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奕
2013年9月,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這是我國倡導的新型全球化。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聯動的加速發展,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是經濟合作和國際交流的重要基礎,需要在國家網絡間深度協調,會計執業需要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財經法規和政治法律環境。因此,在“一帶一路”經濟國際化背景下,會計高等教育面臨新的挑戰與創新,國際化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亟待重構。
長期以來,會計人才職業需求,是促使會計學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動因。美國會計委員會(1986)指出: 隨著市場會計職能的提升,會計人員需要具備經濟學、管理學以及信息技術等知識以應市場職業需求,會計學高等教育需從范圍、內容和結構三個方面進行深度改革。美國會計委員會(1999)研究發現,在全球化商業環境中,具備知識、技能和活躍特質對會計人員的職業成就至關重要。國際會計師聯合會(2012)提倡從知識、技能和道德價值觀等方面對會計人才培養模型進行深度改革,以提升會計人員持續學習能力。IMA(2016)指出,由于國際化商業環境變化,會計學高等教育需要重點培養學生溝通和解決實際問題等軟實力。Ahmed( 2016)指出為適應市場會計人才的需求和會計職業訴求,會計學高等教育課程應當涵蓋書面、口頭、數據處理和問題解決等相關課程。
國內會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主要基于時代特征的職業需求, 來探討會計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趙栓文和屈曉丹(2019)指出“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會計人才面臨的挑戰, 提出推進會計準則國際等效、建立國際稅收協調和重構會計信息等會計教育改革路徑。江書軍(2019)認為“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應從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順應國際化財務會計人才職業需求。孫錚和劉鳳委(2019)提出國際化會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的主旋律。李小奕(2019)根據教育目標,提出國際化會計高等教育是基礎與專業融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國際專業技能與職業道德共修。可見,當前會計高等教育研究忽略互聯網時代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深遠影響, 缺乏國際化會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系統探索。因此,會計界需要對國際化創新實踐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研究,以適應“一帶一路”經濟全球化會計人才職業需求。
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和網絡經濟,正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消費和獲取產品與服務的方式。會計人員作為企業戰略管理者的財務顧問,不能僅限于傳統的“跟進”策略,還要對企業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洞察與把控。會計人員只有具備過硬專業能力、創新思維方能滿足“一帶一路”經濟全球化的社會所需。
會計職業需求是高等會計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基礎。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信息技術顛覆了傳統的商業化發展模式,然而,會計信息對商業活動的本質反應并沒改變。因此,對會計學科基礎專業理論的學習,仍是會計人員職業素養的關鍵基礎,也是會計人員把新興業務轉換為有效會計信息商業語文的能力的關鍵。當前中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制定缺乏與實務界的交流,會計界對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專才與通才”或是 “理論與實踐”的爭辯,都是僅限于傳統會計職能的范圍,無法與“一帶一路”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會計職業需求的專業、開放和戰略性匹配。會計高等教育人才應學習新興技術、理解綜合信息作為的基礎內容,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應重視學生視野的拓展和戰略角色的轉型,方能解決“一帶一路”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化會計職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傳統的會計學高等教育以會計專業細化的學歷教育為主,強調會計學科的專業性。中國大多數財經院校會計學專業被細分為財務會計、國際會計和會計信息化等具體方向,在執業學習時強調各專業方向的會計技能特殊要求,人為地把學生固化在某個特定的專業范圍,限制會計學專業學生涉獵不同研究領域,造成會計學專業學生的視野被限,綜合知識能力明顯不足。縱觀會計學高等教育演進,其發展與科技進步和經濟水平密切相關,會計學高等教育專業應該如何設置,直接關系到會計學科如何融入學科平臺發展。從國際會計學高等教育成功的案例來看,在會計學科發展一流的高校,其商學院整體水準也是出類拔萃,另外,一個出色的商學院,它的會計學科發展水平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另一方面,會計學高等教育缺乏能夠整合教學、科研和實踐,缺乏精通專業知識的教育體系。一直以來,會計學高等教育領域與實務領域存在著顯明的分歧。會計學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前沿,遠離社會實踐,研究成果無法指導會計實務,也不能為會計高等教育改革內容帶來積極的影響,那些高端的學術成果變得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會計實務界普遍認為當前中國會計學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差,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存在明顯缺陷,難以適應社會職業需求。
隨著“一帶一路”持續推進,中國與全球經濟逐漸一體化,會計學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和程度得到了顯著提升。中國辦學條件與聲譽比較好的高校,在會計學學科建設上選擇引進國際人才和開設國際化課程體系,以國際化作為會計學學科建設為規劃目標。比如,ACCA國際資格認證課程已成為當前大部分高校的主要課程;在MBA、EMBA市場化職業培訓項目,聘請外籍教師授課也同樣被視為高度國際化的關鍵標志。另外,一部分高校通過引進接授過西方會計學教育的會計人才,迅速提升會計學學科國際化師資水平。無容質疑,會計作為一門國際化的商業語言,在人才培養上,要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一帶一路”中國經濟全球化必然影響會計學教育的國際化。培養學生國際社會實踐相對應的理論,是會計學高等教育的內在需求。因此,不斷推進中國會計學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是符合教育規律的。然而,即使“一帶一路”全球經濟國際化水平迅速提升,不同國家經濟發展仍然與既有體制存在路徑依賴。由于經濟活動的制度的路徑依賴,中國會計學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應有“另解”。會計學高等教育應該是能夠解釋中國會計社會實踐問題而非基于西方制度假設的特有知識。因此,中國的會計學高等教育是培養理解實踐中國社會,注重與中國國情的融入,并可滿足國際化拓展市場會計人才需求。
會計執業重心由核算型財務會計轉向戰略管理和流程再造的管理會計,會計職業的角色重新定位。會計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目標需要反映社會需求,撐握會計基本能力,具備“人文關懷+思維創新+專業卓越”的綜合素養,因此,會計高等教育要定位于長遠發展目標,順應經濟水平和科技發展趨勢,培養具有“一帶一路”國際化視野,圍繞專業知識、智力技能、創新實務能力三個層次展開。
傳統會計學高等教育的以學歷教育為目標,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具備基礎會計專業理論。隨著“一帶一路”深入推進,國際化會計業務發展,會計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再局限基礎會計理論知識,要求擴展到知識、技能和創新導向的目標上來。圍繞這一目標會計高等教育定位,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重構,突出以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整合的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一帶一路”國際化會計人才需要撐握會計學、金融學、互聯網技術、國際語言和國際商務規則等綜合知識與技能,而且要具備良好溝通、實務技能和職業道德素養。目前,會計學高等教育與“一帶一路”國際化創新會計人才需求尚存在明顯差距。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會計職業道德意識淡薄,對“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文化了解甚少。因此,會計學高等教育首先從課程設置服從厚基礎、寬口徑國際化策略,從專業核心課程模塊、通識教育模塊、實踐模塊和國際模塊四方面著手,強化會計學學生專業基礎知識,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經濟和財稅等課程的學習。其次,加強貫徹人文意識職業道德教育,強化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在專業課的教育中融合職業道德思政,強調與社會、人類發展和世界關系的密切關系,激發會計學學生對樹立恰當的社會責任感,提高會計學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
“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化創新會計人才培養,應突出會計人才國際化與本土化并重的特色。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不可能孤立地發展,要融入全球化市場,中國會計學高等教育必須培養大批撐握會計基本能力,具備“人文關懷+思維創新+專業卓越”國際化會計人才。當前中國高校會計教育推行國際化資格認證考試為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由于國際化資格認證考試采用國外的原版教材,以英語方式出題和作答,學生參加國際資格認證考試能夠熟悉會計學專業的國際發展前沿和會計實務操作的國際習慣,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參與經濟全球化創造良好條件。中國高校還能夠模擬國際商務環境,培養掌握國際商務運作模式、融合會計本土實務國際化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訓練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