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時夢 劉寶杰
摘要:費爾巴哈把宗教從“彼岸世界”拉回“此岸世界”,提出“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相反的人本學宗教觀。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宗教觀的基礎上,構建了蘊含著新哲學思想的馬克思宗教觀。他對費爾巴哈宗教思想的超越體現在:宗教產生有現實根源、認識論根源,是人的社會性實踐關系的產物,它的徹底消亡在于消除其產生的社會基礎。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宗教思想的理論旨趣在于沖破單一學科的束縛,實現多學科的結合,蘊含階級分析的歷史方法及共產主義思想的萌芽。
關鍵詞:費爾巴哈;馬克思宗教觀;人本學宗教觀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5-0005-03
費爾巴哈的宗教思想內容豐富,在歐洲宗教思想中具有重要意義。瓦特夫斯基針對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一書說:“這是一本鼓舞人心的著作,也是一本很有獨創性的著作,它關于宗教的看法,幾乎沒有人這么說過,也幾乎沒有人這么激情澎湃地說。而且,幾乎沒有人這么尖銳地、系統地責難神學。”費爾巴哈的宗教思想成為馬克思宗教觀形成的重要理論來源。本文圍繞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宗教思想的超越問題作一分析。
一、費爾巴哈的宗教思想
費爾巴哈認為宗教并不是生來就有的,宗教是人根據自己的形象構建出的一個“完滿”的形象。為什么人不在現世中求得真正的解放,非要構建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費爾巴哈給出了人的認識性來源:“人的依賴感是宗教的基礎,而這種依賴感的對象,這個為人所依賴,并且人也感受到自己依賴的東西,本來無非就是自然。”自然是形成宗教的最初形式,人們在自然中獲取生存所必需的生活、生產資料,人離不開自然,但另一方面在生產力低下的社會,人們對于那些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充滿恐懼和敬畏。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情感需求,人需要對自然界中那些無能為力的事情尋求情感寄托,于是人從自己本質中抽象出一個完滿的“類本質”作為追尋的對象,“類”是一個包含所有個體存在的整個的、無限的、至上的存在,這決定了人們自己不可能成為這個“類本質”,只能心理上寄托于宗教“完滿”的存在。費爾巴哈自然宗教的“類本質”概念向人們揭示了宗教的源頭是人,他把宗教從“彼岸世界”拉回到“此岸世界”,費爾巴哈宗教思想超越前人之處在于他從認識論角度揭示宗教產生的來源,而不是像十八世紀孟德斯鳩等人認為單純提高人的思維水平就能消除一切宗教的看法。
在自然宗教時期人們尋求宗教是用來逃避現世的苦難,追尋無限的自己,但隨著宗教的制度化,宗教被教會控制,人們發覺自己成為政治社會的奴隸,此時信仰宗教不再是自由的、自發的,而成為義務的、強制的,宗教成為統治人、奴役人的工具,成為人本質的異化。“在人里面形成類、即形成本來的人性的東西究竟是什么?是理性、意志、心……在人里面而又超乎于人之上的屬神的三位一體就是理性、愛和意志的統一。”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置于所有人共有的自然共同性之中,提出神的本質就是人三位一體統一本質的異化,人的理性、意志和存在是有限的,但人的想象力無限,人可以把自己有限的理性、意志、存在放在無限的想象中,成為全知、全能、全在的基督神,神的全知、全能、博愛就是人的理性、意志和心的異化,費爾巴哈宗教思想中的人是從基督教中羽化出來的戴著神學光環的感性的、抽象的人。宗教是人本質的自我異化,宗教意識是人的類意識的異化。自然宗教時期,人們由自己的本質幻想出“完滿”神的形象,是對宗教的自由信仰,現在卻成為異化的宗教意識,成為支配自己的對立面,這必然要求人們拋棄這一異化的宗教。費爾巴哈認為消滅宗教的方法是成就愛的宗教:“愛的宗教……是怎樣的一種宗教呢?……它可以使人在愛中找到自己感情的滿足解開自己生命的謎,達到自己生命的終極目的,從而在愛中獲得那些基督教在愛之外的信仰中所尋求的東西。”要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消除宗教對人的分離狀態,他試圖用“愛的宗教”去代替信仰上帝的宗教,用對人的愛去代替對上帝的愛。費爾巴哈所謂愛的宗教并沒有真正消滅宗教,只是以你和我之間抽象的愛作為宗教消亡之后的社會狀態。
二、超越費爾巴哈宗教思想基礎上的馬克思宗教觀
費爾巴哈提出人創造了宗教以及宗教的本質是人本質的異化等這一系列觀點深刻影響著馬克思,讓馬克思在人本學的基礎上繼續前進,這成為馬克思宗教觀的重要理論來源。但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宗教思想之處在于他不止于停留在什么是宗教,還深入思考宗教為什么會產生,以及如何現實地消滅“鎖鏈上的花朵”。
(一)關于宗教的起源:宗教產生有現實根源、認識論根源
馬克思對于費爾巴哈宗教思想的超越體現在關于宗教的起源上。費爾巴哈僅從認識論方面提出宗教不是人們在天國所做的雄辯,而是心理上寄托自己“完滿”存在的神的反映,馬克思立足現實物質基礎,提出宗教的產生還有深厚的物質生產力和社會化根源。他站在人創造宗教這一思想之上又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結構,明確提出國家、社會產生了宗教:“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宗教是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它的社會基礎是“顛倒的世界”,原本國家社會是人的世界,但現實卻是“輕視人,使人非人化”的世界。人類不僅依賴自然,還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同時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外加當時人們心理認識的有限性和愚昧性,對于社會現象不能真正做出科學的解釋,只能將社會同自然一樣賦予神的神秘性,因此宗教成為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一切宗教都是人們大腦中的反映,但其實所有關于宗教的期許都是源于人們現實生活的缺失,并非唯心。私有制的存在使人們經受剝削,迫使人們只能在遙不可及的天國幻想中尋找超人,但找到的只能是自身的假象。馬克思提出“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自此,馬克思由對宗教的批判轉為對苦難塵世的批判,超越了費爾巴哈僅將抽象的人看作宗教的創造者,未看到宗教產生的真正現實根源的局限性。
(二)關于宗教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實踐關系的產物
馬克思對于費爾巴哈宗教思想的超越體現在關于宗教的本質上。馬克思認為,人的類本質不是費爾巴哈所理解的理性、意志力、心的三位統一,“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宗教是人社會化的產物,社會關系是人本質的直接規定和體現,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實踐關系。實踐觀點的提出表明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真正不同在于馬克思用社會關系的實踐性來替代費爾巴哈純粹的、抽象的“愛的宗教”。馬克思用實踐性和社會性相統一的方法提出既然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那要廢除宗教,拋棄幻想,實現人的解放,就要拋棄鎖鏈上虛幻的花朵,拋棄產生這一幻想的處境,使人作為理智的人來思考,來行動,只有從實踐出發改造“顛倒的世界”。宗教滅亡不只是廢除宗教本身,還要廢除產生宗教的這一世界,由此,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體現在不但批判異己力量的宗教,更立足實踐,批判產生宗教的政治國家,只有對政治國家中私有制的徹底批判,消滅私有制,人才成為現實的人,人的社會關系才合理,只有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合理正當時,人們的期許會轉向現實社會,觀念中的宗教才會消失,而當人們作為自由的人改造自然社會時,宗教的面紗才會被揭開。此時可見,馬克思在批判宗教時提出的人已超越費爾巴哈人的概念,不再是抽象的、離群索居的人,而是生活在自然和市民社會中“現實的人”。
(三)關于宗教的消亡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宗教思想的超越體現在關于宗教消亡的看法上。費爾巴哈主張以“愛的宗教”即人與人之間的愛來替代人對上帝的愛,繼而實現對宗教的消滅,但費爾巴哈的愛是抽象的人際關系之間神秘的愛,馬克思堅持唯物主義原理,提出宗教既然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受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那消滅宗教就不能是簡單地說教和道德命令,唯有立足于現實基礎,依賴于一定的經濟發展狀況,只有當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之后,宗教的神秘面紗才會被真正地揭開。同時馬克思提到宗教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那它的消除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必然存在一個歷史持續的過程,那些主張宗教“自行消亡”,將宗教“政治化”,只對其進行理論的主張必定是荒誕的,經不起實踐的檢驗,他主張革命,只有使用暴力革命消除階級矛盾,社會矛盾,消除宗教產生的世俗基礎,宗教才會徹底消亡。
三、馬克思宗教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建構的理論旨趣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是建立在對前人思想批判發展的基礎之上的,馬克思在宗教的產生根源、人的本質和宗教的消亡方面實現了對費爾巴哈宗教思想的超越,完成了自己在哲學體系上的初步轉變,通過對宗教思想的批判,馬克思逐步建立起唯物史觀,通過對人本質的揭示,形成了實現人自由發展的思想。
(一)馬克思沖破單一學科的束縛,實現多學科的結合
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宗教思想,從分析宗教產生的世俗基礎達到唯物史觀。馬克思比費爾巴哈“高明”之處在于馬克思分析宗教產生的現實基礎時發現宗教產生是私有制剝削勞苦大眾的結果,認識到宗教產生的根源是社會矛盾、社會制度,消除私有制度才是批判宗教的正確方向。消滅私有制,使人不抱幻想地活著,這一發現使馬克思的研究視角轉向了現實私有制度,轉向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為馬克思日后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現實開辟了思想道路。馬克思自此分析到是資本主義的工廠制度、雇傭勞動制,使人們逐漸與自己的勞動發生異化,最終導致人與人異化,現實生活中只有自私自利的人和無休止的勞動,人們只有在不勞動時才感受到本身的存在,只要勞動一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勞動應當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成為人與人分離的對象,人們不得不在天國尋找新的慰藉。科學揭示宗教產生的來源使馬克思研究學科的范圍擴大,突破哲學的單一學科束縛,實現多學科的結合。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是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唯物史觀為剩余價值理論奠定方法論基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又為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整體性是建立在對唯物史觀的發現基礎上的。
(二)馬克思突破人的異化性質,蘊含共產主義思想萌芽
馬克思對于宗教是現實的人的真正異化思想同時蘊含實現人的真正自由自覺的活動,有著促進無產階級解放的共產主義思想萌芽。馬克思借助費爾巴哈的人的概念,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談到社會主義“是從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本質這種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感性意識開始的。”現實的人具有人類意識,如果馬克思不對費爾巴哈基督教彼岸世界進行批判,就不能把自己的哲學思想拉回到此岸世界,如果不對宗教進行批判,就不能終止人對天國的幻想,不對現實的人的存在進行無限的探索,就不能進行人的解放的現實運動。馬克思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哲學理論的最終歸宿是為無產階級求得解放,但這一切學說都建立在一個前提基礎上——對宗教的批判。沒有對宗教的批判,就沒有之后對異化的批判,也不會有他擺脫舊有觀念的束縛,探索新世界觀的起點,宗教批判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運動存在某種聯系,追求人本質的復歸,保存以往全部歷史的發展成果,賦予人在自然界中通過能動地生產活動使自然界變成屬人的社會,變為現實的自然界的能力。馬克思正是在批判的前提下一步步前進,不斷超越前人的思想,不斷創新自己的理論,把人類帶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三)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功能,蘊含階級分析的歷史方法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提到:“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莊嚴補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馬克思提出宗教是具有社會功能的,是人們生活中求得慰藉的妙方,同時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資產階級借以宗教來支配人民,帶給人民虛偽的現實和來世。恩格斯提出宗教也有積極一面:路德實行宗教改革時正是借用宗教的外衣來給平民提供一種思想武器。故應根據不同歷史階段和階級立場來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功能,當階級運用宗教推動社會發展時,宗教起積極作用,不能簡單理解為剝削階級運用宗教就是起阻礙作用。辯證地看待宗教社會功能,是馬克思歷史唯物史觀的合理詮釋。
四、結語
馬克思在批判繼承費爾巴哈宗教思想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宗教觀:宗教是人本質的異化,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一切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們在宗教的發展中逐漸被自己幻想出的宗教所支配,成為異化自己的對象。為此,要在唯物論指導下看到宗教的私有制根源和現實社會矛盾,在階級分析法下透視宗教的正反社會功能,在實踐批判中運用革命的方法打破宗教束縛,才能實現現實的人的自由與解放,構建人與人平等發展的社會共同體。
作者簡介:聶時夢(1995-),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單位為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劉寶杰(1983一),男,漢族,山東沂水人,哲學博士,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技術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
(責任編輯:馬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