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社會組織及經濟運行狀況中市場型制度和非市場型制度典型的分類和認知闡述,從管理制度建設和運行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典理論內容入手,比較企業組織內外部制度的性質不同狀況,不同規模企業組織對制度發展的需求狀況以及企業管理和法治之間的關系,為企業組織在經營管理方面的合理制度化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價值 非市場型制度建設 市場型制度建設 關系 經營管理
在制度建設上,對使用價值及價值的探討是基礎性的,使用價值探討不僅包括即時的需求所要求的價值,而且包括長期穩定的需求所要求的價值。即時的需求呈現具體性質未知,但其分布可經過長期觀察從表示次數的數量上有大致的統計和認知,長期穩定的需求所要求的價值可以從全過程上認知從而進行常態化制度化的管控。對價值量的測度可以用次數等數字計量的方式加以測量,對價值性質的衡量主要從價值觀念和人本側勞動強度進行感知和把握。
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是價值包含使用價值,但價值具有更廣闊和公共的意義,特別是人本側的教育意義和助于宏觀穩定的公正、合理等管理意義。也就是說,價值是人本側體現人和人類文明與否的核心質素,是人本的合理的對人、事物的認知、感受和評價,即作用和意義。這也就是說價值在人和人類的條件下才具有意義。
就分類理解來看,價值分為自然資源型價值和勞動創造的價值,勞動創造價值又分為勞動積累的價值和即時勞動創造的價值。這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觀對人和勞動對于人和社會發展決定性的分析和分類,鮮明地指出了勞動對于人的存在的本質特征和決定性。
自然資源型的價值在于人對自然資源的直接利用,勞動創造的價值在于對人本目的,意愿即格局的戰略性能力和方法、路徑等具體技術的戰術性能力的合理發揮。
就制度分類來看,非市場型制度包括法規、組織規章制度和風俗習慣,強調合理性、平衡性乃至公開性和穩定性。市場型制度則是用貨幣結算的滿足人類交易性需求的制度,強調等價交換性。非市場型制度要求具有客觀性、準確性、全面性和信用程度高于一般層次性,而市場型制度要求平衡性,充分發揮交換雙方的自給主動性和積極性。一般來講,主體在非市場型制度環境下,須以守信守恒為主導價值觀念,在市場型制度環境下,須以敢于、勇于創新和進一步溝通為主導價值觀念。
宏觀管理主體通過非市場型制度對市場經濟內的各主體進行規制和管理,達到更廣闊層面的經濟運行的合理有序。非市場型制度在人本權力保障、機構建設、產業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基礎保障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些重要作用影響著市場經濟內各主體經濟活動的資格、質量和進一步改進發展的空間,為經濟良序運行提供保證和規制。
企業、個人和家庭(家庭的消費需求參與市場,但家庭的法治需求是非市場型制度管理的內容)這些與市場經濟運行相關的主體在非市場型制度之內通過市場的等價交換和價格的標識和起落進行自主的交易性活動。在合法范圍內,交易性活動能夠實現主體雙方價值的基本平衡,經濟秩序呈良態發展,運行狀況平穩、健康。
在企業組織外部,制度建設或者說習俗、商業風潮的培養,屬于市場型制度的范圍之內。這種市場型制度范圍發展愈加充分,市場規模擴張更加明顯。經濟發展規模擴張,動力強勁;反之,動力減弱。這樣形成了經濟的周期式的高漲和低落,這也是經濟周期形成的本質過程和形態。這種形態的形成和發展從根本上講是人和人之間交易關系的顯現、發展和擴張。
對于企業內部而言,更多的是要建設非市場型的制度。非市場型的制度也就是企業較為宏觀、全局性管理層面的內容。但企業組織向外面對的如經銷、銷售等崗位工作內容亦主要面臨的是市場型制度。
無論是非市場型制度還是市場型制度,都是面對人和人以及人和物之間的關系這一主旨而建設的。就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說有兩種較為正式的關系,第一種是非等價交換的法定義務或公共管理性質的關系,如撫養(贍養)和被撫養(贍養)的關系,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即促使從價值觀、世界觀上改變認識和接受的關系,廣義來看還有醫患關系等);第二種是雙方的等價交換的關系即經濟關系。這兩種關系在最基礎的人權層面融合為法律關系,即針對行為而強調合法與不合法的關系,權利和義務的關系。這也就是說在基本人權的抽象層面(同質化了各色人等的對人本質的規定性的層面),即法律規定的層面,人人是平等的。例如,無論是年長者學識深厚者對年少者還是年少者對年長者學識深厚者施暴的這種行為來看,只要是這種行為發生,無論是什么人發出,均屬違法現象。就人和物的關系來看,科學探究和發現發明等新方法、路徑的出現,即是典型的人利用物服務于人本身的內容。
就企業而言,制度建設的要求和目的是能夠更為合理地處理人和人與人和物之間的關系,使企業經濟運行更為平穩有序。進一步地,對小型企業和大型企業內部的小型獨立部門而言,制度建設更多地面向基礎環節,目的是保障企業組織內部員工的基礎倫理、政治法治需求得到滿足,使員工規避道德風險,能夠共同進步。但在經濟性決策和問題的處理方面,決策層人治而非制度治理的現象就相對多一些,個人或決策層某個職位如董事長、總經理或經理的臨時意志就會起到影響企業組織發展的作用。俗言所謂“船小好調頭”,本質上是人治的反映,這種管理效益是有的,但必然是局限于一時一域的。對大型企業集團甚至是跨國、跨文化的企業組織集團來說,制度建設的作用必然比個人意志即人治的作用要強,否則會產生諸多的偏見、矛盾和不公正現象。這種偏見、矛盾和不公正現象會使企業集團組織內資源偏配、分配不公,戰略無序。形式主義和圈子文化,官僚主義和小團體主義風氣盛行,最終會使大多數員工的利益得不到合理、合法和穩定的保障。企業組織凝聚力不足,進一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不高,企業也會逐步凋敝、萎縮。
更為普遍和一般來講,合理的制度建設成果必須體現對人本身的積極作用和意義,符合人的高效達成意愿,目的戰略性考量和具體的方法、路徑,即體現人本意義及價值。同時應體現平等、共同體、平衡、公共等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礎價值觀念,這才是合理、有效的制度,否則就是劣質的制度乃至無效的制度。
如果制度建設未體現人本身客觀發展的積極作用和意義,那么這種制度是成本高昂的、不合理的;如果制度建設損害了人本身客觀發展的積極作用和意義,那么這種制度是畸形的、逆文明的。因此,如前所述,在改進制度之前,須對支撐制度性質的意義、價值及價值來源有深刻的理解和探討。從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經驗、實踐和理性分析,以道德法理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建設和建立的制度是最有效的制度。在國家層面和企業組織層面,這個結論都是經得起檢驗的。
就制度與管理的關系而言,一般情況下,非市場型制度與企業日常管理有較為密切的關系,而市場型制度與戰略管理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在宏觀層面包括企業的宏觀層面,對合理制度的建設、改進和制度執行情況的督導和檢查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這是因為是否遵循有價值的合理的制度是組織良序發展與低效率變化的分界之處。同時,由于個人信息了解總是有限的,宏觀角度對組織發展狀態的了解更加整體和全面,也充分說明了制度對組織良序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這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制度的管控,組織發展是因人而異,多主旨、多頭、多標準甚至是亂序的,這亦是人治帶來的弊病,同時會出現組織內部各部分相互沖突、傾軋以及由于全局觀念不足產生資源無合理戰略目標的偏重及浪費現象。
綜上,在宏觀角度包括人的倫理及長期發展狀態問題的處理、企業上層建筑(政治、法律關系如事務處理的公開、公正、合理性和違法違規案件的處理等)相關問題的處理以及合理分配問題的處理,離不開合理制度的建設和發展。這也是企業組織由情緒化人治向理性化法治轉變的重要環節,亦是現代文明現代性體現和進一步演進的題中之意。
(作者單位為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焦瑞(1988—),男,山西朔州人,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政治經濟。]
參考文獻
[1] 劉婷婷.淺析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創新[J].中國商貿,2011(7):10-15.
[2] 曹俊芝.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制度的融合[J].經濟師,2010(12):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