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雪 劉兆豐 潘芳



摘要:指出了建筑流線的形成受到使用者的需求與建筑功能的影響,從旅游業的發展的角度出發,對西江苗寨中的傳統建筑流線與新建筑流線的形成與原因進行研究分析,以期幫助人們正視旅游業發展對少數民族建筑和聚落流線的影響。
關鍵詞:建筑;聚落:旅游;建筑流線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2-0205-04
1 引言
建筑流線是指使用者在單個建筑空間以及多個建筑間進行活動,從而形成的路線,也稱動線[1]。建筑流線根據人的行為方式把一定的空間組織起來,通過流線設計分割空間,從而達到劃分不同功能區域的目的[2]。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旅游經濟大國[3],在此之下推動了我國鄉村旅游業不斷發展和壯大,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還改變了被旅行者們踏足的空間內的建筑與聚落,傳統建筑的流線也因為建筑的功能、空間劃分、使用者行為方式等的改變而受到了影響。
2 西江苗寨的傳統建筑流線分析
2.1 西江苗寨的歷史
西江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是中國最大的苗族聚居地[4]。依據傳統的“靠山、順氣”法則進行村寨居住布局[5],從立寨到1980年期間,西江逐步形成了現在常見的干欄式建筑——吊腳樓,這些建筑基本都建造于山體的向陽面,按照等高線的線形層層分布,通常一戶一棟;單個建筑之間利用廊道、堡坎、植物等作為相互間限定的因素,使其在極具整體感的同時保證了每個建筑的獨立性。
2.2 西江苗寨傳統建筑的流線類型
2.2.1 單個建筑內的流線類型分析
人在空間內的行為習慣與空間的功能分區都能對空間的流線產生影響,不同的流線會改變不同的空間功能組合,不同的空間組合也會產生不同的建筑形態和建筑流線,建筑流線從空間方向上分為橫向流線和縱向流線,橫向流線是指平行于平面內的流線;縱向流線主要是指樓梯、電梯等帶有交通性的空間內的流線。從流線形式上來分類,建筑的流線分為串聯型流線和放射型流線,在此之下可以將流線細分為垂直中心式、單元回游式、空間連續式、軸線式等不同的流線形式。
2.2.1.1 垂直方向的流線分析
在西江苗寨中的吊腳樓大多分為三層,用于聯通三層樓的交通空間是樓梯,而西江苗寨吊腳樓多數的樓梯都置于屋內,將三層的空間分別看作獨立空間,樓梯作為連接通道把三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串聯,垂直流線即串聯型流線。
2.2.1.2 水平方向的流線分析
在吊腳樓中,一樓主要用于飼養牲畜,三樓空間狹隘,主要用于糧食的儲存,所以人們在一樓和三樓停留的時間較少;而二樓是苗族人民日常起居生活、迎賓待客和祭祀的主要空間。本文主要選擇在吊腳樓中功能與布局更豐富的第二層進行水平流線分析,整個空間的布局大致呈對稱布置,正中間是堂屋,用于煮飯炒菜的火塘和家庭祖宗的神龕都設置于此,堂屋是家庭里迎賓待客與祭祀的場所,堂屋的左右兩側為臥室和客房,用于家庭成員和客人的休憩。
從苗族人民的生活習慣與空間的功能布局分析,吊腳樓第二層的水平方向流線為發散型的單元回游式游線(圖1)。所有單元屬于同一水平空間,分為一個核心空間和其他幾個獨立的單元,幾個單元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使用者圍繞核心空間在其他單元空間進行往返活動。也就是家庭成員以堂屋為核心,在其他臥室和客房內進行往返活動。除此之外,二樓屋外的美人靠也與堂屋相接。
2.2.2 建筑聚落的特殊流線類型分析
西江苗寨聚落有其特殊的聚居地形(圖2),整個建筑聚落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流線”——扇狀階梯型匯聚式(圖3),即以一個體量較大的空間作為中心,其它附屬的建筑或空間在平面上圍繞著主體空間的周邊呈扇形來布置,在立面上這個體量較大的空間是地形上的最低點,周邊附屬建筑或空間呈階梯狀擴散,形成了由外向內、由高向低、由周邊向中心的大空間匯聚的流線形式。這種流線在西江苗寨的建筑中通常只在特定的牯藏節、四月八、蘆笙節、苗年等傳統節日里出現。
以蘆笙節為例,節日前有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各家各戶都在家祭祖。隨后村寨的姑娘們身著盛裝,佩戴銀飾,蘆笙手們帶著自己的蘆笙,以蘆笙場為中心,從扇形的邊緣自高向低涌人,在蘆笙場吹笙跳舞。在流線中,蘆笙廣場就是流線的中心,各家各戶居住的吊腳樓呈扇形布置在廣場周邊,節日的盛典讓人們從階梯狀的建筑出發向中心匯聚,這便是西江苗寨中“特殊的流線”。
2.3 西江苗寨傳統建筑的流線成因分析
2.3.1 地理環境因素
吊腳樓依山而建,順勢向陽而生,本身的建筑風貌周受到了地形的影響,如斜頂、一樓架高等設計都是生活在山區的苗族人民結合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創造的一種極具特色的建筑風格[6]。
2.3.2 功能布局因素
吊腳樓在空間上的功能分區是“住”、“勞”、“藏”,上層儲藏糧食(部分有居室),中層人居、下層飼養牲畜,綜合各方面來說,吊腳樓的二樓是苗家人生活的主要空間,在二樓的流線也稍顯復雜。
2.3.3 民族傳統習俗的影響
苗族人民特別注重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和習俗,它們認同一個事物,尊重并圍繞其進行生活勞作,從小家庭到整個寨子這個大家庭,無不呈現一種團結一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些都體現在西江苗寨的流線形式中的核心空間,流線圍繞核心空間向內凝聚或向外發散。
3 旅游業發展影響后的西江苗寨現代建筑流線分析
3.1 西江苗寨的發展歷程
1982年改革開放后社會初步轉型,西江苗寨開始轉向旅游商業化,傳統建筑景觀開始異化。2008~2017年,西江苗寨旅游的人數和經濟收入分別增長了7倍和49倍?,F在的西江千戶苗寨旅游品牌塑造成效顯著,已形成了完整的旅游品牌體系,成為貴州旅游熱門點之一。
3.2 現代建筑流線類型分析
3.2.1 單個建筑內的流線類型分析
3.2.1.1 垂直方向的流線分析
西江苗寨的建筑現在由原生態的吊腳樓、風貌改造后的吊腳樓和以及新建建筑共同組成,為了與前文進行對比,下文將不選用新建建筑作為分析的主體。經過改造的混合結構的建筑在很大程度的保留西江苗寨吊腳樓的外觀,內部結構的建造由木結構變成磚木結構,內部空間也由原來只有第二層主要活動空間延伸到第一層以及第三層,建筑流線的范圍大部分依舊是吊腳樓中的三層空間。由于臨街,西江苗寨的吊腳樓原來一樓飼養牲畜的空間幾乎都變成了就餐、銷售、體驗、娛樂等向游客開放的空間;而二樓三樓的功能空間也改變和增加了適應旅游的功能。與原始的建筑流線相比,現在的建筑流線垂直方向上的流線依舊是串聯型流線,不同的是現在流線中增加了在一樓與三樓兩個空間中使用的時間。
3.2.1.2 水平方向的流線分析
旅游業發展后的現在吊腳樓建筑的內部空間被改造,各種不同功能的內部空間源源不斷的出現,幾乎將傳統的建筑流線覆蓋。在此,僅選擇有帶代表性的兩種類型的建筑空間進行分析,一種建筑是將居民居住與經商結合的空間,這種空間最常見的是一層空間用來開店,二層三層空間用來居住,這種空間的流線二樓三樓與傳統建筑相似,是串聯類型的單元回游式的空間,而一樓的流線為了方便游客游覽消費,大多整合成為一個較為寬敞的空間,呈現單元回游式流線(圖4)。
3.2.2 建筑聚落的流線類型分析
旅游業的滲透讓聚落的建筑布置位置以及建筑的功能持續更新,當地居民大多因為旅游業的發展有了新工作,居民與游客的行為模式與政府對聚落的規劃設計共同形成了新的聚落流線——串聯加放射型的流線??v向來看,扇形中的某一條軸線串聯了以山頂上觀景平臺、山腰處的觀景平臺、山腳下展覽館等旅游的中心,并沿著中心向四周放射,由上至下,從山下的商業街向居住區放射,形成多中心串聯加放射型流線(圖5);橫向來看,沿著商業街這條軸線,同樣也出現了展覽館、表演場等多中心串聯型流線(圖6)。
3.3 受旅游業發展影響的西江苗寨現代建筑的流線成因分析
3.3.1 生活生產壓力的影響
2008年西江苗寨旅游開發前,全村有1500多名村民外出打工,旅游開發后,外出打工村民紛紛回流,旅游收入已經成為村民主要經濟來源,打工村民的回流以及外來人員的發展對當地住房的需求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迫使建筑內部空間重新整合使用,新的建筑不斷出現,建筑流線不斷更新。
3.3.2 經濟收入方式的轉變
1982年改革開放讓西江苗寨由農業主導的傳統社會向旅游為主導的轉型社會過渡,西江苗寨人民的農耕經濟逐漸向旅游業和旅游業發展帶來的商業所侵蝕,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從農業向服務業轉變[1]。經濟收入的轉變使得原住民的生活生產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旅游季節性活動的開展、游客人數、游客喜好等因素的引導都加速了吊腳樓內居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同樣也影響到了建筑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劃分,最終影響到新的建筑流線的形成。
3.3.3 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科技發展之間權衡
作為西江苗寨的特色建筑,吊腳樓的文化價值是人們承續遺產、體驗傳統、記錄歷史等的重要內容?,F在很多傳統的吊腳樓建筑逐漸“衰老”,建筑結構的損壞、建筑材料的老化、防火防潮的需求等各方面都給居民的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建筑功能、建筑技術和建筑形象這三大建筑的要素需要在傳統保護和技術發展兩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不同程度的改變無一不在改變著建筑的流線。
3.3.4 政府政策的影響
作為廣大鄉村地區的生活居所和文化的物質載體,鄉土建筑與鄉村的振興息息相關[8]。“鄉村振興”政策力求在經濟層面上發展鄉村,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而“傳統村落保護”則更強調村落的復原及修繕,兩者在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矛盾[9]。因為生產的便捷和安全需要,現在大多平地建樓,一棟吊腳樓的宅基地基本在200rri2以上,與新的農村宅基地政策不相適應,所以搬遷過的吊腳樓的建筑風貌被迫改變[10];同時,為了提供給游客更多的體驗項目,更好地發展旅游,西江苗寨的政府通過征地的方式,在沿河平坦的區域建設了商業街和新的蘆笙表演場。原有聚落中沿河建筑的布置方式與建筑外形發生重構,整個聚落空間的整體流線也產生了改變,政府在旅游規劃時對游客引導游覽的路線設置也影響苗寨聚落的流線生成。
4 結語
從建筑學的學科范疇來分析,人類的行為學、心理學都與建筑流線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建筑的流線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需求。每一種建筑的功能性和人們的需求都不是單一的,正是因為功能和需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所以每一種建筑的流線都有它的復合性。
西江苗寨傳統的吊腳樓在功能上和形態上都有他的特殊性,每一種流線都是一種交通空間的組織,或因為習慣、或帶有目的性、或是不同節日的需求等,綜合組成了西江苗寨傳統建筑和聚落的富有特色的建筑流線。西江苗寨建筑的流線不僅是一種概念,更是一種動態特征,它包含了苗族人家上千年智慧的結晶和苗族人家團結、和諧的凝聚力,而旅游業在這里的迅速發展,為這個苗寨聚落注入新的生命力。旅游業對苗寨建筑和聚落流線產生了影響,同樣西江苗寨也重新規劃了空間和流線來適應旅游。旅游的介入把西江苗寨聚落和建筑的流線從更穩定的、更具傳統文化的順其自然的形式,改變為現在流動的、創新的流線,包含了苗族人家在新的經濟時代下的創新和發展。了解和認識西江苗寨傳統建筑流線和受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下的現在建筑流線,一方面,是引發對少數民族在不同時期建筑空間功能布局背后的意義所在;另一方面,則是給未來傳統聚落開發旅游時對建筑改造的一個參考。
參考文獻:
[1]陳銳,建筑流線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7.
[2]肖佑興.演化視角下的旅游地建筑景觀變遷探討——以貴州西江苗寨為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 (4):75 -83,97.
[3]盧峰,葉均綺,戴 欣.當代國內旅游建筑創作的地域性表達[J].室內設計,2010,25(1):14~17 ,33—34.
[4]吳澤霖.貴州苗夷社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2.
[5]周穎悟,李奕佳,方贊山,等.貴州西江苗寨聚落改造中傳統特色與景觀空間協調性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17,38(3):580-586.
[6]王樂君.黔東南苗族聚落景觀歷史與發展探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7]鄭滋陽.鄉土建筑:當代的保護與利用——以鎮江東鄉地區鄉土建筑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9(10):233-236.
[8]趙宇.鄉村旅游對鄉村振興與傳統村落保護的影響——以古北口旅游業發展為例[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21(5):340-347.
[9]李挺,范洪濤,霍 達,等.吊腳樓的文化傳承與民族村寨建設——國家藝術基金土家族吊腳樓人才培養項目之麻柳溪主題論壇舉行[J].建筑與文化,2019(10):12—14.
作者簡介:劉瑞雪(1993-),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通訊作者:劉兆豐(1964-),男,研究員,高級規劃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