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呂祖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東萊左氏博議》是他通過整理《左傳》闡發義理之說的著作,有大量與社會控制思想相關的論述。呂祖謙社會控制思想的哲學基礎是“理一心”同本的宇宙本體論、反視內觀—認識論,其內在社會控制思想包括以心御氣、以禮防欲、無間則仁,社會外在控制思想包括守嫡庶長幼之分、稱物平施,本質是為南宋專制皇權實施愚民統治服務。
關鍵詞:呂祖謙;社會控制;理心同體;反視內觀
中圖分類號:K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 61-1487-(2020)05-0132-03
呂祖謙(公元1137-公元1181),南宋著名理學家、文學家,字伯恭,人稱東萊先生,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創建了浙東婺學,與張械、朱熹被當時的人稱為東南三賢。呂祖謙學問深厚,主要是以其家學為主,遍采朱熹、陸九淵和陳亮的學說之長,復以中原文獻之統潤色之,其學說思想在當時的思想界有很深的影響力。呂祖謙一生著作頗豐,現有《呂祖謙全集》一書收錄其所有著作,其中《東萊左氏博議》是他在淳熙三年至五年之間所做,通過整理《左傳》一書闡發自己的義理之說。因《左傳》記錄的春秋時期處于禮崩樂壞狀態,呂祖謙對于其記載事跡的反思與說教有大量與社會控制思想相關的論述,對當時南宋初期的政局有很深的映射。
一、呂祖謙社會控制思想的哲學基礎
(一)“理”“心”同本的宇宙本體論
呂祖謙關于宇宙萬物起源的理論可以概括為天理與心為世界的本源,屬于唯心主義思想。在呂祖謙理論中的世界由心、理、氣構成,心與理屬于形而上的精神,氣則是形而下的基礎物質。其中心和理究竟誰為世界的本源并沒有詳細的論證,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
首先是天理論,呂祖謙繼承了二程的思想,提出“理之在天下,猶元氣之在萬物也,一氣之春,播于品物……理之在天下,遇親為孝,遇君則為忠,遇兄弟則為友,遇朋友則為義,遇宗廟則為敬,遇軍旅則為肅。隨一事而得一名,名雖千萬,而理未嘗不一也?!彼J為這個理也就是天理,萬事萬物都有理,雖然千變萬化,而“理未嘗不一也”,這與二程的“凡事皆有理”“萬理出于一理”是相對應的,說明天理這個客觀精神是組成世界的本源,同時也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法則。呂祖謙進一步延伸天理論,認為封建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就是天理的化身,將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規范提高到了世界本體的高度,為其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另外呂祖謙還認為心是宇宙的本體,他提出“心由氣而蕩,氣由心而出。”他將心與氣聯系起來,認為氣這個物質基礎是由心誕生并可以影響到心,心這個客觀精神也就是世界的本體,這是他在物質構成方面的論述。他進一步提出“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也就是心即是道的說法,這就將心的哲學高度提升到與道的同一地位,即“抑不知心即天也,未嘗有心外之天也;心即神也,未嘗有心外之神?!边@里他直接把心看做世界的本體,與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有異曲同工之妙。論證了心是世界的本體以后,呂祖謙將其與人類社會聯系起來提出“史,心史也;記,心記也。推而至于盤盂之銘,幾杖之戒,未有一物居心外者也。”這里的史、記就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同樣是由心產生并且推動的,而“盤盂之銘,幾杖之戒”這些封建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同樣是由心所派生并存在于心之中,同樣是在論證封建倫理規范的價值意義。
(二)反視內觀-認識論
呂祖謙在天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至理均賦的理論“至理均賦,先覺者為圣為賢,未覺者為庸為鄙。彼雖未覺,然是理洋溢往來于眉睫步趨間,屈伸俯仰,無非動人悟人悟物者?!闭J為每個人都被賦予天理,只是覺醒和未覺醒的區別,因此世上有了圣人與庸人、賢人與鄙人的區別。他又提出“萬理皆備于為我,萬理皆備于心,豈以想而有,豈以不想而無哉!”認為天理被賦予其實是存在于人的內心之中,不以人的想與不想左右的,那么人想要覺醒天理,其實就是尋求內心的天理。于是他對于如何覺醒內心的天理提出了方法“反視內觀,洞澈明白,必不卑吾道德之尊而外求爵位之尊也,必不貧吾禮樂之富而外求貨賄之富,必不薄吾仁義之味而外求膏梁。”其實就是在內心中反省,覺醒心中已有的倫理道德,不被外面的功名利祿所誘惑,這樣就可以從一個庸人變為圣人;同時還提出一個人如果太追求外在的東西,就會造成“內虛”,這樣就會離天理越來越遠。因此呂祖謙的認識論總體來說就是“反視內觀”,體悟封建倫理道德來覺醒自身的天理,從而達到成為圣人的社會化目的。
二、呂祖謙的內在社會控制思想
根據呂祖謙的理心同體的本體論,天理存在于人的心中,而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在不斷反省內心尋求天理,最終成為一個君子或者圣人。他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有兩個困難,一個是血氣之弊端“一朝之忿,赫然勃然,若可以勝天。然忿戾之時,天理初無一毫之損也。特暫為血氣所蔽耳。”另一個則是人欲“吾是以知天理常在人欲中,未嘗須臾離也?!薄熬家玻缸右?,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大機也。私欲梏之,小智藩之,封縶固密,其機若不可復還也。”因此針對如何去除這兩個阻礙,呂祖謙提出了關于人本身的修養理論。
(一)以心御氣
基于對“心”本體地位的強調,呂祖謙對心與氣進行了闡述,提出了“以心御氣”“氣聽命于心”的命題凹。他說:“氣聽命于心者,圣賢也;心聽命于氣者,眾人也?!闭J為心是否能夠御使氣是成為圣人的關鍵。他在本體論中提出心產生氣而又受氣的影響,現在又把志作為中間的紐帶,認為“志者,氣之帥也。今心隨氣變,是志不能為氣之帥,而氣反為志之帥矣。氣反為志之帥,而吾心志之盛衰,惟氣之為聽,則心者氣之役也。”如果氣為心的主導,那么氣的變化也就帶動著人們心志的變化,“凡氣之在人,逸則肆,勞則怠,樂則驕,憂則懾,生而盈,死則涸,氣變則心之為變,有不能自覺焉?!弊罱K則是人們感覺不到自己性情的變化,進而影響到自己的行為,違背道德倫理規范。因此必須要氣聽命于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與血氣初無異體,由養與不養二其名爾。茍失其養,則氣為心之賊;茍得其養,則氣為心之輔?!焙迫恢畾馐怯裳獨庾兓鴣?,是志引領的血氣經由人們日積月累修養而成,可以成為反省內心之中倫理道德規范的輔助,更好的尋求天理,最終成為圣賢。
(二)以禮防欲
不同于朱熹將天理與人欲分割開來,呂祖謙認為天理與人欲是互相共存的,人欲之中常常蘊含著天理,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提倡滋養人的私欲,反而認為人欲的危害非常大,“藏于杳然冥然之間,而發于卒然忽然之際。非圣人以禮為之防,則人類滅久矣。”如果不加以防范將會有人類滅絕之災難。他還認為“茍人過能真見無形之寇,則終日百拜又恐其逸,曲禮三千猶恐其簡也,況敢厭惡其煩與拘耶!”這是在勸那些不用心習禮的人,沒有見到欲的可怕,否則不會厭煩禮的繁瑣。在呂祖謙的理論中禮是圣人所做,其實也就是將儒家所規定的封建行為規范神圣化,引導人們自覺的進行社會化,最終成為儒家學者所期待的君子。
(三)無間則仁
仁是儒家學者長期探討的問題,孔子提出的仁是被認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但并沒有具體的內容,往后隨著儒學的發展,仁被賦予了不同的內容。呂祖謙作為一名傳統的儒者自然對于仁也有自己的看法。呂祖謙提出“無間則仁,有間則暴。無問則天下皆吾體,烏得不仁?有間則獨私其身,烏得而不暴?”這里的無間就是指將天地萬物都是視為自己的身體,不管做什么傷害其他人或物的事情都是在傷害自己,有著這樣的看法就不會做出有損人利己的行為,也就達到了“仁”的境界。至于如何做到無間,呂祖謙又提出“天下之理,有通有塞。通者,仁之門;塞者,暴之門也。是故欲仁者,不于其仁,于其通;去暴者,不于其暴,于其塞?!逼渲械年P鍵也就是通與塞,主要是和世間的人與物相通,這就是通往仁的大門。這也是呂祖謙心為世界本體說法的體現,既然萬物都出自于吾心,那我與世界萬物為一體,做到無問,與萬物相通,實則就是追尋心中天理的過程。
三、呂祖謙的社會外在控制思想
(一)守嫡庶長幼之分
在社會矛盾方面,呂祖謙提出:“千萬世之爭端,非人力所能塞也。凡有血氣之屬,利小則爭亦小,利大則爭亦大。”他認為社會矛盾的特點是一直存在的、無法解決的,而產生的根源是因為人的天理被血氣所蒙蔽,被欲望支配選擇相互逐利。為了調和社會矛盾達到社會和諧,呂祖謙認為實行嫡庶長幼之分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他的理論中,嫡庶長幼之分并非某個人所做而是天的化身,“昔圣人知人力不能御也,于是反求諸天,而塞得要術,曰嫡庶長幼之分。是分既立,而爭奪之門始閉矣。”這里的天其實就是天理,而嫡庶長幼之分得之于天,被拔升到天理的高度,成為世界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不已人力所更改,在人的內心樹立了一個神圣的形象。根據此理論,當嫡庶長幼之分實行,人與人的爭斗會因為傳于嫡長而不敢興起,就算庶者、幼者被利所誘惑將興爭奪之意,而被天理所震懾,并且名不正言不順無人支持,無法發展到影響社會秩序。呂祖謙的嫡庶長幼之分的理論基礎實際上也就是天命論,他認為“其自然之尊,蓋判于有生之初,天即命之,豈人所敢干哉!由開辟以來,所以共守是分而不敢變者,非畏圣人也,畏天也?!睂⒌帐L幼之分發展為每個人出生所被既定的社會階級是由上天所注定的,為封建統治者剝削壓迫農民階級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企圖通過這個理論起到社會控制的效果。
(二)稱物平施
呂祖謙作為一名傳統的儒家學者,君子是其社會化的最終目標,于是關于如何進行社會外在控制他就從君子的角度出發進行敘述。他提出“天下之過,有眾人以為大,而君子以為小者,必身也;有眾人以為小,而君子以為大者,必心過也?!痹谄淅碚撝芯优c平常人不一樣的地方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犯錯事小,而知法犯法才是大的過錯。針對這一說法他主張統治者以稱物平施為準則進行社會控制。那何為稱物平施?呂祖謙提出“君子以同天下為心者也……待之同而治之異者,稱物平施,而歸之同也?!痹诂F實中的具體表現為對士農工商等各行業的人要一視同仁,但要根據各行業的實際情況把握規范力度,如對于少知禮法的農民,可以實施較為寬松的刑法,主要以教化為主;而軍隊作為以法紀嚴明的地方,則應實施嚴厲的刑法進行規范,一有違紀出現嚴懲不貸。蓋因同樣是以法紀維護社會秩序,知法而犯法,即使過錯再小卻是拋棄了心中的道德倫理,如不制止會造成社會動亂。呂祖謙的稱物平施對于所有階級一視同仁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他的具體實施終究不免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心過大于身過的看法會助長社會矛盾的激化,一旦以此為借口逃脫社會規范的制約,會打亂社會秩序,與其所期待的社會控制有千里之差。
四、結語
呂祖謙作為南宋初期的著名儒家學者,其處于的時代也是非常特殊。靖康之恥剛過不久,金兵不斷對南宋小朝廷施加壓力;南宋朝廷多年戰爭致使民心思變,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在這社會動蕩的時期,身處于廟堂的呂祖謙根據當時的情況,認為可以通過社會控制達到社會和諧的目的。他從儒家的傳統教化思想出發,提出通過儒家經典讓人反視內省心中已有的封建道德倫理規范,同時再以嫡庶長幼之名分調節社會矛盾,輔以稱物平施的行為規范,從而做到使人們逐漸向儒家的社會化目標君子轉化,讓當時的社會成為一個無爭的盛世。
作者簡介:彭洋(1995-),男,漢族,重慶市合川區人,單位為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思想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