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針對小學美術教學中“欣賞評述”模塊出現的教學問題,從自主學習、比較剖析、問題引導及激趣辨賞四個方面,對美術欣賞評述進行了深度探析,通過教學思維的轉變與創新,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路徑,讓學生美術素養獲得快速躍升,為小學美術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關鍵詞:欣賞評述;美術素養;教學策略
隨著課標的深化改革,美術質量檢測也開始普及,如何在質量檢測的背景下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文化理解、審美判斷能力成為了老師們頭疼的問題。如何改變傳統課堂的“滿堂灌”;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引導小學生在有限的認知范圍內去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如何在有限的詞匯基礎上鍛煉小學生的評述能力等一個個難題接踵而至。在研讀《美術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課堂實際情況,筆者在長期的課堂實驗中嘗試并摸索出了通過“自主學習,感知美術作品”“比較剖析,理解美術語言”“問題引導,挖掘文化背景”“激趣辯賞,尊重多元表達”四個教學小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欣賞興趣、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并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一、 自主學習,感知美術作品
隨著教學理念的持續發展,小學美術欣賞評述教學同樣迎來了新的變革。然而,受制于傳統美術教學思維的影響,在欣賞評述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弊端。一方面,教師容易重“說”輕“看”,常常在課前就給學生找好關于美術作品的相關資料,讓學生通過閱讀教師準備的部分關于作品的相關知識來讓學生通過閱讀不全面地了解作品,并將自己的思想與觀點通過“滿堂灌”的方式灌輸給學生。這使得學生容易走進欣賞的誤區,將自由的欣賞變為記憶式欣賞,并在教師個人觀念的影響下去記憶背誦并不客觀全面的觀點與看法。為此,為扭轉傳統美術教學的格局,契合當下學生美術認知及教學需求,我們應當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將課堂還給學生,組織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美術欣賞課堂。故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為學生提供收集資料的渠道(如網絡、書籍、博物館、公眾號等平臺),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自主地收集相關資料,并在上課前讓學生分享自己收集的資料,并談一談對教師拋出問題的個人見解與看法。正所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常常能在學生的收集與展示中看到學生對作品的真情實感,也讓每一位同學們了解更加全面的文化背景并擁有更多樣的感官體驗。例如在欣賞抽象畫《百老匯的爵士樂》中,筆者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有的孩子認為蒙得里安的抽象畫畫的是許多舞動的小雨點;有的孩子不喜歡蒙得里安的抽象畫,覺得自己也能畫出來;有的同學則通過學習資料的查閱將百老匯的爵士樂與街道聯系在一起,感受到了百老匯街道的熱鬧氛圍。還有許多知識居然是我也不知道的,這也讓作為教師的我受益匪淺。如此一來,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僅讓學生針對教師拋出的問題主動地去了解作品的歷史與文化底蘊,更拓展了欣賞評述教學的視野,推動了學生美術素養及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 比較剖析,理解美術語言
美術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已經融合了豐富的藝術思維,這也是保持美術多元化的重要基礎。對于許多小學生而言,由于缺乏全面的美術素養,因此在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評述環節中,往往不知道從何入手去欣賞美術作品,常常會以“像”與“不像”作為評判標準,認為只要美術作品“接地氣”,能夠還原具體的事物,便屬于美的作品。假如為學生提供畢加索的抽象派美術作品時,學生勢必會顯得茫然與不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通過羅列知識的方法,按部就班地帶領著學生去欣賞美術作品,很多學生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容易將教師的觀點與理解背誦下來變為自己的觀點,給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造成了嚴重制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秉承著“理解為先”的教學觀念,通過比較剖析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走進名家名畫中去理解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美術語言包括語言形態、語義信息和超語義信息三個層次的內容。其中語言形態集“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這是美術的本體。也是學生學習美術的基礎。故筆者通過比較剖析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理解美術語言形態。在理解美術語言形態的基礎上學會從觀察美術語言形態的方向入手去欣賞美術作品。例如,國畫作品的欣賞中,學生不能分辨工筆與寫意的表現手法,筆者則向學生展示工筆與寫意的兩幅同一主題《馬》的國畫作品,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去發現兩幅《馬》給我們帶來的不同的視覺感受。并通過問題引導:1. 你認為哪一幅作品比較精致?2. 精致的作品運用了怎么樣的線條與色彩?3. 你喜歡哪一幅作品?你喜歡作品的線條、色彩、形狀還是構圖?在具體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思考,并在比較中較好地分辨工筆與寫意的不同表現手法。在對比剖析的過程讓學生感受不同的造型元素(線條、形狀、色彩、肌理、空間)與形式原理(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帶給我們的不同感受,并理解什么是美術語言。只有理解了美術語言的內涵,才能理解更加多樣化的美術語言,更好地從美術語言的角度去欣賞美術作品。
三、 問題引導,挖掘文化背景
美術實際上屬于一個寬泛的概念,它不僅存在于教材之中,還存在于現實的生活之中。從美術作品的深層次來看,每幅作品的創作都源于特定的人文環境。因此在開展小學美術欣賞評述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美術作品的技法與特點,還需要挖掘美術作品背后的文化價值,讓美術作品得到全方位的藝術展現,真正把美術課講“活”,把文化挖“透”,讓學生能夠回歸于原有的文化情境之中,感受美術作品所表達的深刻內涵。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容易一股腦兒將作品的歷史背景直接擺在學生眼前,導致許多學生無法將作品的背景與作品真實地聯系到一起,而無法真正地實現將作品放在美術的歷史長河中去欣賞。筆者認為在挖掘文化背景的環節,應該通過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對作品的背景進行思考。例如,在小學美術教材中,秦始皇兵馬俑成為學習的內容之一。我們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只能夠從圖片上去感知作品,并難以理解為什么一個普通的雕塑作品能成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呢。故筆者抓住這一特點設置有效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問題一:“你知道為什么秦始皇兵馬俑能成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嗎?”問題二:“誰知道兵馬俑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問題三:“請你猜猜看兵馬俑高還是老師高?”問題四:“請你猜猜看兵馬俑多還是我們全校的學生多?”通過問題的引導,引發學生的思考并讓學生通過自主資料的查找與學習去全面挖掘兵馬俑的歷史文化背景。從而真正做到全面引導,讓學生主動地挖掘作品的文化背景,將歷史背景融入賞析之中,去感受作品的藝術特色與價值從而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四、 激趣辯賞,尊重多元表達
從美術教學的本質來看,本身屬于一個多元化的教學過程,在針對美術的欣賞評述教學時,需要從教學的本質出發,遵循多元,培養個性,讓學生能夠從美術的學習中獲取更大的拓展空間,提升審美能力及認知水平。然而,很多學生受個體差異、美術認知、性格特點等因素影響,在美術欣賞評述課中,往往表現出不敢說、不敢表達、不知道怎么表達的問題。針對學生所表現出的問題,教師普遍的做法或許是“趕鴨子上架”,要么根據課前所“設定”的思維進行引導,要么強行進行思維干預,導致學生所敘述表達出來的觀點統一化,缺乏個人思考與特點。因此,筆者認為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開展美術欣賞評述課,不僅要從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還應該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多元化的教學需求,真正把學生的表達能力凸顯出來。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做到敢思、敢想、敢說。例如,在《舞蹈紋彩陶盆》的欣賞中,筆者將課堂模擬成辯論現場,課前設置了兩方,正方觀點:我認為舞蹈紋彩陶盆不好看。反方觀點:我認為舞蹈紋彩陶盆很美。學生們通過舉手表決選擇自己的支持方,并課下進行資料收集與討論。課堂上學生們躍躍欲試,想要將自己精心準備的論點拋出來擊敗對方,也讓欣賞課的現場變得非常的“熱鬧”。通過分組辯論的方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勝負欲,并讓許多不敢開口的孩子在輕松的課堂環境下敢于開口,暢所欲言。學生們從不敢開口到敢于開口,并學著從不同的視角和立場表達觀點的過程中,語言的表達及思維的梳理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學生們的欣賞評述能力也進一步提升,不再停留在統一的欣賞答案中,從而邁向了多元化的觀點里。
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曾說:“只有審美的人生才值得一過”。在時代的飛速發展下,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也不僅僅停留在美術“雙基”的層面上了,而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為目的教授學生學會欣賞的方法。通過正確方法的引領使學生逐步走向自主學習的階段,引發學生自主欣賞,學會思考并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對于教師的教學而言,更要摸索更多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去幫助學生知“賞美之法”,懂“評美之道”,擁有審美的人生。
參考文獻:
[1]王大根.學校美術教育目的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49-55.
[2]劉憲敬.試談小學美術課中國畫欣賞教學策略[J].遼寧教育,2020(1):74-75.
[3]韓麗紅,潘玉君.小學美術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研究[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4):72-77.
[4]朱孟欣.小學如何上好美術欣賞課[C]∥教師教育論壇(第六輯).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644-646.
[5]王曉菁.小學美術“欣賞·評述”領域教學策略的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9(8):167-168+17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陳楚,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集美中學附屬濱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