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
【摘 要】 本文主要論述國有企業非煤單位長期低迷的原因和現狀;關于非煤單位轉型突圍的必要性;國有企業非煤單位轉型的主要途徑進行觀點闡述。
【關鍵詞】 非煤管控 調整生產布局 轉型 自主經營 產業集群
非煤產業受前幾年煤炭形勢低迷的影響,一度萎靡不振,個別企業瀕臨生死存亡的境地。從產業結構和技術設備上,始終沒能脫離煤礦主體,管理人才缺失、核心技術匱乏、市場競爭力差、設備老化嚴重;在周邊區域同行產業看,業務萎縮、資金斷流、生產停滯、放假成為常態,市場重疊,競爭力大,種種因素的疊加,致使非煤產業舉步維艱。在新形勢下,非煤企業要按照“集中優勢資源分兵突圍”的總體原則,進一步調整生產布局,優化整合產業結構,理順“礦、工會公司、非煤單位”三方權責邊界,用活“人、財、物”三大要素管控機制,打通“產、供、銷”三個關鍵運營渠道,全力打造一批機制靈活、前景廣闊、勢頭強勁的非煤產業集群。
一、理順“礦、工會公司、非煤單位”三方權責邊界
(一)礦與工會公司:“監督指導、經營考核”的關系。礦對工會公司實施全面監管,各業務部室對工會公司進行全過程監管。
1.安全管理。安監處對工會公司安全管理承擔監管責任,指導、督促工會公司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和制度,對工會公司的安全監察、現場行為管控、質量標準化建設、職業健康管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和制度執行情況等事項進行專業管理和考核。
2.經營管理。人力資源部、經營考核中心、財務部、辦公室對工會公司經營負有專業管理責任。按照職責范圍,對工工會公司所屬企業人力資源、經營、財務、法律事務等工作進行專業管理和考核。
3.黨群管理。黨群部門對工會公司黨群工作負專業管理責任。對工會公司的黨建、團建、工會及信訪穩定等工作進行專業管理和考核。
4.產業管理。成立非煤產業中心,負責工會公司的整體管理及各業務部室對工會公司的專業監管協調,負責工會公司的工資總額審批、班子業績考核、各類預算編制,協助其開展評價檢查、考核等工作。
(二)工會公司與非煤單位:“放管結合、規范管理”的關系。按照自主管理和監管并行的原則,工會公司明確“發展、服務、指導、考核”的職能定位,實施“自主管理、自主經營”運作模式,發揮企業作為獨立法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主觀的能動性,突出“指揮棒”、“風向標”作用,各非煤單位多元產業結構分類進行項目孵化,將經營者月度及年度薪酬分別與銷售收入、利潤、應收賬款、安全、穩定等指標掛鉤考核,在完成目標利潤基礎上,超出部分給予績效獎勵,最大程度激發闖市場的積極性。
(三)非煤單位之間:“抱團取暖、協同辦公”的關系。非煤各單位要抱團取暖、聚力攻堅,以“分灶做飯、分線轉型、協同作戰”非煤發展思路,根據企業性質、行業特點、市場導向以及發展潛力,邀請行業專家把脈、集團內行面診,逐步查清問題癥結,提出切實可行的優化改革良方,助力非煤企業生產經營逐漸向好。
二、用活機制 實現“人、財、物”三大要素全程管控
(一)嚴格把關,規范用人管理。工會公司規范持股企業勞動用工管理,做到依法合規用工,規避勞動合同、工資社保等勞動法律糾紛,實現人員身份清、合同清、關系清,形成穩定和諧的勞動用工關系,保障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
1.扎緊用人入口關。強化機構編制“龍頭”作用,嚴格執行增員審批制度,履行審批程序,未經礦同意、上級單位批準,嚴禁私自招聘人員、使用臨時人員、使用勞務派遣公司人員,嚴禁與各類院校簽訂定向生培養協議及私自安排在校學生進入企業實習。
2.嚴把用人考核關。進一步健全完善用人考核評價機制。工會公司私自招用人員、使用臨時人員、勞務派遣人員,與本單位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的,對工會公司黨政負責人給予撤職處分。私自與各類院校簽訂定向培養協議的,對工會公司黨政負責人免職。
(二)深化管理,保證資金順暢。
1.完善工資收入分配體系。健全工資收入與經濟效益掛鉤激勵機制,提高員工勞動積極性,逐步形成“非煤單位自主經營、工會公司總體管控、非煤產業中心統籌協調、經營考核中心具體結算”的工資結算體系。
2.加強成本費用管控體系。成本費用主辦單位負責辦理財務入賬手續,各順序單位職能部門對業務的合理性、合法性進行逐級審核、逐級簽批、逐級負責。
(三)依法合規,確保物資供應。規范物資招標采購管理,嚴格按照招標管理辦法要求,實行各項采購業務的統一招標管理,進一步加強公司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切實降低資金使用成本,確保資金的良性流動。
1.定制度 保供應。非煤各單位設立專職負責管理,建立健全設備臺賬及維修記錄,完善設備管理制度。對符合招標條件的設備采購、維修嚴格按照《招標管理辦法》規定辦理。不具備招標條件的嚴格按照《非招標方式采購管理的通知》規定,依法履行內部決策程序。
2.降庫存 減支出。按照“兩審核一取消三調劑”管理思路,逐步降低現有庫存數量,減少費用支出。對前期未到貨物資逐一審核,將閑置物資、超備用物資對外調劑。
三、打通“產、供、銷”三個關鍵運營渠道
(一)拓思路、樹品牌,提升項目質量。
充分利用企業的人才優勢,以高新技術、專利產品為依托,嚴把質量關口,進行聯合合作,發展高、精、尖跨行業的系列產品,重塑品牌形象,全面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二)保產量、優服務,延伸供應鏈條。對加工生產出的成品,進行集中存儲、分類碼放,實施產品運輸專業化、規范化管理,著力構建貯存、包裝、運輸“一條龍”服務,減少中間環節,建立高速“順豐”快遞,打通產品運輸最后一米,解決供應的“痛點”問題。
(三)走出去、跑市場,拓展銷售空間。牢固樹立市場就是“生命線”,市場就是“鐵飯碗”的思路。開啟競爭“加速度”,鼓勵非煤企業走出去調研跑市場,充分發揮非煤產品技術、人才、服務優勢,在市場競爭的風雨洗禮中提升能力、打造一流,開通省內外企業“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