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
摘 要:閱讀教學是幼兒園繪本教學的中心與靈魂,但如何選擇合適的繪本,如何結合繪本進行高效的教學,促進幼兒讀書習慣的養成 ,筆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繪本;高效;方法
繪本-這種由眾多易于理解的圖畫占據絕大部分內容并且穿插少量文字的畫書,自其產生之初就因為形式多樣、排版精致、易于理解等眾多優點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傳播開來,深受廣大嬰幼兒、教師和家長群體的歡迎。無論是在學校教育還是在家庭啟蒙教育中,繪本都很好的擔當著作為教師和家長與孩子之間溝通的橋梁。
1 繪本的選擇與使用
1.1 圖文并茂,以圖為主
由于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有些內容教師無法用語言傳遞給他們的時候,繪本教學,這個以圖片為主,輔之以語言或數字的教學方法可以給孩子帶來更加直觀理解。教師既要根據教學要求、知識培養、情感熏陶等目標,合理的選擇繪本的圖畫等,同時又要站在嬰幼兒的角度,多元的選擇一些內容豐富、與時俱進、易于理解、充滿童話色彩的圖畫,在童趣和教育性之間拿捏好分寸。在選擇圖畫的同時,也不要忽略文字在其中的輔助作用。圖畫和文字相輔相成,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1.2 因人而異,量體裁衣
縱向比較的話,不同年齡階段的嬰幼兒的理解能力有著比較大的差別,所以教師在選擇繪本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每個年齡階段的理解能力選擇他們易于接受的讀物。同時進行橫向比較的話,同一班級內部的不同孩子之間的理解能力也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這就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既要充分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做到胸有成竹;又要結合實際,針對不同理解能力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2 教學方法的探索
2.1 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會通過集體閱讀的方式帶領孩子熟悉一遍繪本所表達的內容,等孩子們對故事脈絡有深入了解之后,教師會提問“讀了故事以后的感想”“你最喜歡故事里的哪個小動物,能說一下為什么嗎”諸如此類的問題,這種提問很容易引起孩子們的積極響應,這樣課堂氛圍就活躍起來了。
教師還要積極引導、動員家長,盡可能地在家庭生活中也為孩子們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孩子們非常愿意將每天在學校讀的故事分享給家長,而家長此時要認真聆聽,為了將孩子的思維帶動起來,還可以適時的提出一些“推波助瀾”的問題以引起孩子們更加深入的思考。
同時,教師和家長要把握好尺度,時刻關注孩子們的心理情緒變化,切勿“過度”而適得其反。
2.2 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教師要精心選擇繪本讀物,根據孩子的興趣所在和特點選擇合適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閱讀時的語氣語調的變化為故事情節渲染氣氛,孩子們很容易就會被帶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獲得情感體驗。閱讀完成后孩子們可能還會沉浸在故事情節中,要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回味,還要孩子們自己提出問題和看法。
在孩子們學習繪本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隨著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在繪本中逐漸提高繪本中文字部分的占比,通過將現階段難以理解的文字知識先在圖畫中理解,然后再去理解圖畫對應的文字,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將繪本閱讀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目前我校開設的特色藝術課程主要包括手工剪紙、棒畫、泥工等,這些課程設置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實踐能力和藝術修養。但是在實踐中我們并沒有很好的將繪本閱讀對藝術課程的推動作用發揮出來,繪本閱讀和藝術課現在是兩個互不相關的課程。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將繪本閱讀課與藝術實踐課相結合,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使二者相輔相成。
首先,教師選擇合適的繪本內容進行教學設計,例如“小熊過生日”這一故事,小狗、小貓、小鳥都來為小熊慶祝生日。教師可以帶領孩子們對這一故事進行閱讀,通過圖畫了解大概意思。為了將繪本閱讀課與藝術實踐課更好地結合,在繪本閱讀中,我們可以首先帶領孩子們熟悉繪本某一故事情節,例:小老鼠今天過生日,森林中的小動物們小老虎、小鸚鵡、小兔子都去為它慶祝生日。等孩子們熟悉了故事的脈絡以后,在藝術課程中我們可以首先帶領孩子們用彩泥捏出每個小動物的造型,過程之中可以穿插著顏色識別教學,這個過程既提高了孩子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又提高了孩子們的認知水平。
孩子們最喜歡的可能是角色扮演環節。角色扮演之前教師帶領孩子們制作各種角色的頭飾。制作完畢后教師選擇小朋友去分別扮演小老鼠、小老虎、小鸚鵡、森林中的大樹等,會舞蹈和樂器的孩子還可以在期間進行伴舞和伴奏表演以烘托節目的氛圍,為孩子留下一節難忘的實踐課。
繪本就像是一場春雨,播撒在孩子們心中,用心啟發孩子的情感和思維,使他們能借助繪本在審美、情感、智力、認知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為幼兒良好的未來發展奠定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康長運.圖畫故事書與學前兒童的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4).
[2] 白愛寶.論圖畫書閱讀的教育價值[J].學前教育(幼教版),2009,(4).
[3] 劉論文范文.兒童發展心理學[M].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6,2.
[4] 虞永平.學前教育學[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