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增加普通農戶核桃種植收益為切入點,基于大西村核桃產業發展實際和核桃消費市場數據,運用實地調查、查閱文獻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對如何切實增加農戶核桃種植收入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當前玉溪市部分農村核桃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農民核桃收入低,發展意愿減弱,甚至開始砍伐核桃樹。原因主要是農民思想觀念落后、產業復合化程度低和市場銷售網絡體系不健全。因此,從加大核桃產品初加工力度和提高核桃地產業復合程度這兩個農民可操作性較強的方面,提出了普通核桃種植農戶應將當前核桃產業發展重點轉移到核桃初級產品加工與核桃林下種養相結合上來的策略,為普通核桃種植農戶解決增收難問題提供參考。同時,也建議政府要引導完善核桃市場銷售網絡體系,保障核桃產品流通。
關鍵詞:核桃產業;農民增收;玉溪市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20) 2-0257-03
1 引言
2008年以來,玉溪市高度重視核桃產業發展,種植了大面積的核桃,截止2017年底,玉溪市核桃種植面積達183. 67萬畝,投產面積47. 58萬畝,年產量1229. 86萬kg[1]。核桃種植地大部分是山區農村,核桃產業的發展目前主要是傳統的家庭經濟發展模式,龍頭企業極少且規模影響有限。傳統的家庭經濟與市場不完全接軌,經濟效率低[2]。核桃產業創新發展需要政府、企業、種植戶等多方面的長期共同努力,不管產業如何發展,根基卻還是廣大農村地區種植的大面積核桃樹。但自2016年以來,由于受到市場核桃價格下滑影響,部分種植戶種植管理核桃樹的熱情急劇下降,已出現砍伐核桃樹恢復耕地種植莊稼的現象。這體現出了當前核桃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即核桃為普通種植戶帶來的收入極低。這一問題是值得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而現有的相關行業專家學者對核桃產業發展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管理提質增效、規模化、品牌化、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尚未見有關基于提高農民核桃收入視角對核桃產業轉型發展的研究報道。栽培管理技術在林業部門多年的努力下現已基本普及,提升空間有限,而規模化、品牌化、深加工等內容對于普通農民來說卻是難以企及的。所以,開展基于農民增收視角的核桃產業發展對策研究,為普通核桃種植農戶提供可操作的發展思路,是玉溪市核桃產業發展的現實要求。基于農民增收視角的核桃產業發展研究,就是從農戶自身經濟狀況、發展意愿出發結合當地環境氣候條件,提出合理可行的發展措施,最終在保持核桃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提高核桃地綜合產出以增加收入。只有種植戶收入增加了,才能堅定發展的信心,為核桃產業長遠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2 大西村核桃產業發展現狀
2.1 大西村概況
峨山縣塔甸鎮大西村是玉溪市僅有的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這個村屬典型的偏遠山區。大西村距峨山縣城91 km,國土面積55. 56 km2,平均海拔2210 m,年平均氣溫15.4℃,適宜種植烤煙、油菜、玉米等作物,全村有耕地4818畝,有林地53798畝。全村轄16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90戶,村民1804人。
2.2 大西村核桃種植發展情況
2008年全村開始大面積種植核桃,截止2015年全村共種植核桃17360畝。2016年玉溪市林業局針對大西村核桃管理粗放不見效益的情況,在大西村實施了1000畝核桃科技精準扶貧示范項目,旨在推廣核桃種植管理實用技術,帶動全村核桃提質增效。項目實施后核桃結實株率由2015年的6%提高到2018年的50%,平均單產6 kg。目前全村核桃掛果率30%,青果年產量100 t左右,年收入20多萬元。
2.3 大西村核桃加工銷售情況
大西村農戶核桃采收后多數不做任何加工,直接將青果銷售給收購核桃的小商販,如果出現青果無人收購或價格太低農戶不愿賣的情況,才會進行脫皮、晾干(烘干)然后售賣于果,并且核桃脫皮多采用傳統的堆漚脫皮法,耗費勞力較大。總之,核桃銷售渠道不穩定,青果以個體商販上門收購為主,干果以農戶帶到集市售賣為主,兩種方式都難賣出且價格偏低。
2.4 大西村核桃地套種情況
大西村長勢較好的核桃樹多種植在耕地上,耕地主要種植烤煙、油菜和玉米,但近年來核桃樹進入投產期,遮陰嚴重,套種傳統作物產量低。加之核桃價格低迷,農民管理核桃樹的熱情急劇下降。
3 大西村民核桃收入低的原因
3.1 村民思想觀念落后,核桃產品初加工意愿不高
大西村作為一個偏遠山村,村民的文化水平較低、思想觀念也落后,存在較為嚴重的傳統“小農”經濟思想,缺乏主動發展、科學發展的意識,粗放經營管理的現象普遍存在,更有甚者“等靠要”思想嚴重,認為核桃是政府推廣種植的就等著政府來扶持,核桃樹掙不了錢就砍了換種別的作物。農戶銷售核桃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直接銷售核桃青果上,沒有認識到核桃加工帶來的較高經濟收入。核桃干果的深加工是核桃種植農戶實現增收,提高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3]。然而核桃產品深加工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要求很高,風險也比較大,對于普通農戶而言深加工的難度很大,但是退而求其次進行高質量脫皮、取核桃仁等方式的初加工,利潤也比直接出售青果提高了不少。
3.2 林下經濟發展滯后,核桃地產業復合化程度低
核桃林下種養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林下種植的立體復合生產經營方式,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林業立體模式[4],能夠合理使用土地,增加土地產出。大西村核桃地在核桃種植初期主要是間作烤煙、玉米和油菜。而現在大部分核桃林進入投產期管理階段,核桃樹遮陰嚴重,難以繼續種植主要經濟作物烤煙。此時大多數家庭種植戶沒有結合實際充分利用核桃林下土地發展其他適宜的產業,土地閑置不利于綜合效益的提高,最終導致家庭收入來源減少,收入降低。
3.3 市場銷售網絡體系不完善
獲得經濟收入是農戶種植核桃的最終目的,銷售就是整個核桃種植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當前,核桃產品沒有相對穩定的銷售流通渠道,市內也沒有與本地現有核桃產量相匹配的核桃產品集散交易市場。缺乏市場導向,種植戶了解不到基本市場供求信息,盲目的交易行為和零散的、無序的流通狀態使得核桃產品流通環節增多,交易成本不斷攀升,產品滯銷時有發生。核桃產品市場銷量網絡體系不完善,直接導致了種植戶經濟利益流失,也嚴重制約了玉溪核桃產業的健康發展。
4 大西村民提高核桃收入的對策
4.1 積極進行核桃初級產品加工,提高銷售利潤
通過簡單對比市場上流通的核桃產品價格,就會發現采收后未經任何加工的核桃青果與經過簡單加工的優質干果、核桃仁之間價格相差較大,價格對比深加工得到的核桃油、核桃營養品等更是相去甚遠。深加工的投人大、技術要求高,但是初加工就容易了很多,投入少、技術含量低、簡單易操作。相信優質的核桃初加工產品除去必要的人工、機械、包裝等成本后獲得的收益仍然是大于直接售賣青果的收益的。董敏等研究表明,核桃的銷售和加工是一項單位利潤較低的行業,且隨著核桃商品鏈的延伸呈現出單位利潤逐漸降低而總利潤逐級增加的趨勢,受益最大的仍是種植戶以及類似身份的村級商販或小加工商[5]。余紅紅等研究表明,市場上核桃仁產品銷量顯著高于核桃營養品和核桃油產品銷量,且廣大消費者在購物時多傾向于購買經過簡單包裝并未深加工的核桃休閑零食,核桃初級加工產品廣泛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以及精深加工產品未受到民眾喜歡形成較為鮮明的對比[6]。
因此,作為普通核桃種植農戶,一定要轉變觀念,積極采用科學高效的方法對核桃青果進行初級工,如剝皮制作干果或直接取核桃仁,這樣農戶自身就可在核桃商品鏈中兼具種植戶和小加工商雙重角色,對于提高銷售利潤具有重要作用。
4.2 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提高核桃地綜合產出
林下經濟不只是指林下產業,還包括林中和林上產業,是一個立體的、多層的復合體系。發展林下經濟是以經濟林為主體,在林下同時開展林、農、牧等多種經營,能顯著提高林地資源利用率、增加林地附加值,對提高農民收入有重要意義[7]。
結合玉溪的實際,適宜的核桃林下經濟栽培模式主要有林+糧模式、林十草十畜模式、林十菌模式和林十藥模式4種。
4.2.1 林十糧模式
林+糧模式,較適宜在幼齡林中實施,林下種植的農作物應以雜糧和油料作物為主,如玉米、黃豆、油菜等。林下種植雜糧和油料作物對林地有以耕代撫的作用,油料作物屬淺根作物,豆類具有固氮根瘤菌,這些作物不與林木爭奪水肥,還能提高林下土壤的肥力。當今社會,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小雜糧的飲食需求也在逐步提升,所以這種模式市場生產出的農產品也會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合理運用該模式可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4.2.2 林+草+畜模式
林十草十畜模式在核桃林的各個生長階段都能實施,在實際實施過程中,考慮經濟效益,在核桃林盛產期實施較合理。該模式主要在林下種植黑麥草、白三葉、紫花苜蓿等優質飼草,同時在林下土地上放圈養或放養牛、羊、豬、雞、鴨、兔等。養殖家畜、家禽,養殖技術相對簡單易學,畜禽可以充分利用林生態環境中小動物、昆蟲及雜草作為食物,所以這種模式養殖的畜禽產品品質較好,是消費者比較喜歡的“生態產品”,往往是供不應求,市場前景廣闊,效益可觀。另外,草料收割后除了可作為飼草喂養動物外還可當做綠肥,能明顯提高林地的土壤肥力,改善林地土壤環境的同時也降低了肥料成本。
4.2.3 林十茵模式
林十菌模式是在林地間隙區域人工放置秸稈菌床,種植平菇、草菇、黑木耳等食用菌。該模式充分利用了林地中弱光、空氣濕度大、晝夜溫差小等適宜食用菌生長的環境特點,也較好的規避了夏季大棚內的溫度太高、難調節的問題,以收集的秸稈和牲畜糞便混合就可作為菌床,種植蘑菇剩下的廢料是適合林木生長的有機肥料,以上這些都極大的降低了生產成本,最重要的是生產出來的蘑菇質量和產量均明顯高于大棚里生產的。林下種植蘑菇還有周期短、見效快、風險低、收益高的特點[7]。
4.2.4 林+藥模式
在核桃林下種植一些喜陰的中藥材,如重樓、白芨、黃精、續斷、天麻、板藍根等[8],生產技術含量不高,效益不錯,只是前期投入較高,適合經濟狀況較好的農戶。
上述4種不同的核桃林地經營模式總體上都能有效地提升核桃林地整體經濟效益。比較上述4種模式,發現林十草十畜模式是更適合普通農戶發展的核桃林下經濟模式。
4.3 政府引導構建核桃市場營銷體系,暢通銷售渠道
構建完善的市場營銷體系,暢通銷售渠道是核桃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只有理清了產品流通渠道,解決了產品銷售難題,才能為玉溪核桃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期規范貿易流通秩序,逐步穩定產品價格[9]。一是要選擇一個核桃種植面積集中、核桃產業發展基礎相對較好、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的地方,建立區域性核桃集散交易中心,改變核桃交易盲目、無序的現狀。二是構建核桃產業大數據平臺,做好市場監測預測[10],為玉溪核桃產業發展提供精準的大數據支撐和準確的市場信息情報。三是組建專業核桃貿易管理機構,全面負責市場銷售網絡體系建設工作,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健全市場銷售網絡體系配套設施。暢通銷售渠道是核桃種植戶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也是核桃產業長足發展的現實需要。
參考文獻:
[1]李忠躍,當前玉溪核桃產業發展的思考及建議[J].綠色科技,2018(23):235-236.
[2]楊曉琴,基于投入產出視角的農業轉型發展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2.
[3]劉挺,銅川市核桃產業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4]馮新生,王 瑩,核桃林林下經濟模式及配套技術探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5( 10):122,240.
[5]董敏,趙學嬌,羅明燦,等,云南農戶核桃銷售渠道實證研究[J].林業經濟,2016,38(6):59-64.
[6]余紅紅,李婭,廖靈芝,云南省核桃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 9,39(4):427-434.
[7]周旭琦,績溪縣荊州鄉典型山核桃林下資源利用探析[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6.
[8]孫清瓊,楊智明,尹芳,等.漾濞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湖北林業科技,2018,47(4):51-54.
[9]劉云高.云南省核桃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林業調查規劃,2019.44(3):143-147.151.
[10]社瓊,突破發展瓶頸實現云南核桃產業高質量發展[J].創造.2018(12):60~62.
作者簡介:張峰源(1993-),男,助理工程師,從事林木種苗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