優越、食品安全、環境友好的農業生產基地,促進主導產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5.2 打造休閑觀光農業 發揮區域優勢,打造休閑觀光農業。巢湖地區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自然、人文和地質遺跡資源豐富,例如,以巢湖紫薇洞、中廟姥山島、半湯溫泉、郁金香高地、銀屏山景區為代表的自然風光,以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范增等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及巢湖豐富的耕地和山水資源,沿湖打造旅游休閑度假勝地的“水”、綠、文條件已經成熟。以農業為基礎[4],利用巢湖“人”“水”“山”的特色旅游資源,建設兼顧產業與休閑功能的休閑園區,形成環巢湖集生產科普、休閑體驗、旅游觀光、生態景觀、農漁風情等于一體的多功能休閑農業產業帶;開展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服務。
6 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巢湖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依托現有的優勢資源,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結合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加快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推動農業增產提質,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創巢湖鄉村振興的新局面。讓巢湖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使巢湖市更加宜居宜業宜游,把巢湖打造成安徽省靚麗的名片。
參考文獻
[1]中國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N].人民日報,2019-09-02.
[2]劉英杰.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J].第一資源,2013(5):51-59.
[3]夏梨芳,陳志兵,汪新宇,等.充分利用高效資源助力鄉村人才振興[J].作物研究,2019,33(7):60-61.
[4]趙海榮.基于SWOT分析的環巢湖休閑農業旅游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5):10366-10368,10391.
(責編:張宏民)
作者簡介:龐興保(1974—),男,安徽巢湖人,助理農藝師,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