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向輝
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為適應市場經濟,企業越來越重視對風險的防范。內部控制管理是企業應對風險、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進行研究,并針對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方面的具體事項進行調研,找出其常見問題,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改進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相應對策,以確保內部控制在企業運營中發揮作用。
關鍵詞 企業 內部控制管理 內部控制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占領更多市場份額、完成自身戰略目標,須對現有內部控制的管理水平加以提升,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來保障企業的穩步發展。
一、內部控制概述
內部控制作為企業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要產物,也是企業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層出不窮的經營舞弊、信息披露失真、會計信息造假、權力集中缺乏制衡等等,嚴重阻礙了企業健康良性發展,甚至導致企業經營失敗。這些都反映了企業內部控制設計上的缺陷、控制薄弱及內部控制的失效。
(一)內部控制的概念及體系
建立和實施一整套相對統一的、便于企業實務操作的、與經濟效益相匹配的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能快速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增強企業風險防范能力,提高企業競爭力。內部控制是結合企業實際業務提出相應的控制目標,由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和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為保證企業合法、合規經營管理,提高運營效率,保障實現企業戰略的過程。
(二)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1.實施內部控制管理能幫助管理層實現運營目標。在企業運營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內部控制活動。只要企業存在經營活動,那么在經營管理環節,就需要有相對應的內部控制管理。內部控制由企業若干具體政策、制度和相應流程組成,是為實現企業經營方針和經營目標而設計的。企業通過設定內部控制管理目標,將企業的近期利益與遠期目標有效結合起來,促使企業實現相應的運營方針和目標。
2.實施內部控制管理能使企業科學規避和防范風險。企業在進行內部控制管理時,應通過構建內部控制體系,在企業層面進行企業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控制,來避免企業因戰略或戰略實施不到位導致的盲目發展、競爭優勢削弱、錯失發展機遇、經營效果低下、發展戰略難以實現等影響企業健康發展的重大風險。同時,應在企業業務層面,綜合運用各種控制手段與方法,結合企業具體業務在資金活動、資產管理、采購業務、銷售業務、合同管理、擔保與債務業務、全面預算、信息傳遞等方面進行業務層面的控制,有效防范存在和潛在風險,避免企業因風險控制不當帶來的經濟損失。
3.實施內部控制管理能確保企業資產安全。通過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將實物保管人員與記錄人員分離、定期盤點進行賬實核對、流動性強的現金資產限制人員接觸等,來保護企業的貨幣資產、實物資產的完整。防止資產流失,并盡力做到資產保值、增值。
4.實施內部控制管理能提高經營信息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濟業務、財務會計資料和信息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是企業經營決策及進行業績評價的重要前提。企業根據各種形式的內外部信息、會計報告等資料,及時、準確地進行分析,快速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規避相關風險,引領企業發展方向。
二、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
企業經營規模、業務拓展、外部競爭環境、面臨風險水平在不斷變化,為適應這些變化,對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前部分企業比較關注發展戰略和人力資源兩方面的控制制度及框架建設,而忽視了企業層面的組織架構控制,致使組織架構設計不科學,引發職能部門交叉或缺失,造成部門間相互推諉,導致運營效率較低、權責分配不合理,從而影響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在業務層面控制中,部分企業因經濟業務的拓寬、經營范圍的變化導致控制不能涵蓋企業全部業務和事項,出現控制空白點,影響了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企業內部環境不利于內部控制的執行
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企業管理層、決策層對企業內部控制的認識不到位,不重視企業內部環境的建設,缺乏開拓創新的經營理念,缺乏團隊協作與風險防范意識,導致企業經營目標難以實現,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規劃人力資源時,未從實際出發,或對生產經營的實際需求考慮不周,造成人力資源要么過剩,要么緊缺,形成不必要的浪費或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又因人力資源激勵和約束、退出機制的不合理,導致人才流失或經營效率無法提升。受資源限制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不相容崗位無法分離,導致企業在實行替代控制措施時執行力不強。
內部控制制度應隨企業的發展,定期、及時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完善制度,使內部控制與企業發展緊密聯系起來,避免制度與實際“兩張皮”,才能發揮其約束與防范風險的管理職能。實務中,部分企業內部控制發展滯后于經濟業務,與業務流程脫節,各控制點流于形式,控制措施未落到實處。
(三)企業內部信息傳遞渠道不暢
當前我國企業實務中,多為上級部門下達指令,下級部門按照下達的指令執行,信息多為縱向、單向傳遞,少有雙向交流溝通。下級在執行過程中如出現偏差、障礙等情況,不能及時進行雙向反饋與溝通。在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信息橫向傳遞與雙向交流時,各部門人員只了解本部門的業務,如管理人員對企業業務流程不了解、財務人員不懂企業的生產工藝、管理人員對外部信息不敏感等情況,造成信息收集不全面和收集到的信息無法合理篩選、整合、核對、提煉等,無法保障信息的質量和提升信息的可用性。
以上種種是因受企業機構設置、信息溝通制度的缺失、溝通渠道構建還不完善及渠道不暢、人員綜合素質等因素影響,使企業在上下級、部門與部門間無法做到資源和信息共享,各部門之間形成獨立個體,不能緊密聯系,造成協作困難,內部控制平臺無法運行,企業內控人員無法及時反饋和作出調整,企業決策層因接收信息不全面,加大了決策失誤的風險,為公司經營帶來了重大隱患。
(四)企業內部監管不完善導致監管不到位
企業內部監管分為日常監管與專項監管。當前我國大部分企業都制定了內控制度,但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與相應的監管部門。
在實際運營中,部分企業因管理層內控意識不強,以為不設置內控監管部門可以節約運營費用,將內部審計職責納入財務部門職責,大大影響了監管效果,短期看可能形成一定的效益,但卻為企業長遠發展埋下了隱患。或雖設置了內控部門,但因設置不當,內部審計部門監督權與決策權相交叉,管理層未賦予內部審計部門適當的權利,不能確保獨立履行其職責,導致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又或因管理層未要求、未賦予、未支持財務部門參與相關經營管理與決策的權力,使財務部門僅限于關注財務活動,而未參與經營管理的全過程等,限制了其部門在內部控制中所應發揮的作用。
三、企業完善及強化內部控制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科學有效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內控體系設計應從實際經濟活動出發,建立符合自身業務特點的具體控制方案。企業應結合自身的業務特點,根據部門機構的設置規范對現有部門機構進行梳理,重點關注部門設置的合理性、運行的效率性等方面,并定期對運行效果和效率進行全面評估,發現存在缺陷及時調整優化;企業戰略目標和長遠發展的重要安排,涉及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實施發展戰略控制時應制定年度計劃、編制全面預算、結合企業發展情況調整薪酬分配制度等配套措施來保障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在人力資源方面,應完善人力資源引進制度,規范工作流程,明確各崗位職責權限,建立員工培訓長效機制,促使技能持續更新。
(二)創建健康有序的企業內部控制環境
為使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提升經營效率,最大限度發揮內部控制的管理效應,企業必須提供有利于內部控制運行的內部環境。對企業業務層面的控制應定期對照實際業務進行修訂和完善。并對具體業務進行充分論證后,對現有控制點作出相應判斷。內控制度的文字陳述應盡量通俗、簡明扼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制度流于形式,量化制度的實施標準,將責任明確到人,讓制度落到實處。
企業在運營中應重視董事會在內控實施中所起的作用,科學選擇經理層,并對其實施有效監督,及時知悉重大風險,作出正確的應對決策。調整和優化組織結構,構建有效的管控體系,創新發展思路,明確戰略定位。倡導適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引導和規范企業行為,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三)建立適合企業的高效、有效信息傳遞及溝通模式
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也可以保證企業決策的有效性和及時性。在企業內部開展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人員雙向交流,加大內部培訓力度,提升管理人員綜合業務能力。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企業有必要加大信息化建設,建立與企業經營模式、業務特點相適應的電子信息系統,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實現對企業的自動控制,減少人為因素,確保企業信息的快速傳遞與信息質量。并通過信息平臺建設,實現整個企業的信息共享。
(四)完善企業內部監督制度
企業為實現內部控制目標,須完善內部監督機制,重視日常監督,采用內部審計活動控制方案對企業內控的有效性進行持續監督,關注企業業務流程發生重大變化、關鍵崗位人員能力勝任和人才流失、其他應通過風險評估識別的重大風險等事項。并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及日常監督的有效性來調整專項監督范圍和頻率。對所監督事項形成書面報告,報告中應提出內部控制缺陷,通過暢通的渠道,將問題及時送達管理層和決策層。強化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職責,細化工作流程,確保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為隆華科技集團<洛陽>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彭蔚嫻.淺談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與完善[J].中國商論,2019(11):97-98.
[2] 趙存.企業財務管理內控體制的建設與風險防范[J].財會研究,2019(09):78.
[3] 陳妙環.企業內控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J].中國市場,2019(0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