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初中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升對其數學學習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泰州市教育局實施“大閱讀”活動的背景下,通過拓寬數學閱讀實施途徑,基于“問題連續體”理論設置問題,基于“學習循環圈”理論設計數學閱讀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農村初中生數學閱讀能力。
關鍵詞:大閱讀;初中生;數學閱讀
2015年2月泰州市教育局印發《關于在全市學校開展“泰州教育大閱讀”活動的意見》,根據“大閱讀”活動的實施意見,“大閱讀”活動既重視語文、英語學科的閱讀,也重視數學、理化生政史地音體美等學科的閱讀,更重視學科間的互融互通,它是以“師生家長同參與,學科門類全覆蓋”為切入點,引領廣大師生及家長更加廣泛深入地感受領悟閱讀文化的魅力,提高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讓泰州的學生學得好、考得好,將來發展得更好,對社會貢獻大。
基于“大閱讀”活動的實施意見,反思日常數學教學情況,發現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很多問題都與數學閱讀有關,例如:學生審題不清,學生不能很好地組織數學語言,學生不能把握數學概念的本質,學生不能將新舊知識進行有效聯系,學生的類比能力、舉一反三能力不強等,另外,教師的閱讀能力以及對數學閱讀的重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針對上述情況,筆者以“大閱讀”活動為契機,對農村初中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探索。
一、 “大閱讀”背景下數學閱讀的內涵
閱讀是我們通過書面材料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種重要的智力能力,同時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閱讀可以界定為:將書面材料,通過視覺將信息傳輸到大腦,大腦再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獲得書面材料的信息,從而使閱讀者獲取信息,獲得知識,獲取經驗等。
數學閱讀有類似于一般閱讀的地方,是我們獲取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之一,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但數學的符號化、邏輯性、嚴謹性、抽象性決定了數學閱讀的方式不同于一般閱讀,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數學閱讀由于學科特點,它離不開計算、畫圖、演算、推理。因此數學閱讀的概念往往是借助閱讀的概念,在結合數學閱讀和數學語言自身的特點而定的。筆者認為數學閱讀可界定為:學習者在從數學閱讀材料中獲取信息的同時,不斷進行假設、推理、演算、證明,從而獲取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并將其納入自我認知體系的過程。它是學生發展數學思維,學習數學語言的重要途徑。
基于“大閱讀”活動內涵,“大閱讀”背景下的數學閱讀就是要將數學閱讀與提升師生數學文化素養相結合、與數學相關的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與數學課堂教學相結合、與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進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學生數學閱讀意識及能力。另外“大閱讀”活動還推薦了一些書目供閱讀者參考,如在初中數學閱讀方面有《趣味科普讀本·初中數學》《數學故事系列》《提高判斷力的101個數學游戲》《幫你學數學》等,為廣大師生開展數學課內外閱讀提供了藍本。因此“大閱讀”背景為數學閱讀提供了氛圍,指明了方向,為學生增強數學閱讀意識,提高數學閱讀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 “大閱讀”背景下農村初中生數學閱讀的實施途徑
由于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差異性,農村初中生相比城區初中生,所接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會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作為農村初中學校以及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大閱讀”活動來強化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基于數學教材,組織課內數學閱讀
對于學生來說,數學教材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讀本。數學教材中除了有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需要掌握的知識,還提供了很多和相關數學知識有關聯的數學閱讀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還可以讓學生了解知識背后所蘊藏的數學文化。
將預習納入學生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設置預習案方式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系統的開展對教材內容的閱讀。預習案可以包括閱讀目標、閱讀發現、閱讀反思以及閱讀運用等幾個方面。課堂中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及學生預習案的完成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在教學中要關注對學生的閱讀指導。
重視對教材中涉及的閱讀材料的使用。教材中涉及的閱讀材料既區別于正文的內容,又與正文的內容緊密聯系,數學教師應該將閱讀材料作為一種教學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再創造、再組織,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例如,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4.3實數》這一節,教材就提供了一段具有非常價值的閱讀材料《證明2是無理數》的閱讀材料。這篇閱讀材料一方面是要引導學生對于“2是無理數”建立一個粗淺的理性認識,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再次感受反證法的思想。
(二)基于數學課外讀本,組織數學專題閱讀
“大閱讀”活動推薦了一些書目供閱讀者參考,如在初中數學閱讀方面有《初中數學趣味讀本》《趣味科普讀本·初中數學》《數學故事系列》《提高判斷力的101個數學游戲》《幫你學數學》等,為廣大師生開展數學課內外閱讀提供了藍本。數學課外讀本為數學閱讀提供了除教材以外的重要工具。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課外讀本組織開展數學專題閱讀。如《初中數學趣味讀本》這本書,它有對數學教材知識的背景挖掘與后續拓展,有對教材知識的深入探究與補充,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強化,有數學知識、方法在現實中的運用與反映等等。數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它,開設專門的數學閱讀課,開展數學閱讀指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師領讀、合作交流、閱讀后反思等學會閱讀數學材料。另外,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數學課外讀本進行閱讀,指導他們寫讀后感、召開數學閱讀讀書會等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能力。
(三)基于數學閱讀習題,組織針對性的訓練
數學閱讀習題是當前各地中考熱點題目。這類習題一般要求學生對所給的閱讀材料進行閱讀理解,獲得閱讀材料的核心知識和方法,并利用它們解決所提出的問題。這類題目考查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遷移能力、應用能力,但前提是學生能夠通過有效的閱讀掌握和理解閱讀材料中所給的信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針對此類題型,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三、 提升數學閱讀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針對閱讀材料合理設計問題
數學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探究式學習,而探究式學習最顯著的特征是以問題為核心開展學習。對于數學閱讀,能夠基于問題開展,對提升農村初中生數學閱讀能力具有一定的意義。為此,筆者以美國教育家梅克教授創建的“問題連續體”理論就數學閱讀材料設計合理的問題。
“問題連續”是指根據問題解決的情境,設計封閉性、次封閉性、半開放性、開放性、全開放性等五種問題類型?!皢栴}連續”所包含的五種問題類型能體現學生掌握知識和形成能力的事實水平、概念水平、概括化水平、理論水平等四種水平層次?!皢栴}連續體”具有框架性、連續性、層次性等特征,它可以促進閱讀教學目標由單一走向三維,促進閱讀教學內容從書本走向生活、促進閱讀教學過程從淺層走向深層。
“問題連續體”理論運用于數學閱讀最重要的是針對數學閱讀材料設計不同水平層次的問題,每一層次教學目標定位是什么?教學價值是什么?教學原則是什么?提問方式是什么?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可以將數學閱讀設計的每一個問題循序漸進的設置以下水平的問題:事實水平、概括水平、理論水平、應用水平和創造水平。事實水平是基于數學事實而設計問題,如對于黃金分割的閱讀材料,黃金分割比約為0.618,這就是一個事實性的知識,提問“黃金分割比是多少”即為事實水平的問題,它的教學目標定位即為了解事實,通過自主閱讀即可初步建立感性認識,提問方式為“是什么”等。概括水平是對數學閱讀材料中所涉及數學知識進行分類歸納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相似或是同類型數學知識進行歸類培養學生概括能力,提問方式可以是“異同點是什么”等。理論水平是以發現規律為目標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閱讀過程中將各類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培養學生抽象能力,提問方式可以是“為什么”等。應用水平是以遷移應用知識為主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中的知識進行遷移和應用達到培養應用能力的目的,提問方式可以是“怎樣”等。創造水平是以創新應用為主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中的知識創新應用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問方式可以是“如果”等。
(二)合理構建數學閱讀課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單純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雙向的作用來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因此,數學閱讀應該是基于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通過順應或同化,主動對新數學知識意義建構的過程。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數學的心理發展規律,扮演好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在數學閱讀教學中,可以以“學習循環圈”理論為基礎,確定教學模式?!皩W習循環圈”理論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博士伯尼斯麥卡錫在《自然學習設計》一書中提出的,該理論核心是:任何學習都是由“為什么(Why)—是什么(What)—應怎樣(How)—該是否(If)”組成的循環圈,依次對應著“把握學習價值(meaning)—透徹掌握概念(concepts)—積極操練技能(skills)—靈活自如運用(adaptation)”四種教學功能。將“學習循環圈”理論引入初中數學閱讀教學,可以使數學閱讀教學結構更加科學合理,更有助于實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課程總目標的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學習循環圈就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全過程,即從興趣和新舊聯系出發到基本技能的形成,從技能的操練到靈活運用的過程,完全符合學生的數學認知規律,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本質。它對提高數學閱讀教學效果,促進農村初中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高具有實踐意義。
“大閱讀”為提高農村初中生數學閱讀能力提供了重要的途徑,我們只有不斷拓寬數學閱讀實施途徑,以問題為核心,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的下才能更好地幫助農村初中生提高數學閱讀能力。
作者簡介:
顧靖楠,江蘇省靖江市,靖江市敦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