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信息公開為本位,基于公共危機治理的視角,對危機爆發初期政府信息公開的路徑進行立體分解,分析政府信息公開對政府公共關系的影響機制;并運用“政府公共關系三要素”理論重點分析其影響,以期豐富公共危機治理視域下的政府公共關系研究。
【關鍵詞】 公共危機治理 危機信息公開 政府公共關系 影響
引 言
在當今風險全球化的時代,建立信息化、服務型、美譽型、廉潔型的政府是現代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深入施行,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發展到了新階段;尤其在公共危機治理中,政府信息公開對于提升政府公共關系管理效能極為重要。
一、文獻綜述
公共危機具有突發性、緊急性和高度不確定,是眾多危機中的一種。在闡釋政府公共關系時,學者陳耀春(1999)從政府管理職能角度來表述,“政府公共關系是政府機構在特定環境中通過傳播來協調其與公眾之間關系的行政管理行為?!盵1]
目前學術界對政府公共關系的研究主要分為常態下和危機下兩大類。針對危機下的政府公共關系,學者們大多從政府形象的塑造、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等角度進行研究,關于信息公開對政府公共關系的具體影響機制研究則有所匱乏。因此,“非常態”危機下政府如何利用信息公開有效提升政府公共關系管理效能對政府危機治理則有著重要意義。
二、危機信息公開對政府公共關系的影響機制分析
根據“政府公共關系三要素”理論,公共關系活動的手段是傳播,主體是政府,客體是社會公眾。[2]筆者以信息作為研討起點,從信息公開的廣度、深度、速度、強度四個維度進行立體分解,發現:
在公共突發事件爆發后,政府危機信息公開四維度會實時影響公共關系的手段——傳播,而傳播作為政府公共關系的手段,是連接政府公共關系主體與客體的“紐帶”。一方面,公民作為政府公共關系的客體,有關危機信息公開的廣度、深度、速度、強度越大,公民的主權意識、政治參與及與政府的互動則更得到加強,從而更易形成動態的多元共識;另一方面,政府作為政府公共關系的主體,在持續加強危機信息公開四維度的前提下,通過傳播這一手段及時采集和分析輿情,持續改進其中的績效輸出,致力于構建與公眾良好的互動關系,從而塑造服務型政府、美譽型政府及廉潔型政府,最終實現公共危機之下政府公共關系管理效能的綜合提升。
三、危機信息公開對政府公共關系的影響及對策
(一)政府信息公開直接影響傳播要素
其一,媒體獲取信息的門檻逐漸降低?!墩畔⒐_條例》修訂后強調政府信息要“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3]這意味著政府從“頂層設計”就為危機信息傳播向媒體敞開了“大門”,各路媒體均可在危機信息報道方面“各顯神通”,讓公民第一時間知曉危機信息。
其二,媒體的監督力和公信力不斷增強,新的傳媒生態格局也逐漸顯現。2020年4月28日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如今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64.5%,網民規模已達9.04億,其中用手機上網的網民占比99.3%,[4]由此可見如今新媒體已躋身主流媒體方陣,媒體監督力和公信力的作用愈加顯現,致力于進一步擴大公共危機治理中新聞傳播的實際效果。
(二)政府信息公開間接影響社會公眾要素
其一,公民的主權意識更為突出,政治參與能力顯著增強。信息公開是主權在民的體現,學者杜駿飛在《通往公開之路》中所說,信息公開保障了公民知情權,也是推進公共管理和強化政府公關的重要手段。隨著政府信息公開四維度都有所提高,公民可以通過議政平臺、政府信箱等發表意見看法,增強政治參與感。
其二,公民與政府的互動不斷加強。隨著“互聯網+”時代電子政務的不斷發展,加之5G網絡及大數據平臺的不斷普及,政民互動更多在云端實現,網絡的實時化、便捷性使得政府愈加貼近民眾,民眾愈加了解政府,更進一步打破公民對政府的“刻板印象”,推翻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原有壁壘,促進兩者的良性互動。
(三)政府信息公開循壞影響政府要素
其一,有助于打造服務型及廉潔型政府。在公共危機治理中,政府應借助快速、高效、真實、全面的信息公開機制,為公民提供客觀、準確的資訊,切實解決人民最關系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并“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將服務型政府及廉潔型政府建設提高到新的高度。
其二,有助于打造美譽型政府。政府公共關系工作始終追求高知名度、高美譽度。在公共危機治理中,政府不僅要務實,也要“務虛”,應在政民互動溝通過程中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找落、事事有回應”,不斷提升政府公信力,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從而實現政府公共關系管理效能“螺旋式上升”。
結 語
在公共危機治理中,政府作為信息公開和公共關系的雙重主體,其影響機制的研究更有利于政府采取積極行動,進一步提升政府公共關系的管理效能。政府應注重信息的基礎和先導作用,通過全面提升信息公開的廣度、深度、速度、強度,讓政府信息公開更好服務于政府公共關系工作的開展,進一步促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陳耀春.中國政府公共關系[M].北京:中國經濟 出版社,1999:9.
[2] 翟年祥,張玲赟.5G技術對政府公共關系的影響[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20,(1):37-40. DOI:10.13454/j.issn.1674-8638.2020.01.007.[10]楊春宇.政府信息公開與政府公信力建設問題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0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年修訂版.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4/15/content_5382991.htm
[4]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t20200428_70974.htm
作者簡介:毛琳(2000—),女,漢族,浙江衢州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政府公共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