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興國 學軍
摘 要:該文闡述了紫云英種植的歷史與現狀,分析了紫云英種植的效益及作用,并提出了發展紫云英種植的建議。
關鍵詞:紫云英;種植;效益;建議;太湖
中圖分類號 S541+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1-0125-02
太湖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終年溫暖濕潤,最冷月平均氣溫3.7℃,最熱月平均氣溫28.4℃,近10年平均氣溫16.4℃;年平均降水量1460.1mm,相對濕度75%~80%;多年平均光照時數1937.7h,無霜期249d。太湖縣豐富的光熱資源條件非常適合紫云英的栽培,從維護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出發,筆者對開發有機肥料、恢復發展綠肥生產做了專門調研,以歷史資料、現實資料和實際調查為依據,全面分析太湖縣紫云英種植情況,并提出了發展建議。
1 紫云英種植歷史與現狀
紫云英在太湖縣大致出現過2次較大的發展時期。第1次發展高峰是1964—1974年,全縣平均每年冬種綠肥面積達0.8萬hm2以上,最高的1972年達1萬hm2,平均每2.4hm2耕地就種有1hm2綠肥。第2次高峰期是1990—1997年,全縣平均每年種植綠肥都在0.6萬hm2以上,年均達0.65萬hm2,其中1991年達0.8萬hm2,基本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為當地的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隨后,紫云英生產開始跌入低谷,每年紫云英種植面積僅維持在0.25萬~0.4萬hm2,播種面積出現斷崖式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水稻種植制度改變,空間受限 紫云英是我國南方水稻種植地區主要綠肥作物之一,一般是與晚稻套播或與中稻連作,在晚稻收割前30d或中稻收獲清田后直接在田間趁墑撒播。通過查閱太湖縣統計年鑒發現,1980年全縣水稻栽插為38000hm2,到2018年面積已減少至30000hm2,減少的8000hm2大部分為最適宜套播的雙季稻面積。
1.2 作物種植結構調整,時間受限 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生產格局的幾度變遷,農民承包土地在大幅度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業主基于效益和效率考慮,往往將排水灌溉方便的農田改種短平快作物,各種高效種植模式大大提高了復種指數。這種在有限的耕地上追求更大收益的做法對紫云英優勢產區沖擊較大,紫云英生長時間受限,客觀上壓縮了其種植面積。
1.3 自然氣候條件影響,水源受限 太湖縣9、10月秋旱頻發,極端氣候常有發生,加上農村居民不斷向集鎮區搬遷,導致地形復雜山區拋荒嚴重,即使改種,也僅種植部分經濟作物或林地作物。基礎設施和勞動力投入情況也一直不容樂觀。自然條件的相對惡劣及勞力遠距離抗旱的困難都限制了紫云英的擴大種植生產。
1.4 高效化肥日益普及,理念受限 目前大田生產中,綠肥生產難覓蹤跡,化肥使用大行其道。施用農家肥是太湖縣傳統農業的基礎,但隨著20世紀80年代化肥工業的發展,化肥施用在施肥結構中已占絕對主導地位。由于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多種植戶以施用化肥來代替綠肥等農家肥,紫云英種植面積份額被擠占,綠肥生產已經處于或半處于自生自滅狀態。
1.5 趨利經營模式驅使,投入受限 種植紫云英主要是培肥地力,利用鮮草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直觀效益不明顯。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土地流轉力度加大,在短期利益驅使下,生產主體只可能掠奪地力,不可能用種植綠肥來養地。種植綠肥過程中,清溝防漬常態化和翻耕壓青耗時耗力,勢必會增加成本,這也是生產者認識不足、自覺性和積極性不高的原因所在。
2 紫云英的種植效益
紫云英亦稱“翹搖”,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有近1600年,是世界上利用和種植紫云英最早的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后,紫云英面積急劇下降,傳統有機肥生產和施用被取代,長期偏施化肥,導致土壤酸化嚴重,有機質含量降低,農產品品質存在較大隱患。因此,紫云英種植被重新提上了發展日程,并且在低碳農業、綠色農業和休閑農業中已經顯現出獨特魅力,在正在開展的“化肥減量增效行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1 經濟效益 實踐表明,種植1hm2紫云英,相當于向農田提供尿素225kg、過磷酸鈣120kg、氯化鉀150kg和有機質2700kg。按現行化肥市場價格計算,即相當于節約化肥投資1500元。將1hm2紫云英壓青作肥料,可增產稻谷750kg左右,以2.5元/kg計,可增收1875元,扣除紫云英種植成本約1575元,每1hm2紫云英田可實現節支增收1800元,效益可觀。
2.2 社會效益 紫云英歷來有“青貯”的做法,其主要作用是讓畜禽過腹還田,不僅可肥田增產,而且其莖葉又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飼料。種植1hm2紫云英至少可提供15頭豬的飼料,還可產37.5t豬廄肥。同時,紫云英是冬春季優良的地被植物,可以彌補冬春季景色缺陷,園林栽培管理粗放,適應性強,采用點綴、散植、與噴水搭配等形式,可形成美麗的多彩植被景觀。
2.3 生態效益 研究表明,進入雨季或澆水之后,由于紫云英覆蓋,地表徑流減少27.5%。種植綠肥可以使土壤腐殖質特別是胡敏酸大量積累,對鋁進行絡合、吸附,從而使鋁的活性降低,起到削弱鋁毒的作用。同時,種植紫云英可“以肥治草”,紫云英為優勢種群,能有效抑制雜草生長,抑制率可達54%~90%,為害蟲天敵提供生長場所,有利于生物防治病蟲害。
3 發展紫云英種植的對策與建議
3.1 加大紫云英種植宣傳力度 在“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大背景下,必須做好紫云英種植宣傳這項基礎工作。一方面要跟領導宣傳,另一方面要向群眾宣傳。將紫云英種植列入秋種計劃中,在一些涉農重大項目中,將是否種植紫云英作為項目考核內容之一。建議將其明確納入農業補貼,用行政手段、適當投入和技術方法相結合,引導種田主體自覺種植紫云英。
3.2 堅持紫云英輕簡綠色種植方向不放松 在土地流轉不夠充分的地區,勞力投入成本高,作業勞動強度大,更要積極推廣輕簡化生產模式。把水稻收割、秸稈還田、耘田開溝等結合在一起,實現播種、施肥、開溝、翻壓和收種的全程機械化輕簡生產。
3.3 激發種植主體種植紫云英的主觀能動性 近年來,太湖縣在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等財政項目補貼資金的支持下,在提振綠肥種植信心方面做了一些具體工作。自2012年起,縣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通過扶持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其規模效益、農業機械化水平高、種植綠肥作業成本較低的優勢,向農民傳授紫云英栽培技術,開啟高產示范補貼模式,保證有種有收。
3.4 拓展紫云英種植綜合開發利用空間 由于紫云英當季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必須拓展紫云英種植理念,研究紫云英賞花和食品開發項目,延長產業鏈條。一是發展休閑農業,鼓勵休閑旅游企業連片種植紫云英,搞好田間規劃,設置專門田埂供游人游覽,以提高觀花效果;二是根據綠肥是富硒作物特點,探索紫云英與稻米、水果、蜂蜜等產業的整合,研制紫云英富硒產品,開辟出新的發展思路。
3.5 創新紫云英種植技術推廣服務 一是大量繁殖優良品種并大面積推廣應用,以徹底解決目前紫云英品種混雜、退化嚴重、鮮草產量低等剛性矛盾。二是抓好技術培訓,通過培訓和印發技術資料等形式向農民傳授紫云英栽培技術。三是辦好示范樣板,以點帶面,堅持創新原則,提高示范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強其輻射力,使農民感興趣、受啟發,從而使紫云英的發展更具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康水英.南平市延平區紫云英種植情況分析[J].福建稻麥科技,2019,37(4):64-66.
[2]方興龍.紫云英及其發展分析[J].農技服務,2007,24(4):37,62.
[3]李少泉,甘海燕,莫如平.發展廣西冬種綠肥生產的對策思考[J].廣西農學報,2017,27(6):1-5.
[4]劉忠寬,馮偉,秦文利,等.綠肥種植的土壤肥料效應研究進展[J].草學,2017(4):1-6,17.
(責編:徐世紅)
作者簡介:甘興國(1964—),男,安徽太湖人,農藝師,從事農技推廣管理和土肥工作。? 收稿日期:20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