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旋旋
【摘 要】 我國《行政訴訟法》修改之前,一直延續著以“撤銷訴訟”為中心的訴訟體系。修改之后,修訂與增補了新的給付判決類型,履行判決作為廣義給付訴訟中的一種判決形式,對于克服“撤銷中心主義”的審理模式有益處。履行判決的適用條件包括兩種:拒絕履行和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在拒絕履行案件中,出現以撤銷判決為主的裁判文書情況大量存在,對履行判決的適用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關鍵詞】 履行判決 拒絕履行 撤銷判決
行政處罰等負擔性行政行為,通過撤銷行政行為審查行為的合法性并將法律關系恢復原有狀態的方法進行救濟。相對人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實現,不利于解決行政爭議。
一、問題的提出
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拒絕履行究竟是適用履行判決還是撤銷判決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在很多行政機關拒絕履行的案件中,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是撤銷行政機關原行政行為,法院根據行政相對人提出的訴訟請求,選擇適用撤銷判決,沒有適用履行判決顯然是不合理的。究其根本還是在原告訴訟中法院如何確定訴訟類型的問題,我國沒有行政訴訟類型化,司法對公民權利救濟力度和對行政權監督強度均主要通過行政判決方式體現。因此,通過立法的形式確訴訟類型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正確區分撤銷判決與履行判決,同時對于保護公民各權利和完善行政行為救濟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二、問題分析
(一)法院遵循“訴判一致”原則
訴與判之間的關系是訴決定判。原告對于被告拒絕履行法定職責的行政訴訟案件中,不會直接提出要求被告履行特定作為義務,而是向人民法院進一步提出以下訴訟請求:請求撤銷行政行為并要求履行作為義務、請求撤銷行為并要求重新作出行政行為等情況。履行判決能夠要求被告履行特定行政行為,實現行政行為的給付,本身含有撤銷被告作出的“拒絕履行”行政行為的意義。[1]審判實踐中,原告有時不認同重新作出的行政行為,然后以同樣的理由提起訴訟,引起行政訴訟程序空轉,降低訴訟效率,不能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濟,甚至在部分行政案件中原告尋求其他方式進行司法救濟最終會升級為信訪事件。法官考慮原告情緒,遵循“訴判一致”原則,對原告的訴訟請求進行回應,拒絕履行行政訴訟案件作出撤銷判決。
(二)拒絕履行適用范圍模糊
傳統學界觀點認為履行判決采取“行政不作為——履行判決”模式。在2014年《行政訴訟法》修改之后第72條將“拖延履行”刪除只留下“不履行”。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并沒有縮小履行判決的適用范圍,只是用詞更加規范化。此處“不履行”的內涵,根據《適用解釋》第91條,有拒絕履行和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兩種,在這種情況下拖延履行一定程度上是等同于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的。根據該模式拒絕履行和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均屬于行政不作為范疇,但長期以來拒絕履行是否屬于行政不作為學界有著不同的聲音。根據傳統學界觀點,履行判決中拒絕履行是否應當適用履行判決的主要焦點問題在于拒絕履行是否屬于行政作為。
三、履行判決適用的完善與重構
(一)建立行政訴訟類型化。因此我國并沒有實現訴訟類型化,僅僅是依據訴訟請求面對判決形式作出了對應的劃分。在行政訴訟類型化過程應當注意解決以下問題: 首先,做好行政訴訟類型分類立法化。我國行政訴訟可以借鑒民事訴訟相關概念:給付之訴、撤銷之訴等。在我國臺灣地區和日本還包括課予義務之訴。給付之訴包括給付財產之訴與給付行為之訴,而課予義務之訴屬于后者。訴訟類型與判決類型具有密切聯系,不同的訴訟類型對應不同的判決形式。課以義務之訴分為“怠于行使行政權力訴訟”和“拒絕行使行政權力訴訟”兩種,分別對應拒絕履行與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因此,履行判決相對應的就是課予義務之訴,有效緩解撤銷訴訟主義中心,明確行政履行判決適用范圍。其次,應區分課予義務訴訟與撤銷訴訟的關系,訴判關系的基本觀點認為,行政判決形式與行政訴訟類型聯系密切,特定的判決模式與特定的訴訟類型相對應。[2]撤銷訴訟是原告請求法院對行政行為予以撤銷的訴訟,屬于形成訴訟。課予義務訴訟是請求法院判令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屬于給付訴訟。撤銷之訴中主要審查被訴行為是否合法;課予義務之訴中圍繞原告請求進行。兩種訴訟類型的審理模式及側重點不一樣也非對立的關系,在課予義務訴訟對應的履行判決中,對被告行政行為做合法性分析,同時還有撤銷的行為出現。
(二)重構履行判決適用范圍。學界對于拒絕履行性質存在爭議,有兩種觀點:程序主義學者認為,不管行政主體有沒有做出實質性的行政行為,只要做出了一系列程序行為就是明確的實施了行政作為;實質主義學者認為,拒絕履行雖然程序上實施了行為做出了拒絕履行的行為,但是實質上拒絕履行就是不履行。[3]本文觀點認為拒絕履行法定職責是行政機關對相對人的申請進行分析后的否定性評價,不是消極不作為。否定性評價是指行政機關作出了行政行為,該行政行為是對行政申請進行了否定,不能定義為行政不作為。行政不作為是否定性評價都沒有作出的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等情況。單純就行政行為的行政性質來適用撤銷判決,只解決了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問題,對于原告具體訴求以及合法權益保護沒有進一步確認。因此“行政不作為--履行判決”的適用范圍有失偏頗。行政不作為只是法學研究中的一個擬制概念,根據學界擬制的概念來總結某種法律概念并將其適用于法律規范中是不合適的,因此,摒棄“行政不作為—履行判決”模式,將適用范圍回歸法律規范,從法條中提煉適用范圍。
總之,“訴判一致”的傳統觀點、撤銷行政行為與履行行政行為適用上又有太多相似的地方等情況都是造成撤銷判決與履行判決混淆的原因。重構履行判決的適用范圍與實現行政訴訟類型化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保障原告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李傲、胡煜:我國行政履行判決的省思及完善,《政治與法律》,2018年5月。
[2] 熊勇先:《行政給付訴訟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65.
[3] 周佑勇:《行政不作為構成要件的展開》,中國法學,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