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作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社會和文化思潮,其通過文學藝術作品等載體,利用網絡新媒體等平臺傳播。對我國大學生群體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面對后現代主義思潮沖擊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難度加大的實際,高校德育模式亟待變革,應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育模式,以馬克思主義引領多元化社會思潮,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增加第二課堂的實踐性,增強教育的豐富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思潮;高校德育教育;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5-0068-03
后現代主義思潮出現在二戰爆發之后的西方世界,呈現出反西方近現代體系哲學傾向的特征,主張非哲學、解構主義和多元主義方法論等。后現代主義著眼于當代社會的危機進行深刻反思,基礎是現代主義,特點是強調整體性和平等自由的觀念。20世紀80年代,伴隨我國改革開放,后現代主義思潮從西方涌入我國,從而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也對我國的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背景和特點
二戰后,世界進入后工業時代,西方社會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思想、生產和生活發生巨大變革,社會矛盾逐步凸顯,這些矛盾是后現代主義思潮形成的基礎。后現代主義思潮自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社會中出現發展至今,伴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矛盾和沖突凸顯出來,逐步形成了一種復雜而又多元的意識形態文化思潮。這種思潮也是人們對現代化進程和傳統文化進行全方位的批判和反思。后現代主義思潮既折射了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又折射了現代社會的自身內部存在的矛盾,這些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促使了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
出于對傳統文化的不信任和對于現代文明的困惑,后現代主義的哲學特征是反思和懷疑一切,而這正是哲學思想產生的源泉所在,各種后現代主義哲學論述輪番上場,目不暇接。雅克,德里達的解構主義反對正統而創造出破碎和不確定感;讓·鮑德里亞的超仿真論認為當代世界一切都是“擬像”;尤爾根·哈貝馬斯的現代主義永不完成論、理查·羅蒂的啟迪教化哲學、特里·伊格爾頓的文藝理論和安東尼,紀登斯關于全球化及后現代社會的辯論等也都體現了對于傳統哲學的反叛和顛覆,以其獨特、新穎、怪誕思想沖擊著人類社會進程。
高校是一個各類思想的集中地和最易傳播地,大學生是一個思維活躍的群體,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但識別能力較差、辨別能力較弱。因此,大學生群體受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最大。當前,后現代主義思潮已經在大學生的思維認知領域內逐漸滲透,對他們的思想格局和生活方式產生著深遠影響。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在高校中的傳播途徑及對大學生的影響
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最初以文學思潮傳播的形式登陸我國,憑借著多樣化、立體化的傳播渠道和多變的形式,在文化、思想等多領域迅速拓展。在高校,后現代主義思潮既借助傳統媒介如繪畫、攝影和影視作品等渠道進行傳播,同時又通過新媒體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絡等手段進行廣泛傳播。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這已成為他們在現實學習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生們通過新媒體來了解社會、掌握各類思想脈搏,也用來表達、傳達情感達到交互、交流的目的。新媒體所具有的開放性、虛擬性、交互性、即時性及多元性特征相對傳統媒體更具效果,對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語言特點、行為方式、心理意識等方面產生影響,挑戰著已有的德育模式。
在傳播的內容上,后現代主義社會思潮通過碎片化的方式滲透到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行為舉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方面,后現代主義思潮主張尊重個體的主體認識、開放式的人性自由,鼓勵多元的思維風格,推崇平等對話,倡導批判精神,這些內容對高校大學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后現代主義思潮中的相對主義、懷疑論等消極內容和過分注重、強調個人主義、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也使大學生容易迷失,形成不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影響到個人的學習和生活。
三、后現代主義思潮對我國高校德育教育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迅速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同時也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造成了沖擊,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導地位。這樣的思潮和社會現象對我國的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戰。分析后現代主義思潮對高校德育影響,有助于改善教育工作,確保大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一)面對后現代主義思潮挑戰,高校德育模式亟待變革
目前高校的德育課程體系相對固化,多采用填鴨式授課,教師主要依靠權威對課堂活動進行控制,用灌輸式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從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視角來看,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式,缺乏靈活和批判精神,不能很好地和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結合;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活動不僅缺乏和學生的相互交流反饋,教學效果差,而且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情懷培養,使得學生無法全面發展,也不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習得。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傳統說教式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對于德育課程的需求,學生希望借助實踐活動或者課外活動等第二課堂實踐學習的方式來增強自身的德育知識。
(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受到沖擊,理想信念教育難度加大
后現代主義思潮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和促進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消極影響。處于多元思潮和信息化時代的高校大學生,其思想看法和價值觀念表現多元化,喜歡追求新鮮感、刺激感,對后現代主義思潮容易產生盲從心理,這無形中對我國多年來一直堅持的“主旋律”教育形成沖擊。加之德育工作手段的單一,面對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沖擊,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大學生反傳統、反權威意識增強,出現理想和信念弱化,甚至有些大學生無意識中放棄了正確的理想信念,丟失了人生方向和精神寄托。因為過于追求人格的獨立自主,希望主宰自己的命運,在處理個人和集體、國家的關系時,更看重自我發展、自我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對個性和個人價值的極端推崇,容易淡化對民族、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
四、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應對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要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問題。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于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戰,我國高校的德育工作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化社會思潮,積極迎接挑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符合國情的思想理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圓滿完成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制定豐富的課程內容,創新德育教育模式
高校要辯證看待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積極應對其對我國德育教育的影響,繼續深化馬克思主義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是我國高校的德育教育課程最直觀的體現,高校要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創新德育教學模式,做到模式多樣化,豐富該課程在內容上的設計,借助多媒體設備和引進先進的教學模式來講授德育課程、傳授德育知識,激發青年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從而達到正面影響學生的目的。
高校還可以通過建立德育工作微信平臺,加強與學生的網絡互動交流,及時推送相關德育內容,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宣傳。德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德育教育課程的規律,以知識教育為依托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以能力培養促進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鞏固;在日??梢愿嚓P注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問題,努力幫助其升華意志品質;同時還可以通過我國優秀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來喚醒學生的道德情感。高校的德育各環節要系統化運作,相互配合、補充和促進,教書育人過程中德育主客體交替互動,做到鼓勵個人多樣性價值取向與堅持主導價值觀教育相結合。
(二)不斷深化思想引領,加強意識形態建設
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道德規范和道德價值體系,因此,高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深化思想引領,增加相關的黨史、國史講座,以及參觀歷史博物館、參觀革命紀念館等環節,加強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愛國、愛黨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確保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校也可與所在省市的藝術館、文化館、圖書館等場館進行共建,利用社會中的館藏資源不僅能夠有效地拓寬高校青年學生的文化視野,也能夠讓學生學習到老一輩革命家身上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有助于德育教育的開展,幫助高校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黨性修養,逐步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
國家始終對青年學生寄予厚望,他們的成長離不開國家的教育和關懷。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科技大學時,勉勵大學生要爭做“六有青年”,高校要引導教育大學生明確使命和擔當,養成堅韌不拔的人生態度,成為有道德有情操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六有”青年的提法與“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要求一脈相承,從理想信念、社會責任和個人素質三個方面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提出了具體要求,為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高校做好德育工作和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行動遵循與目標指向。
(三)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拓展德育教育新陣地
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體現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高校具有崇高的使命和突出的優勢,其中第二課堂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是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一個十分的重要環節。在目前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中,“第一課堂”往往能夠滿足于青少年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求,但是卻不能夠完全的滿足于德育的訴求,也就是說在傳統的課堂制約著德育活動的開展與建設。而第二課堂發展領域較為靈活,不必拘泥于形式,本著以學生為本,符合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展開學習、實踐活動,可以是理論類、技能類、實踐類、競賽類、志愿服務類,形式可以包括社會調研、參觀訪問、文化沙龍、學術講座、科技競賽等。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學生對各類社會思潮的認識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做出最理性的判斷。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德育氛圍,凈化德育環境,豐富大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多組織青年學生到基層、到企業,開展“體驗省情服務群眾”“四進四信”“爭做六有青年”等團學活動;作為青年大學生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動參與“三下鄉”“扶貧攻堅”等志愿者服務,從中感受到德育教育實踐效果。通過參加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學生社團活動,弘揚報國情懷,凸顯青年使命,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水平。
五、結語
當前,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要全方位拓展德育教育新陣地,發揮黨組織和團組織的思想引領作用,加強高校青年大學生社團建設,有意識、有目的地創建和營造一個現代化校園德育教育氛圍,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大學生學會愛國、學會感恩、學會奉獻。同時積極幫助青年學生自覺抵制后現代主義思潮的錯誤傾向,不斷提升高校德育教育的能力和實踐效果。
作者簡介:陳葉(1990-),女,漢族,浙江杭州人,單位為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