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指出了建設海洋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思想在海洋發展領域的應用與實踐。威海作為國家首批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積極推動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堅持構建和諧人海關系,但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尚未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分析了威海市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優勢及具體實踐,初步評估子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情況。結果顯示:威海市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資源利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體系方面成效顯著,在海洋文化培育方面略顯不足。進一步探究了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威海市調整優化評價指標體系、完善海洋經濟統計工作。在此基礎上,初步建立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關鍵詞: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P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2-0253-04
1 引言
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上沿海國家紛紛制定海洋發展戰略,索取海洋資源,爭奪海洋利益。在海洋產業發展壯大的背后,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性日益凸顯。歐盟為了保護海洋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在2008年頒布海洋綜合戰略指令( MSFD).為各成員國在保護海洋生態方面提供指導[1]。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相繼提出和闡述建設生態文明[2],我國“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3]。2012年,原國家海洋局出臺《關于開展“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工作的意見》,引導沿海地區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尊重和保護海洋,正確認識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生態環境的關系,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4]。
2013~2015年,我國相繼批準建立了包括威海市在內24個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計劃到2020年增至40個。示范區設立以來,各地政府根據自身海洋發展基礎,積極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根據目前中國知網的文獻檢索系統統計數據,已有超過半數示范區發表過有關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研究成果,包括建設水平及現狀[5]、制度體系[6]、路徑優化[4]、海洋垃圾防治[7]等方面。
關于海洋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效果評估,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和范圍也開展了廣泛研究。秦偉山[8]基于BP神經網絡模型,對我國現階段各示范區的建設水平進行整體評價。武靜[5]結合廣東省發展實際,構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廣東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得分為0. 71分。張杰東[9]計算青島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得分97.8分。邊啟明[10]研究北海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得分為93.4分。歐玲[11]對廈門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行評估,最終得分80.2分。
威海是首批成立的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5年來,威海市始終堅持以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不斷強化海洋生態文明意識,提高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水平。2016年,威海市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全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堅持把海洋保護作為第一要務,充分尊重海洋自然規律,協調好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關系,促進入與海洋和諧共處。目前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效果的量化評價研究尚未見報道。本文在分析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現狀基礎上,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定量評估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水平,找出現階段海洋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更好地促進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也為其他沿海城市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2 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2.1 海洋資源現狀
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東端,三面環海,海岸線長986 km,約占全省的30%、全國的6%。近岸海域11449 km2,大小海灣40余處,大小島嶼185個。海域空間廣闊的,20 m等深線以內淺海域總面積約30萬hm2,其中潮間帶約4萬hni2。近海海洋資源極為豐富,約有海洋動物647種、海洋植物132種,“威海刺參”“榮成海帶”“乳山牡蠣”等地理標志產品享譽海內外。威海自然岸線保有率達65%,是全國自然岸線保留最完整的城市之一。
2.2 海洋環境現狀
威海擁有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7個、省級海洋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以上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5個。威海市近岸海域符合第一類和第二類海水海域約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9. 3%,近岸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7%,工業污水直排口達標排放率100%。各海水增養殖區海洋生物質量狀況良好,符合第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底棲生物多樣性指數總體保持穩定。
2.3 海洋發展現狀
威海市深入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2018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1450億元,約占全市GDP的40%。全市水產品年產量272萬t,是全國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遠洋捕撈、海珍品養殖和水產品加工能力全國領先,被確定為中國遠洋水產品加工物流基地、中國海參之都。擁有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21處,被評為中國休閑漁業之都、中國釣具之都、中國休閑漁業旅游魅力城市。威海積極推進科教興海,建設省級以上涉??萍紕撔缕脚_80家。擁有省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4個,原良種場10個,省級漁業資源修復增殖單位12個(省級漁業增殖站22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3個,省級以上海洋牧場21個,海洋牧場規模、數量居全國前列。威海是山東省第一個生態旅游示范市,被評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2018年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4682. 69萬人次,旅游消費總額650. 19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7. 86%。
3 威海市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實踐
3.1 制度保障
完善的制度建設能夠保障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規范相關涉海主體行為。威海市始終堅持陸海統籌,創新海洋管理制度,堅持海洋經濟發展與保護海洋環境并舉。編制出臺了《威海市海岸帶保護條例》《威海市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2016 - 2025年)》《威海市海洋功能區劃(2013-2020年)》《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威海海洋強市建設總體方案》《威海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威海海洋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威海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關于加快推進全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威海市落實<山東省打好渤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攻堅作戰方案>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海洋建設制度體系。
3.2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是評價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效果的重要方面。威海市積極實施海洋捕撈漁船減船轉產工作,累計壓縮近海捕撈產能5.1萬kW,申報800多艘減船轉產漁船。加強人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實施重點污染物總量控制,對涉氮重點行業企業實施在線監測??茖W規劃海水養殖區,清理整治養殖用海面積20萬畝。威海市2016~2018年符合第一類和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占管轄海域面積的比例分別為98. 6%、98. 4%,99. 3%。
3.3 海洋整治修復
威海市建立完善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項目庫,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2處、省級濕地公園5處,培育河道及人海口濕地12萬畝。修復受損自然岸線75 km、沙灘100萬m2、濱海濕地1萬多畝,恢復植被40余萬m2,累計建成人工魚礁4萬多畝,放流漁業苗種110多億單位,占全省增殖放流總量的30%,建成海洋生態牧場200萬畝。全市河流人海口環境功能達標率100%,自然岸線保有率達到45%以上。
3.4 海洋生態宣傳
威海市政府高度重視公眾參與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在公眾海洋環保知識的宣傳工作及組織公眾參與海洋環保公益活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過威海日報、威海電視臺、“Hi威?!笨蛻舳说让襟w平臺傳達各級海洋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宣傳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同時開設“海洋”專題頻道,制作發布海洋生態保護短視頻。組織志愿者在社區、校園開展海洋文化、海洋環境保護、海洋垃圾危害、海洋垃圾變廢為寶等宣傳教育及實踐活動,引導公眾對海洋生態環境的關注。
4 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4.1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全球海洋環境正在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增加了局部海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難度。一方面.海洋經濟正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重要引擎,威海市海洋生產總值約占全市GDP的40%,人們向海要水,向海要糧,向海要GDP的訴求愈來愈迫切。另一方面,人們期望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愿望也更加強烈。而且,機構改革以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轉隸生態環境部門,對于海洋執法、海洋監測、海洋工程環評等工作的銜接還有很多方面需要落實細化,增加了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不穩定因素。
4.2 海洋產業結構仍需優化升級
就目前威海市產業結構現狀而言,還有待進一步調整優化。2017年威海市海洋經濟三次產業比例為12.5:55:32.5,呈現“二、三、一”的排列結構,第二產業占比過半,海洋第三產業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1%),距離我國設定的2:3:5的海洋產業結構目標還有不小差距。另外,海洋新興產業是海洋經濟增長的加速器,應該發揮引領作用,但是威海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海洋電力、海水利用產業占全市海洋生產總值不到10%,海洋新興產業比重較低。
4.3 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威海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數量上并不具備優勢,但是威海與省內涉??蒲袡C構已經形成良好的交流合作,每年定期舉辦各種海洋經濟發展論壇和博覽會,省內外專家對于參與威海海洋經濟發展的熱情很高。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一是海洋科技投入低,雖然威海市海洋科技投入并沒有公開的統計數據,但是根據已有數據可知,2017年全市總科技投入約15億元,根據海洋產業占比40%進行估算,威海市海洋科技投入約為6億元,僅僅是海洋產業增加值的0. 46%。二是海洋科技轉化效率低,以科技創新驅動的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緩慢,2017年威海市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產業占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分別為5. 5%和3.3%,仍然較低。
4.4 海洋經濟效益偏低
威海市擁有985.9 km海岸線,占全省總岸線的1/3。威海市海洋經濟密度(海洋生產總值/海岸線長度)約為1. 47億元/km,不足青島市和煙臺市的50%,也遠低于全省平均值。說明威海市海洋經濟發展效率偏低,粗放式發展、低端低效等問題嚴重。怎樣合理用海、高效用海、科學用海是威海市發展海洋產業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5 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指標體系構建
按照國家海洋局2012年出臺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指標體系(試行)》和2015年印發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指標體系(修訂稿)》[10]構建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略有改動。依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指標解釋、計算和評分方法》,計算各項指標得分,如表1所示。表中數據來自2018年威海市統計年鑒和相關部門公報等資料,個別缺失數據由相鄰年份數據補齊。根據計算結果,威海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效果評價得分77. 85~80. 85分,調查問卷得分9分,總計86. 85~89. 85分(由于個別指標無法準確計算,總分值以取值范圍表示)。2016 - 2017年COD排放量增幅超過50%,說明該指標得分并不穩定,建議進一步細化指標為“近三年萬元GDP COD排放量變化趨勢”,相應的建設標準為“萬元GDP COD排放量連續三年相比上年度減少8%以上”。6.3建立符合地區實際的指標體系
廣東省[5]、北海市[12]、鎮江市[13]等根據自然稟賦的差異,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示范區評價指標體系。威海地處東北亞經濟帶,背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與日韓隔海相望,發展海洋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作為國家首批示范城市,威海市圍繞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結合地區特色,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海洋管理制度建設、海洋文化宣傳普及等方面成績突出。但是《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指標體系(試行)>并不能完整地展現出威海市示范區建設成效,建議威海市進一步細化指標層,全面立體的反映威海市在每項目標的進展情況。例如,海洋經濟建設中增加“海洋環保產業發展情況”;海洋文化領域增加“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海洋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海洋管理制度方面增加“海洋信息公開效率”、“海洋行政審批效率”、“對外合作與交流能力”;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增加“氮磷排放總量”、“人海排污口污水超標率”。如表2所示。
6.4 問卷調查情況
問卷調查共計20題,1~4題反映調查對象基本信息,5~20題主要考察威海市民對于海洋及海洋環境的認識,了解普通居民的海洋環保意識。問卷主要通過微信電子問卷調查小程序發放,考慮到老年人群體不熟悉電子設備,為避免調查對象的人員比例失調,筆者采取現場問答的形式對50歲以上人群進行調查,共計2000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威海居民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在日常生活中會主動關心海洋發展的占99%,經常關注政府涉海政策的占94%,會主動做到并且督促周圍的人愛護海洋環境占95%,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育兒童海洋生態觀念的占97%。威海市居民擁有正確的海洋發展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深入人心,發展海洋生態經濟、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具有堅實的民眾基礎。
參考文獻:
[1]劉 希,唐建業.歐盟海洋綜合戰略框架指令及其對中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借鑒[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8,27(4):611-615.
[2]黃華梅,謝健,王平,等,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構建內涵研究——以大亞灣臨海產業園區為例[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3.30(7):65-69.
[3]全國人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16
[4]張一.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內涵、問題及優化路徑[Jl.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66-71.
[5]武 靜.廣東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與問題研究[J].市場周刊,2017(5):46~48.
[6]許妍,梁斌,洛昊,等,關于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研究[J].海洋經濟,201 7,v.7;No.42(06):4-11.
[7]倪國江,文艷,劉洪濱.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中的海洋垃圾防治問題研究——以威海市為例[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
[8]杜巖,秦偉山.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水平評價[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9(6).
[9]張杰東,孫兆禮,王煒,等,青島建設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條件分析與評價[J].齊魯漁業,2015(11):50-52.
[10]邊啟明,申友利,陳旭陽,等.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指標體系示范應用研究與思考——以廣西北海市為例[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7,34(7):9-12.
[11]歐玲,龍鄒霞,余興光,等.廈門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評估與思考[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4(1):88~93.
[12]林金蘭,賴廷和,陳圓,等.北海市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評估指標構建探析[J].海洋環境科學,2018,37(6):74 -81.
[13]王從彥,潘法強,唐明覺,等,淺析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選擇——以鎮江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171(S3):149-153.
作者簡介:龐云龍(1988-),男,工程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海洋可持續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