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關注學生能力與素養的大背景下,育人為本成了教育的根本目的。過程教育,智慧思維始終是主旋律。筆者踐行初中數學作業的布置與反饋的研究,以初中數學為研究對象,開展深入、有效、創新的作業布置與反饋實踐活動,結合具體案例揭示在此過程中如何展開過程性教育,激發學生的思維動力,真正讓數學素養生根發芽,效果顯著。以期借文拋磚引玉,與同仁交流。
關鍵詞:過程教育;思維實踐;作業布置;作業反饋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講授的關系。知識在本質上是一種結果,是經驗的結果,亦是思維的結果。智慧的火花是表現在過程中的,而這需要通過過程來教育。關注過程教育,就要培養智慧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培養數學素養,需要進化學生的思維方法,思想的感悟和經驗的積累幫了很大的忙。從雙基到四基的進階證實了這一點。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中的活動經驗是思維和實踐的經驗,學生在實踐中的自我感悟尤為重要。教師組織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和教師的引導歸納,最后逐漸積累思維的方法和經驗。鼓勵學生思考、教會其思考、在過程中教育這是一個根本轉變,對教師也是巨大的考驗。
眾所周知,作業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它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練的技能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作業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本文以初中數學作業布置與反饋的研究為側面,思考過程教育在其中的滲透,點擊學生智慧思維的開啟模式。
一、 作業布置的階段性設計,體現學習過程的延續性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念下,作業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兼顧基礎知識的鞏固與能力的發展,正確處理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系,讓學生在練習與評價中獲得滿足、愉悅和成功的體驗,對后續學習更有信心。筆者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入手,剖析各學習階段的作業布置方式和內容的設計。
(一)重視預習作業,進入課堂新起點
預習作業,與其說是一項作業,不如說是打開學生自我思辨大門的叩門磚。學生課前預習后不僅可以發現舊知學習的薄弱環節,而且在預習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問題、發現問題,主動的思考和學習產生了效力,帶著問題上課,學習就有了目標性。同時模仿書本上的例題,“做一做”“練一練”等預習作業可以幫助老師了解學生預習新知時的集中問題,做到實況有數,以便提高課堂實效。預習作業的設置優勢頗多,但困難和矛盾也存在:部分教師認為預習作業隱性強,較難批改查閱,可操作性不強。學生層次不同,不會預習,誤解預習就是先做題目再上課,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還加重了學習負擔。
基于此,筆者實踐了多年,有所感悟。從起始年級開始就要訓練學生的預習習慣,手把手教授。例如新授課預習分布法:1. 閱讀書本上的每一句話,思考并回答書本上每一個卡通人物提出的問題(寫在書上)。2. 每個例題先思考,再自己嘗試去做,有疑惑的做好標記。3. 再書本上模仿例題格式嘗試在練習本上做書上配套的練習。4. 提出本節課內容預習完后你最想提的一個問題(寫在作業本上)……這樣考慮到了可操作性和學生的差異性,基礎薄弱的同學有事可做,基礎優秀的同學也有發展空間。對于老師而言,可以掌控作業評價的統一性(本子習題可以批改)以及大部分同學提出的問題,預設學生可能遇到問題,以此設計課堂問題串或者例題,在正式上課時提問檢查一部分同學,表揚其中問題的提出者,激發其他學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在這一系列學習活動中,學生能逐漸積累學習活動的經驗,開拓了思維方式。
(二)巧設課堂作業,構建體系助成效
在大眾認知里,作業就是課后作業,殊不知課堂的巧妙提問,例題的變式訓練,當堂檢測等都是在課堂載體下的作業形式。關于當堂檢測小作業,在涉及運算類知識、模型應用強化等類型的課堂上比較適用。例如在初一下學完冪的運算、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后,筆者設計了以下當堂檢測:
【課堂檢測】
1. 計算
(1)(-2x3y)2·(-x2y2);(2)(-3a+2b)(-3a-2b)
2. 因式分解
(1)9x2y-6xy+y;(2) 3x2(a-b)+27y2(b-a)
3. 解方程組
(1)9x-11y+1=0 4x-5y-3=10;
(2)0.8x-0.9y=2 6x-3y=2.5
4. 求3x+2y=15的非負整數解。
旨在鞏固當堂新知(第3題)的同時,階梯式的呈現舊知。有助于養成學生類比反思的能力,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第1、2題)的區別與聯系,代入消元和加減消元解方程(第3題)的方法選擇,還有難點、易錯點舊知的強化(第4題)。這樣的作業設置既體現了本堂課學習過程的延續性,又是前后知識的延續,有助于學生強化完善知識體系。
又如研究了三角形中兩內角角平分線夾角和所對頂角的關系后,學生提問:如果是兩外角的角平分線的夾角呢?一內一外的角平分線夾角呢?教師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引導歸納。這類課堂生長的問題作業,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思維過程的延續與提升。
(三)優化課后作業,打破傳統促成長
課堂之外,學生的學習馳騁更為廣闊。說到課后作業,能想到的就是針對課堂內容的配套訓練,用于鞏固知識、深化理解。傳統的課后作業,需要改變題海戰術,目的明確、針對性強的課后作業只能算基本達標。新課程改革要求育人為本,除了教授知識本身,數學素養的培養也需要在課后的學習反思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滲透。
筆者嘗試以階段性小論文的形式打破傳統的課后作業模式,確切的說是階段性的學習反思,形式更為多樣:可以是就當天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困擾的數學問題進行闡述;或是一周后一類問題的方法歸納;還可以是對自己數學學習中錯誤思維的辨析……一切想說的以文字的形式呈現自己的思維,在交流互動中學習共進,數學共鳴、成就感油然而生。思想的感悟和經驗的積累是隱性的東西,光靠老師講是不行的,必須自己感悟。幾個問題想錯了,不要緊,文字語言不規范沒事,只要是的真情實感、思維呈現。通過論文展閱、課堂交流,學生逐漸地會想問題,這是最核心的事情。這是一種經驗的積累,這種經驗的獲得需要過程性學習,難能可貴。
二、 分層作業的創新化突破,激發智慧思維的延伸性
作業不在于多,在于精,讓人人都完成適合自己能力的作業,才能起到共同提高的作用。按照能力要求給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是分層最普遍的方式,但對于教師來說,工作量增加,實施難度大。開放性問題是適用于分層作業的,這類題結論開放,所有的問題都由學生在自己的真實水平上自然生成,在課堂上設置這樣的分層練習,組織學生參與、交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更進一步的,在學生交流提出的各種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再給出另外預設的小問,可以是提升總結的小問,也可以是例題交流中學生沒有發現或者暗含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的小問。這需要教師對知識體系、方法研究有更為深入的思考與準備,才能智慧引領,啟發學生思考,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
獨立的任務的完成最考驗學生的思考、組織、能力呈現。筆者踐行數學課前“我是小老師”的演講活動。每人準備一道與最近所學有關的小題,自我的選擇全然體現了個人的差異,這樣主動的私人定制更符合分層作業,在從選題到自己梳理再到給大家介紹的過程中,學習的過程不斷交互,最能錘煉人。在交互的過程中,思維的火花激烈碰撞,延展成面。
三、 作業反饋的有效型評價,強化教學相長的實踐力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作業批改和反饋的過程既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關于作業批改,除了全批全改,薄弱學生當面批改等反饋形式外,在新課的當堂檢測環節,當堂集中統—批改,及時反饋交流、及時激勵,使學生保持高昂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在引導學生評價的同時,也能掌握當堂掌握情況,以為課后作業的選擇確定核心,學生在課堂上收獲的有效評價,能直面自己的當堂所學,思維訓練得到進一步強化,在這樣的評價學習過程中,教學相長,其樂無窮。
筆者實踐中,班級小組文化建設甚濃。小組內互相批改,自我評價后組長收集歸納并把批改的情況向老師匯報。下面是班級一小組某次作業反饋案例:“我們小組的整體情況不是很好,徘徊在70與80之間。大家錯誤率最高的就是第4題,主要錯因:上課老師講的格式沒有記清楚,要畫3副圖的只畫了1副圖,甚至沒有畫圖,請大家審題仔細括號內備注了要畫圖。個人情況:
1. 小A除了第4小題還有因式分解漏寫因式,希望下次注意。
2. 小B沒有約分但自我分析很到位[強]期待下次的進步。
3. 小C的方程的解應寫成x=3的形式,雖然老師沒有扣分不過也要注意哦,規范書寫,畫圖用尺,標清楚題號。
4. 小D的因式分解沒有分盡,解與小C一樣需要注意,還有訂正有誤第4題,需要標好圈1,圈2,圈3種情況分類討論,對齊,x的解集是一個范圍,數軸上面的框框要加上去哦!錯因還有一點最后x的系數需要化為1,寫成x>a2的形式,不要將此復雜化,直接移項便可以得到哦。相信通過這一次的分析改進,下一次我們組一定會有進步!”此舉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在交流中思考,思維在相互的評價中成長。當然這并不代表教師退出了主陣地,依舊要密切關注,把握一手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及時調整。正所謂激發學生主動思維,就是帶領大家一起思考。發揮師生、生生互動作用,努力實踐。
在改革和實踐的洪流中,筆者對作業的批改和反饋研究仍在繼續。關注過程性教育,點亮思維火花,依舊是新課改踐行中的主線。
作者簡介:鄒婉清,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