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人學歷史講“左圖右史”,圖片在歷史學習和教學中既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一種直觀的教學資源。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歷史圖片資源,不僅可以輔助教師將教學內容形象化、直觀化,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合理想象、歷史解釋等思維能力。
關鍵詞:歷史圖片;類型;意義;方法
翻開現在的初中歷史教科書,真是圖文并茂、色彩鮮艷。七年級上冊第一課共有12張圖片,第二課有13張圖片。最少的十一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和十三課《東漢的興衰》,各有3張圖片。八年級和九年級的課均圖片約有6張。教材出現這樣的變化,一是教育與時俱進的表現。現在的學生就是看著動畫片長大的,對各種各樣花花綠綠的圖片更感興趣。“看歷史書先看圖”依然是絕大多數學生的習慣和特點。二是更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直觀形象的圖片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也使教材更具美感。三是為歷史教學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作為文字的重要補充。歷史教育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就是“史料實證”,而這些形式多樣的圖片和地圖既可以作為教學的依據,也可以作為印證文字結論的重要物證。
所以,用好教材中的圖片(包括地圖、示意圖、圖表、漫畫等)資源,對歷史教學來說十分有必要,對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歷史教材中的圖片類型
(一)區域圖
主要表現區域特征,如三國鼎立示意圖、美國南北戰爭形勢圖、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等。歷史的發展和流動性,會導致地區、國家或民族之間地域的改變,利用區域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而前后變化的兩張地圖,更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其地域范圍有哪些變化,把時間和空間聯系起來,建立正確的發展時空觀。
(二)路線圖
體現線路的延伸方向和途徑路線,如絲綢之路、新航路開辟線路圖、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這類地圖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方位、方向變化和發生的相關史事。教師借助路線圖可以十分形象而生動地講解一些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更好地讓學生了解當時的背景情況和發展過程。
(三)關系結構圖
歷史教學中講述到歷朝換代、政法革新等內容時,往往有著諸多的矛盾關系或錯綜復雜的關聯,用語言難以清晰表達的時候,借助關系圖就可以形象地表達多個對象之間的關系。如七年級上冊第九課《秦統一中國》關于秦朝時政治建制示意圖就直觀地將秦朝創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從地方到中央的關系表達出來了。
(四)圖形圖表圖
數據類的歷史資料往往以數據圖形、圖表的形式出現。對于同類不同期或同期不同類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內容作出橫向或縱向的比較。這類圖片也經常作為歷史材料出現于習題和試卷中。對這類圖片的解讀體現了當今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即歷史解讀與歷史解釋。
(五)歷史照片
照片可以記錄歷史上留下來的一些實物,用實物證明歷史的真實性,讓照片把一些過去的已經流逝的現場情況重新勾勒在人們的眼前。例如,南京大屠殺歷史照片可以增強教學感染力,激發學生為祖國強大而奮發,不讓歷史悲劇重演的愛國熱情。
(六)漫畫
歷史漫畫往往以幽默夸張的筆法描繪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并賦之以深刻的寓意,從而揭示歷史現象或事件的本質特征。由于漫畫的藝術性和沖擊力,學生往往會在“會心一笑”“哈哈大笑”或“為之一震”之后,沉浸到歷史情境中,聯系史實展開合理的想象、分析或解釋,從而對歷史事件或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 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
(一)幫助學生形成宏觀的、整體的認識
課本中的歷史地圖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或事件的形勢,一張簡單的歷史地圖,可以反映的內容很多:事情的大致輪廓,地域疆土變化,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文化,歷史時間前后變化。特別是古代史,往往文字簡練,重點突出,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歷史地圖卻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當時的整個面貌。比如七上第2課《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圖》,星羅棋布的原始農耕遺址,一下就能使學生感受到我國農業文明分布之廣、歷史之悠久,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再如第7課《戰國形勢圖》,讓學生圈畫出戰國七雄的方位,再配以記憶順口溜。又如七上第16課《三國鼎立形勢圖》,一看就明白“鼎立”之狀態,不需教師多言,即可理解。
(二)有助于梳理知識點,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直觀的圖示
圖片具有形象化的特點,往往可以讓歷史事件或者歷史故事變得形象生動,增加了教學的靈活性和趣味性,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七年級上冊第4課,西周分封制等級示意圖,第7課《都江堰示意圖》,配合呈現當今都江堰實地照片,學生更容易對其構造和功能有深刻的理解,感受其設計的精妙、感佩古人的智慧。第9課《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將秦朝開創的從地方到中央的封建集權制用圖示分解、示意,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該圖示,將教材中的一些文字內容填充進去,從而將知識整體化。
(三)為歷史結論提供史料實證
教材的文字部分往往是以“微言大義”的結論性的語句出現,這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則需要大量的史料實證。歷史圖片的恰當運用可以將歷史書上描述的歷史故事情節以及需要講述的重點知識凸顯出來,并可以對書本上很多文字性內容進行補充。如新課標要求學生明白“研究古人類的主要依據是化石”“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教材提供了大量古人類的化石和遺跡的圖片,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提供更多的類似素材,從大量的實證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地自己得出結論,而非教師生灌硬塞。再如,為了體現夏商周時期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材提供了13張各種青銅器的圖片,充分利用書上的圖片,已經基本能引導學生得出“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工藝高超”等結論。
(四)增進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記憶,鞏固學習成果
比如七年級下冊第3課講到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各方面在世界上都處于領先的地位,其經濟更是首屈一指。教材中專門有一個子目介紹唐朝的經濟狀況,其中提到了手工業方面的制瓷業和紡織業,并列舉了一些代表,如邢窯白瓷、越窯青瓷、蜀錦等。為了深化學習,可以出示《唐朝盛世經濟》圖,不僅可以加深印象,還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知識:唐朝除了制瓷業、紡織業外,還有造紙業、造船業等也是領先世界的。進一步深化的話還可以引導學生看這些行業和重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得出與前代相比,唐朝南方的經濟有了較大的提高,為將來南方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并最終超過北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樣就為學習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埋下伏筆。
(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授之以漁”是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教材中的圖片雖然是靜止的,但其內涵豐富,有時“一圖勝千言”。比如,七年級下冊唐朝和明清瓷器制造業中分別有青瓷和青花瓷為其代表,兩者一字之差但區別很大,學生一不小心就會混淆或等同。這時,將教材中青瓷和青花瓷的圖片進行對比,學生就很容易從外觀上將兩者加以區分。再如,九年級下冊戰后冷戰的學習,教材中有一幅漫畫《赫魯曉夫和肯尼迪的較量》,利用此漫畫,設置三個問題:1. 圖中兩人代表哪兩個國家?2. 漫畫反映了哪一事件?3. 從漫畫中直觀看出哪國占據優勢?通過三個由淺入深的問題設計,學生就比較容易入手,明確二戰后美蘇爭霸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在此階段美國處于優勢。
(六)引導學生關注細節,體現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學習往往主動探索較少,被動學習較多。特別是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很多知識往往都是通過看書,而沒有其他形象化的內容讓學生們更加逼真地了解過去的人文環境。為了讓學生們具有更加良好的創造力和判別能力,需要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比如,七上第16課《三國鼎立》一課中講述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教材中有一張《翻車》的插圖,讓學生觀察圖中兩個踩翻車汲水的農民,赤足踩在踏板上,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辛苦和偉大。九上第15課《探尋新航路》一課中的《哥倫布登上美洲》插圖,畫面左部三個人正在將一個十字架豎起,從而帶出探尋新航路的動因之一是傳播宗教。
三、 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以下讀圖方法
(一)看圖例
弄清圖例是用好地圖的前提條件。只有弄清了圖例,才能有針對性地去看圖、識圖、析圖。
(二)聯教材
我們看歷史地圖是帶有一定的目的的,即讀圖是為了輔助對教材正文內容的學習,所以聯系教材是讀圖中很關鍵的一步。只有聯系教材內容,我們在讀圖時,才能知道圖上的哪些地點、線路是需要掌握的重點,也就是需要側重記憶的內容。
(三)挖隱性
隱性知識,即隱藏在圖中,而沒有在教材中直接表述出來的內容。比如東漢宅院畫像磚圖,教材中配文介紹“圖中屋主悠閑地對坐暢飲,起舞的雀鳥和灑掃的奴仆,襯托出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然而,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右邊高高的瞭望樓和院中的大犬,可以反映出安逸祥和的背后是東漢難以掩藏的階級對立和社會動蕩。
(四)析緣由
結合所學內容對圖片內容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如對比西漢與秦朝疆域,找出其最大的變化,并指出其原因是張騫通西域之后,西域與中原的往來聯系日益密切,在漢宣帝時正式歸屬中央。再如教師將《沿海對外開放示意圖》與《列強強迫清政府開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圖》兩張地圖進行對比分析,提出“清政府通商口岸與如今沿海城市開放城市有何不同?”的問題,學生通過廣泛收集整理歷史知識,以兩幅地圖歷史背景出發,總結分析出清政府處于殖民半殖民時期,備受強國凌辱,各通商口岸均是外國對中國主權侵犯的表現,而如今對外開放是在獨立自主的原則下進行的,是經濟發展的對策。通過這種相似地圖的對比,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總之,用好歷史圖片可以使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有助于教師更好地講清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時空概念,整體感知、深刻理解、增進記憶、融會貫通。因此歷史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善于運用歷史圖片,而且要教會學生理解圖片、分析圖片、獲取歷史信息、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
作者簡介:朱惠敏,江蘇省蘇州市,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