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 毛志香 楊翠霞



摘要:指出了文化景觀所包含的要素非常豐富,有著特定而復雜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結構,具有多樣性利用價值和整體性功能。以遼南極具傳統文化景觀特征的青堆鎮為例,對歷史文化、村落選址、布局、以及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建筑等多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重點剖析了傳統鄉村文化景觀構成要素與現狀風貌。以期為制定傳統村落文化景觀整體性保護以及傳統民居建造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青堆鎮;老街;村落布局;民居;中西合璧;遼南
中圖分類號:TU9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20) 2-0212-02
1 引言
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現已成為新熱點,目前,國內外對文化景觀側重于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特征及保護與發展[1,2]、傳統村落空間形態[3,4]、傳統村落生態規劃設計[5,6]等方面的研究。遼寧省自2015年開始對傳統村落加以保護,大力發展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保護與開發。遼寧青堆鎮所在的遼東半島在明代已成為海上防御重鎮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唐代此鎮成為東征軍討伐高句麗據點,后又成為高句麗朝貢的必要途經地[7]。這些都推進了青堆鎮港口興起、商阜開通,使得青堆鎮逐漸繁榮,進而造就了青堆鎮文化景觀的豐富。因此,本文通過對青堆鎮傳統村落的選址布局、路網結構和建筑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為探析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對傳統村落修復、仿古建筑建造等方面起到借鑒作用。
2 青堆概述
青堆鎮位于遼東半島東部,莊河市以東30 km,北部為山區、中部為平原,南部沿海,東臨石嘴子河,擁有豐富的森林、土地、水以及海洋等自然資源。石嘴子河與渤海交叉連接,便于興造港口、發展海運交通。港口興起帶動了自身及周邊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發展,吸引更多外來人來此筑屋立居、開鋪做商[8]。進而修建大量具有時代、地域特征的中原硬山式風格建筑,以及在西方商戶影響下而產生的中西合璧式風格建筑。
3 街巷及院落布局
從青堆鎮的布局來看,青堆鎮是以東南面廣場為核心,向四周擴散的偏心結構,歸結原因在于青堆鎮海港商貿興盛引起,貨流與人流從其中心點——廣場東南側的老海港登陸,進入青堆鎮的中心地帶一廣場,逐漸形成人群的聚集地,從而廣場成為青堆鎮的核心區域[9]。青堆鎮道路系統因其空間結構的影響呈現為偏心放射結構,即以廣場為中心向各個方向發散。但其中又有四條呈井字型街巷結構,即東西向橫街的下街與魚市街,南北向縱街的太平街與財神街。它們構成了青堆鎮的基本框架,使得偏心的布局結構變得緊密相連。
青堆鎮普通院落形式主要以建筑為主,主房通常為坐北朝南的布局,因其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沒有普通農家養畜建倉等需求,所以院落空間較小,但仍會充分利用內部空間,即在院路兩邊或單邊建造菜園。院落入口相比其他地方的嚴謹而顯得相對隨意,正、側面都可開門進入,主要根據其具體的位置環境。與普通民居不同,富人民居通常是四面房屋或是三面房屋一面門樓而圍合成的院落形式,為了身份的彰顯,也為了保證采光需求,院落尺度更大,是普通民居的3~4倍,且門樓的建造突出了山東民居的獨有特點。除以上共有性特點外,對其不同類型間的差異進行了分析研究(圖1)。其中據調查青堆鎮約76. 3%為一合院形式,人口毗鄰街道,正房方向不定,兩側用于倉庫,前院菜地約占整體面積2/3,占絕大比重,以滿足日常的種植需求。二合院形式約占13. 0%,可分為三種類型:兩房夾一院、兩房鄰一院以及兩房帶兩院。入口臨街而設,主房屋通常坐北朝南,前房、側房為雜物儲藏間,也可用于商鋪使用。其中兩房鄰一院的布局通常建造在街道拐角處,南側為正房,鄰近側房用于開設商鋪,從而有效地利用了拐角的空間。三合院布局可分為規矩式與半規矩式,約占整體數量3. 0%。布局為一正兩廂,廂房的進深面通常小于正房,用于次要居住或者倉庫使用,院落空間較小。四房圍合的四合院所占比例約為1. 7%,一般為大戶擁有,房間數量多,院落尺度大,邊長超過10m,中間空地占比小。此外,除純民居形式外,因港口經濟發達,鎮內建有具備商業功能的前鋪后宅式院落,布局以四合院為主體,少數是二合院、三合院,但皆沿街而建并緊密聯系。因歷史原因,部分現已圍合隔離成小型院落。從一合院到四合院的院落占地面積雖隨之增加,但院內種植面積率卻呈減低趨勢,反映出一定的地位等級特征。因為富商人家對于農作物的種植需求不高,可通過買人獲取,而貧苦人家無足夠的剩余價值財力去進行此項花銷。
4 民居建筑特征
建筑景觀是聚落景觀中最具有標示性和代表性的物質文化景觀。青堆鎮建筑多為具有異域風情風貌的坡屋頂民居,但亦有遼南鄉土建筑特色的多連體房屋。建筑結構多為磚石結構,所選材料則多為當地石材,節約成本同時還能夠有效地防御海風對其建筑所帶來的侵蝕。青堆鎮港口貿易經濟的發達,促使其吸收大量外來文化,進而形成了中西結合的商埠型傳統建筑形式。反映出當時青堆鎮的繁榮興盛,它們為建筑、歷史等研究提供了珍貴的佐證。就其中之一處具有中西相結合的建筑風格進行簡要地闡述。
4.1 中原民居建筑風格
青磚黛瓦坡屋頂風格在青堆鎮舊宅中的體現很是鮮明。建筑屋頂在山墻頂部齊平于山墻(圖2),建筑為前后雙坡,輪廓簡潔大方。且其山墻與墀頭是用青磚砌筑,山墻不僅使其自御能力增強,而且具有良好的封閉性使得室內冬暖夏涼,正適用于青堆子鎮這種北方氣候特征[10]。而墀頭不僅能排屋頂的水和擋邊墻的水,還能起到裝飾的作用。
宅院屋頂上黛瓦亦十分可貴,不僅從材料上體現出房屋無助的富裕,而且通過這些瓦片堆疊出魚鱗圖案形式,上面鋪設脊帽蓋瓦,兩端用青磚實體壓實,起到了保護堅實和美化的作用。房檐前采用花紋瓦當,有錦上添花的作用,充分體現出中國將繪畫、工藝和雕刻相結合的獨特藝術[10,11]。其中宅院“滴水”與瓦身的夾角為100°以上,便于流水外瀉,且極具科學性,這種營造形式更進一步體現出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將實用性與美學相結合的高水平技藝。除此之外,青堆鎮的華家大院也是上述傳統的青磚黛瓦的幾進式宅院格局,但它獨有的帶有門樓的幾進院布局,又體現出山東民居的獨有特點;還有街角拐彎處的自然僧帽式建筑體現出當年古鎮寸土寸金的繁華情形。這些無一不體現出當年人們的高智慧以及古建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等方面深入研究的積極作用。
4.2 西洋建筑風格
青堆鎮老街建筑裝飾很是精美,極具西洋巴洛克風格(圖3)。窗戶為圓形拱券形式,但仍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在窗戶上增添了傳統吉祥圖案,達到了增加立面陰影變化和美化建筑立面的效果,除了美觀還具有遮陽擋雨的功能。而且窗框和門上都帶有“花冠”裝飾,更具西洋特色起到美化作用。建筑外立面石柱上貼有彩色瓷磚,枕頭花的堆砌形式精美、做法均勻。建筑外立面的壁柱加強了建筑物的均衡穩定,一個建筑物給人失衡的感覺,那么它就失去了美的視覺。而且柱式的樣式也是變化豐富的,為其錦上添花,增加立面的層次感。正、側大門上方具有西方典型的三角形山花與斷三角形山花,正中大門的山花兩邊帶有渦卷,且有卷葉狀的雕刻裝飾,造型精美,這種形式沒有棱角,蘊含著永恒、永遠和順風順水的寓意。青堆鎮這種仿制巴洛克的簡化裝飾,彰顯出當時青堆鎮的財富與繁華,還能帶來濃厚的商業氛圍。
5 結語
本文通過資料找尋、科技分析、現場調研等途徑,對青堆鎮的路網街廓、院落布局以及建筑形態特征等進行了探討分析,并揭示了它們之間所存在的聯系。放射性結構的道路系統從外在體現出街道景觀的豐富多變,從內在則反映出多變的自然地形與港阜商貿經濟的雙重作用。院落布局形式依據地域自然特征而建:冬天可避寒風,又可便于采光,進而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局部小氣候調節,充分展現了人們尊重自然以及對人與自然相互和諧關系的追求。開放與兼收并存的港口貿易文化所影響產生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特征,為現代建筑快速發展帶來的傳統民居破壞,以及不協調的問題,提供了極具直觀性的實例指導依據。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對傳統民居的保護與研究、延續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建筑恢復與修建以及現代傳統民居建設等方面具有充分的參考應用價值和啟示。
參考文獻:
[1]劉沛林,家園的景觀與基因:傳統聚落景觀基因圖譜的深層解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翟洲燕,李同舁,常 芳,陜西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景觀基因識別[J].地理科學進展,2017·33(9):1067-1080.
[3]曹翰,楊翠霞.遼西傳統村落DSM空間形態[J].大連工業大學學報,2019,38(5):386-390.
[4]陳信,李王鳴.區域視角下傳統村落組群風貌的空間特征——以麗水市傳統村落為例[J].經濟地理,201 6,36(10):185-192.
[5]曹艷雪,楊翠霞,鄭艷,朝陽市肖家店傳統村落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研究[J].綠色科技,2019( 17):17 - 21.
[6]孫一卉,生態文明視閾下的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
[7]孫衛東.莊河年鑒[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8.
[8]李冰,耿錢政,杜楠華,等.北方濱海丘陵地帶古鎮形態演變研究——以莊河市青堆子古鎮為例[J].城市建筑,2018( 24):122-125.
[9]李冰,苗力,劉成龍,等.從歷史地圖到城鎮平面分析——類型形態學視角下的青堆子古鎮形態結構研究[J].新建筑,2018(2):128-131.
[10]劉成龍.城市形態類型學視野下的青堆子古鎮形態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7.
[11]白瑜曦.百濟蓮花紋瓦當研究[D].延邊:延邊大學,2019.
作者簡介:都一(1996-),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環境與園林設計。
通訊作者:楊翠霞(1976-),女,博士,主要從事風景園林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