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國家層面的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政策陸續出臺,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實踐探索在不斷向前發展,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混合制辦學模式產權問題、混合所有制主體的積極性問題以及混合所有制主體的積極性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地阻礙了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深度推進。為了推進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有序發展,應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高職教育內部治理機制和建立健全長效激勵約束機制。
【關鍵詞】 辦學模式;混合所有制;高等職業院校
一、高等職業院校現有主要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
高職院校的現有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中,根據產權和混合的程度,可歸納為深度混合和淺混合兩種類型。在學校層面的混合所有制辦學可歸為深度混合,在系部或二級學院層面的混合所有制辦學,可歸為淺混合。
(一)公辦高職院校改制為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院校
此類職業院校成立之初歸屬于公立性質,引入其他資本改制為混合所有制學校。該模式的典型代表為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是由蘇州市教育局、蘇州市勞動局及蘇州工業園區共同組建的一所省屬公立職業技術學院,后經多次改革、重組,最終轉變為由上海翔宇教育集團、蘇州光華集團、蘇州沸點教育公司、學院管理團隊、蘇州市教育局及蘇州市勞動局等多個單位共同投資參與辦學的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
(二)民營高職院校改制為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院校
此類職業院校成立之初歸為民辦高職院校,通過引入國有資本成為混合所有制院校。該類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的典型代表為齊齊哈爾職業技術學院。該校開辦之初為企業辦的職工大學,后經政府協調,接管了幾所公立學校。2012年7 月,齊齊哈爾國資委對該學院資產進行評估,確認集體資本占總資本的65.42%,國有資本占總資本的33.96%,教職工占總資本的0.62%,是真正意義的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
(三)不同資本共同組建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院校
由國有資本、社會資本等共同注資組建的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院校,該模式的典型代表為海南職業技術學院。該校是由海南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公立的廣播電視大學及企業共同注資組建的混合所有制職業技術學院。
(四)與境外的職業院校合作組建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院校
尋求境外職業院校以技術、人力、管理等資源參與合作辦學,設立高水平的國際化職業院校,各方按照章程或合同承擔各自的責任和行使各自的權利。該模式的成功案例是蘇州科技大學和加拿大百年理工學院合作,共同成立蘇州百年學院。
二、高等職業院校探索發展混合制辦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的不斷推進,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阻礙了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深度推進。
(一)混合制辦學模式產權問題
對產權進行科學合理評估是實現產權結構多元化的前提。公立職業教育院校作為公益二類服務性事業單位而非經濟實體,因其復雜的產權類型和結構,以及涉及資本、知識產權、技術等方面,使其資本評估難度不小;公立職業教育院校在會計核算方面一般不做成本核算,也就是不計算投入與產出,這就更加加大了學校資產評估的難度;還有就是作為高職院校的主要資源的人力資本是否該界定?又如何評估?此外,目前我國教育交易市場的準入、交易和退出機制等尚不完善,這必將影響資本進出院校的自由度,加大不同資本融合的難度,阻礙著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深度推進。
(二)教育公益性與資本逐利性的矛盾問題
公立高職院校屬于公益二類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而逐利是企業的本性,必然要求相應的利益回報,所以營利性與公益性的矛盾自然凸顯。在這種情況下,當民間資本與國有資本在混合所有制院校中發生沖突時,國有資本就會憑借其優勢地位獲取更大利益,而民間資本產權主張和收益要求很難得到有效保護。同時,這也導致民間資本不能很好地監督混合所有制院校的運營,不能充分利用監督權來維護自身權益。
(三)混合所有制主體的積極性問題
公立高職院校在招生、教學經費、科研、聲譽及師資力量等方面比民辦院校具有絕對的優勢,另外還存在公立學校教職工的身份等問題。如果因改制而導致喪失原有的各種優勢,公辦高職院校必將對混改喪失信心,這樣它們就更傾向于將混改定位于局部的淺度的小混合。對于瀕臨倒閉的公辦高職院校來說,當然更傾向于大混合。而逐利是社會資本的本性,如果得不到相應的利益,就失去對高職教育投入的興趣。充分調動混合制各主體的積極性,是順利推進高職教育混合制辦學改革的關鍵。
三、原因分析
(一)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缺失
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方針。目前我國已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而相關法律卻鮮少涉及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內容。盡管陸續出臺了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關政策,但只是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方向,既未能從法律層面為職業教育領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法律保障,也尚未出臺操作性的政策和制度,使得大家對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存在疑惑甚至是不信任。由于在進行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體操作時不能完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企業在實際參與辦學的過程中有所顧忌,優良的資源難以與高職院校進行對接,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推進。
(二)混合所有制高職教育辦學機制尚未完善
在運行機制方面,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的公私二重性,不能完全按公辦學校或民辦學校的體制進行治理。與公辦職業院校相比,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可按市場運作,如何體現混合制院校更多的自主性提升其競爭力,在收費、人才引進、 薪酬等方面,以及社會資本的準入、產權交易、股份利益分配、資金退出等資本流動方面,機制尚不健全。
(三)尚未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治理結構
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內部治理較單純的公立或民辦的高職院校的內部要困難得多。內部治理不健全導致以下問題: 混合制各方主體積極性不高,使“混合”流于表面;監督機制不完善,各核心利益主體相互制衡、相互監督的機制尚未建立,不能真正起到監督作用。
四、推進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有序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
政府應建立健全高職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制定更為有利于混合制高職院校健康發展的政策,保障辦學主體各方權益與公平競爭,破除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制度瓶頸。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如減免參與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改革的企業的相應的稅收優惠;在土地使用、貸款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傾斜政策;在招生、就業方面,政府應對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予以更多的支持,以促進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健康快速的發展。
(二)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改革,要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要轉變職能,依法行使宏觀管控職能,下放混合制高職院校的辦學自主權,實現管辦分離,促進混合制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高職教育內部治理機制
建立健全混合制學校的內部治理結構,完善黨組織融入公司治理結構的體制機制,明確黨組織在混合制學校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把黨的領導與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統一起來,確保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在混合制學校改革中得到不斷加強。
(四)建立健全長效激勵約束機制
建立健全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實施以混合制學校管理人員、核心專任教師、骨干教師為主要對象的中長期激勵計劃,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激勵約束體系。
【參考文獻】
[1] 武南,程余偉.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實踐探索——以浙江省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8):88-91.
[2] 徐明亮,胡蓉.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優勢與劣勢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02):76.
[3] 張蕾.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發展困境與破解思路[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01):38-43.
[4] 公辦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法律困境與立法建議[J].職教論壇,2017(28):42.
[5] 王華兵,孔成.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的內涵特征和實現路徑[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9(03):4-6.
作者簡介:陳雪玲(1979—),女,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等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研究》(GXHZJG2017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