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指出了經濟林產業減貧的作用機理,主要體現為解決資源富饒和經濟發展滯后的矛盾,提高貧困地區的收入水平及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闡述了經濟林產業的減貧成效,分別包括:貧困發生率的下降以及精神面貌的改善。對經濟林產業的發展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期為其它貧困地區發展經濟林產業實現脫貧摘帽提供借鑒。
關鍵詞:經濟林產業;減貧;作用機理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l674-9944(2020)2-0232-02
1 引言與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的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 5%下降至2018年底的1.7%,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取得這一顯著成果得益于我國堅持開發式扶貧,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當前是我國實現2020年全面脫貧的關鍵階段,也是開展扶貧工作最為艱巨的階段。我國將近90%的林業資源分布在我國基礎設施落后、自然災害多發的山區,山區也是我國貧困人口聚集的主要地方,我國的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有半數以上分布在我國林業資源較為豐富的山區。現階段,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幫助林區貧困人口脫貧成為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中明確提出發展農林產業減貧措施,發展集聚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林業產業,結合氣候、土壤、環境等因素,發展適合當地的林下產業及特色林果業。因此,發展特色林業產業對林區貧困人口的減少以及實現我國2020全面脫貧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通過發展林業產業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國貧困地區的生活現狀,在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促進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將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及防止反貧困現象的發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國內學者對我國的林業扶貧相關理論進行詳細的研究,大致分為林業扶貧的相關模式、林業扶貧的路徑及林業扶貧所取得的成效幾個方面的研究;在林業扶貧的模式上包括林業生態扶貧模式[2]、林業產業扶貧模式[3]、林業科技扶貧模式[4]、林業工程扶貧模式[5]。目前,國內有關林業扶貧的路徑具體包括:加大對林業的投資及政府的政策引導、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發展特色林產業、培養林業人才[6-8]。我國通過林業扶貧也取得許多顯著的成就,它幫助貧困地區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完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推動林業產業的發展[9,10]。通過對上述研究總結發現,我國當前關于林業扶貧的研究大多以林業整體作為研究對象,經濟林做為我國的五大林種之一,是集生態效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為一體的林種,對農戶脫貧致富起著關鍵作用,研究中關于經濟林減貧的研究甚少,大多都是以個體為例的實地研究,在經濟林減貧方面并沒有一個成熟全面的發展方向和思路。因此,本文選擇經濟林資源較為豐富的贛州市為研究對象,在對贛州經濟林產業減貧的作用機理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了經濟林產業對贛州地區的減貧效果和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經濟林建設的建議,以期為其它貧困地區發展經濟林產業實現脫貧摘帽提供借鑒。
2 研究區域概況
贛州是江西省的重點林區,也是我國南方18個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高達76. 4%,其中經濟林資源較為豐富。贛州主要的經濟林林種包括:油茶、茶葉、柑橘、臍橙、南酸棗、梨、桃、核桃等,其中贛南油茶、贛南臍橙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同時贛州也被列為全國油茶種植示范市,臍橙的種植面積和產量當前位列全國第一。贛州目前是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也是江西省貧困縣最多的市,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
3 經濟林產業減貧的作用機理
3.1 解決資源富饒和經濟發展滯后的矛盾
經濟增長是地區建設和發展的首要條件,也是貧困地區走出貧困的前提條件。一些貧困地區的貧困,可以稱之為“富饒的貧困”,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對自身擁有的豐富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不充分利用甚至不知如何加以利用。同時,采用不合理、有限的發展模式也會破壞現有的資源,不利于經濟的增長。然而,贛州利用其豐富的林業資源發展經濟林產業,很好的解決了資源富饒和經濟發展滯后的矛盾。依托貧困地區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林業資源,不斷發展經濟林產業,從而構筑貧困地區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我國對森林資源高度重視,對保護森林資源也提出許多要求,謀求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的貧困山區減貧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所以,經濟林產業的發展使得贛州貧困地區的經濟增長成為了可能。贛州經濟林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它能夠推動地區林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與升級,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快了地區經濟增長的步伐,使得贛州貧困地區能夠早日脫貧致富。
3.2 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問題
就業是解決地區人口貧困問題的最有效手段。在贛州貧困地區,第二、三產業稀少,產業結構單一,存在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除此之外,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水平普遍較低,剩余勞動力在向外輸出存在很大的問題。所以,本地就業成為解決大多農村人口貧困問題的最有效途徑。贛州的經濟林產業從過去單一的種植業發展成為集生產種植、倉儲物流、深加工于一體的產業集群,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使得農村剩余勞動的就業問題得到解決。隨著經濟林經營收入的提高,給了農村青壯年更多的發展機會,外出務工已不是他們最好的選擇,留村創業成為一種趨勢。因此,經濟林產業的發展在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的同時也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加快贛州貧困地區的脫貧步伐。
3.3 提高貧困地區的收入水平
貧困地區的收入水平往往非常低,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經濟林在生產過程中,具有不砍樹、見效快、效益高和產業化前景好等優勢特征,它可以快速有效的幫助林農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贛州地處山區、丘陵地帶,農民的增收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而依靠其豐富的林業資源發展經濟林產業成為了農民增收、減少貧困的有效途徑。同時國家對林業重點工程投入了大量資金和實施一些優惠政策,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種植經濟林的積極性,為農民增收帶來了更好的機遇。經濟林產業的發展還可以有效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障了農業的穩產和高產,間接地提高了農民收入[11]。
4 經濟林產業減貧的成效
4.1 貧困縣貧困發生率的降低
發展經濟林產業能夠有效幫助貧困地區減少貧困人口,緩解貧困現象。如圖1所示,贛州市7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貧困發生率自2011年以來呈現出直線下降趨勢。截至2017年年底,上猶縣、安遠縣、寧都縣、于都縣、會昌縣、尋烏縣和興國縣的貧困發生率分別為4. 16%、2.58%、6.25%、5.37%、3.38%、3.35%、4. 71%,其中安遠縣、會昌縣、尋烏縣減貧效果最為顯著,7年累計減貧分別為21. 56%、21. 68%、22. 46%,貧困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取得這一顯著成果的背后得益于經濟林產業的發展。
4.2 貧困地區精神面貌得以改善
發展經濟林產業能夠改善貧困地區的精神面貌。貧困主要體現在能力上的貧困與觀念上的貧困,貧困是因為貧困人口無法跨越物質條件制約的思想觀念及客觀物質條件的限制,中國的貧困地區大多位于山區,雖然看上去森林資源豐富,但是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不能與現代化發展同步,與外界聯系較少。依舊采取傳統相對滯后的生產生活方式。發展經濟林產業能夠打破貧困人口傳統的價值觀念,充分運用現代科技、交通工具、互聯網推動經濟林產業的發展,把經濟林產業與森林風光結合起來實施捆綁包裝再銷現代化市場,將傳統的小農向市場化小農轉化。通過這些手段,貧困人口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技能以及精神風貌就會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經濟林產業的發展能夠幫助贛州貧困地區減輕貧困現狀,其背后的作用機理主要是打破貧困一人口 資源之間的惡性循環,實現三者之間的相互協調、統一發展;經濟林產業減貧成效主要體現在贛州貧困地區的貧困發生率大幅度的下降、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貧困地區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5.2 建議
5.2.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品牌宣傳
不斷優化贛州各地區的交通條件,加強經濟林種植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關注經濟林產業的減貧進程,政府在對經濟林產業鏈延伸時應給予更多的幫助。加強對地區特色經濟林產品的宣傳力度,擴張品牌知名度,吸引全國各地更多的消費者和投資者的關注,擴寬銷售渠道的同時還能夠獲得外界的投資,不斷把經濟林產業做強做大。
5.2.2 加強產業聯動效應
推動經濟林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應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借助經濟林產業的上下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聯動效應提高當地產業的投資增速。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應努力提升當地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改善當地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
5.2.3 持續性帶動地區投資增速
加強對這些貧困人口的技能培訓,提升貧困人口的精神面貌,使貧困人口有能力從事任何行業或在不同環境下都可以自力更生;同時,經濟林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林業產業結構,在保護林業資源的前提下可以持續的帶動地區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所以要注重經濟林產業與當地林業資源承載力的協調有序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焦玉海,楊潔,保護生態與精準脫貧的雙贏之策——林業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綜述[J].經濟林研究,2017,35(2):2,233.
[2]張 莉,夏夢麗.林業生態扶貧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2018,31(4):8-12.
[3]高 晶,支 玲.精準扶貧及林業產業扶貧研究現狀[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3(1):12~16.
[4]傅朝陽,黃鶴羽.關于林業科技扶貧的若干思考[Jl.軟科學,1997(3):55-58.
[5]劉璨,劉浩,李周,等,林業重點工程對農民收入與消除貧困影響文獻回顧[J].林業經濟,2012(9):71-78.
[6]寧攸涼,謝和生,趙 榮,中國林業扶貧攻堅政策支持難點、成因及對策[J].林業經濟,2015,37(6):3-6.
[7]侯一蕾,溫亞利,金 曼,林業生態建設對山區減貧的影響研究——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4):43-50.
[8]吳秀萍,關震,朱宗武,等,林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J].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11(2):47-57.
[9]劉攀,張英.基于統計的貴州林業扶貧攻堅成效分析J].林業經濟,2017,39(5):93-96.
[10]韓文洪.林業產業化建設與山區脫貧——云南省鎮雄縣杉樹鄉林業扶貧案例[J].綠色中國,2005(4):58~60.
[11]王鑫.武陵山片區縣城經濟發展差異與極化比較研究[Jl.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42-147.
基金項目:江西省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編號:YC2019 - S191)
作者簡介:陳春陽(1995-),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