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青年知識分子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作用。在根據地人才引進、教育培養和任用上進行了努力的探索,為了讓青年知識分子在革命建設中施展才干,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在實踐中對青年知識分子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激發了青年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為根據地建設和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 延安時期 人才觀 青年知識分子 思想政治教育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延安成為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領導中心。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旗,制定了大力吸收知識分子的政策。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奔赴延安。將火熱的青春奉獻給了民族大業中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對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的調動青年知識分子參與到根據地建設和全民族抗戰的時代潮流中。
一、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吸引知識分子的人才政策。從上到下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
1939年12月1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中強調:“在長期的和殘酷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在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斗爭中,共產黨必須善于吸收知識分子,才能組織偉大的抗戰力量,組織千百萬農民群眾,發展革命的文化運動和發展革命的統一戰線。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1] 這段論述充分地說明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清晰的認識到知識分子對中國的革命事業的重要作用,也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對引進知識分子的態度和決心。這一時期,黨的人才政策主要是營造寬松的人才氛圍,實施了“來去自由”人才政策,“來則歡迎,去則歡送,再來再歡迎”。[1]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求才求賢的熱切渴望。
(一)政治上尊重團結。毛澤東和其他黨政軍領導人經常征求知識分子的意見和建議,及時了解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上的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組織和安排他們到各類學校去接受馬列主義和革命理論教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爭取知識分子中的先進分子加入到黨組織。毛澤東和周恩來在瓦窯堡會議后的一封電報中強調:“凡屬同意黨的綱領政策而工作中表現積極的分子,不念其社會關系如何,均應廣泛吸收入黨”。這一政策體現出政治待遇上一視同仁,讓青年知識分子感受到了黨的感召力,激發他們投身到革命事業中去。
(二)工作上大力支持。青年知識分子在延安找到了自己事業的春天,以往在國統區受到限制和壓抑的創造才能得到了發揮,知識分子將事業同全民族的抗戰和解放事業緊密結合起來。為了更好的讓青年知識分子發揮才能,延安先后創辦了30余所專門院校,還組成了各種各樣的社團和學會,劇社、俱樂部、協會,并出版了自己的刊物。整個邊區社會的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在當時全國艱苦抗戰的形式下,彰顯出了青年知識分子的風骨和氣質。
(三)生活上給予優待。延安時期,由于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地理環境和重要地位,遭受到了嚴酷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物質極度匱乏,邊區軍民日常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竭力從生活上保障知識分子的待遇,使他們能夠安心工作。著名學者何干之是1937年 8月全面抗戰爆發后第一批到達延安的大知識分子。當時他的待遇是“每月20元津貼費,還派給他一名警衛員” 當時,在“魯藝”的藝術教員一律 12元,助教 6元。當時的物價是小米每斤0.13元,豬肉0.2元,雞蛋0.01元。[2]而同一時期,1939年頒布的《各機關津貼標準》,規定了后方軍政機關人員的津貼,共分為五級。一級 5元,分別發給主席、參謀長、政委、局長等;最低的五級,是 1元,發給勤雜人員、戰士等。[2]
二、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學校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加強對青年知識分子的培養
延安時期,為了更好地讓青年知識分子在革命斗爭做出貢獻,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讓青年知識分子在身份認同上朝著無產階級知識分子轉變。在當時的延安,青年知識分子中的很多人出身于小資產階級家庭,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造成非無產階級思想普遍的存在。中國共產黨不僅通過專門的學校教育對青年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也很重視勞動實踐對青年知識分子的鍛煉。
為了培養黨的青年干部,創辦了安吳青訓班、陜北公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等一批學校,把提高青年,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革命化塑造作為黨開展青年工作的主要任務,也就是說“學校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3]
當時的延安大學實行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制度,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據1944年6月的一項統計顯示,在延安大學,全校有1663人參加生產,其中1527人參加手工業生產,136人參加農業生產。[4]當時的抗日軍政大學學員也積極參加勞動,艱苦辦學的精神得到美國記者斯諾的高度評價,他寫道:“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只有這么一家。”[5]
1942年5月,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后,各級學校和文藝團體組織了各自的整風會議。對于廣大青年知識分子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和改造運動,更是一場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在運動中,廣大青年知識分子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禮,此次會議明確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文藝政策,重申了文藝是為工農兵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向,促進了青年知識分子思想覺悟的提高。
同年1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出《關于執行黨的文藝政策的決定》,強調全黨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習和研究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隨后在陜甘寧邊區掀起了回到生活,回到群眾中的熱潮。廣大文藝工作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創作的動力,在生活中向人民群眾學習,努力吸收群眾的優秀傳統,在生活中尋找創作的靈感。艾青寫了對勞動模范的贊歌,李季寫了《王貴與李香香》的新民歌,歐陽山等寫了歌頌英雄、歌頌光明以及反映陜北新生活的報告文學。這些優秀的文藝作品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讓廣大人民群眾受到了再教育,增強了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有力的配合了革命斗爭的需要。
三、中國共產黨在青年知識分子的工作安排上,堅持以人為本,量才而用,為青年知識分子提供各種交流學習機會和施展才干的平臺
延安時期,中國大地正處在全民族抗日的熱潮中,根據地各項建設蓬勃發展,各行各業急需大量的青年知識分子。時代需要人才,人才創造時代,青年知識分子身處歷史潮流之中,自身價值的實現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黨的人才政策也體現了這一時期的特點。
(一)不以單純的政治標準衡量專門人才,強調人才的專業技能。延安時期,我們黨確立了德才兼備、任人為賢、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則。1941年4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于軍隊中吸收和對待專門家的政策指示》中指出:“對于軍事家、工程師、技師、醫生等各類人才,一律以他們的專門學識為標準,給以充分的負責工作,并在物質上給以優待。”中國共產黨吸納大量任用青年知識分子到學校,到政府,到軍隊,到企業中去,讓青年知識分子像種子一樣撒向根據地建設中去,并且按照他們的專長進行合理的分配和任用,例如任用為工廠廠長、醫院院長等,充分發揮他們在專業領域的特長。
(二)搭建人才發揮作用的平臺。為了加強科研和文藝交流,在專業學會建設上,延安時期先后成立了化學學會、醫藥學會、土木工程學會、中國農學會等基礎理論學科和應用學科的學術研究機構。對于社會科學和文藝知識分子,給他們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讓他們組織各類科研和文藝團體,出版自己的刊物。邊區政府成立了中國現代史革命研究會、延安新哲學研究會等人文社科學術團體,組建了抗戰劇團、魯藝劇團、中國文藝協會等文藝團體。這些專業的學術交流和研究機構,讓大批的專業人才找到自己的專業群體,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為根據地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讓人才在生產實踐中進行鍛煉。只有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去,才能體驗人民的需求。而社會需求給了專業技術人員施展才能的平臺。如邊區政府組織農業專家為農民講授農學知識,并且編寫農業手冊。組織延安大學學生到農村去進行醫藥衛生幫扶,幫助老百姓養成衛生習慣,引導他們相信醫學,不信迷信。減輕了老百姓的看病負擔。八路軍總醫院、白求恩醫院等醫院在繁重的戰地醫療任務下,還為老百姓看病施藥。擔任陜甘寧邊區機械廠總工程師的沈鴻,設計制造出蒸汽鍋爐、造幣機等134種型號數百臺(套)機器設備,被譽為“陜甘寧邊區工業之父”。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干人才,為根據地的工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6]
中國共產黨引進、培養和任用了大批的青年知識分子,自從有了大批的青年知識分子,根據地的面貌煥然一新,并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成功的對青年知識分子進行了思想上的改造,提高了他們的思想覺悟,并最終使他們轉化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我們今天的青年知識分子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618-619.
[2] 陳晉. 漫談延安時期知識分子的的待遇[J]黨的文獻,2015:(1)
[3] 中央檔案館.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第12 輯[C].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147.
[4] 陜甘寧邊區教育資料: 高等教育和干部學校部分(下)[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174.
[5] 埃德加·斯諾. 西行漫記[M].北京: 東方出版社,1991: 559.
[6] 宋鳳英.陜甘寧邊區工業之父”沈鴻[M].《中國老區建設》北京: 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6:6.
作者簡介: 楊軍(1983.2-? ?),男,湖北隨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