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新任務,描繪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宏偉藍圖。近年來,地方政府在依法行政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仍有不足,研究行政訴訟案例,有助于發現依法行政存在的問題及短板,有助于地方政府和相關人員增強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
一、行政訴訟反映出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行政訴訟案例,像一面“鏡子”反映了依法行政的情況,折射出行政部門在決策、管理、執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1、依法行政意識不夠強。意識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依法行政的意識不足,程序規范就常常不夠。有的行政機關領導和行政執法人員對按法辦事依法行政認識不到位,不善于運用法治思維,甚至以“紅頭文件”作為執法的直接依據。在行政過程中,重效率、輕程序的現象時有發生。如在處理招商引資、重點工程的征遷安置過程中,過分追求效率,隨意簡化程序,導致行政行為違法等;在土地征收中缺失公告程序,房屋征收中未履行征求意見程序,甚至有的征收部門在與被征收人未達成征收補償協議的情況下,出于行政效率考慮,先搬遷后補償,引起訴訟等。
2、管理方式轉變不到位。政府職能轉變是黨和政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的重大的歷史選擇,它對民族復興有著非凡歷史意義。政府職能應從“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有的行政機關領導和行政執法人員行使職權時不善于運用法治方式,做決策時,不聽群眾意見,不做風險評估,不嚴格審查合法性;有的執行上級機關或領導的意見簡單化,擅自動用強制措施處理問題;有的隨意干預企業經營自主權,插手商事糾紛,強行處置企業資產;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屢禁不止,嚴重的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
3、行政執法隨意性較大。有的地方政府和行政人員不注重政策的連貫性,朝令夕改,出現“新官不理舊官事”、“一屆政府一套政策”現象,造成老百姓對政府不信任。有的地方隨意變更或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擅自取消被許可人從事特定行業或特定活動的資格,引發矛盾糾紛。有的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信息公開職責,應公開不公開,或公開的內容不符合法律要求。導致近年來涉及政府信息公開的行政訴訟案件上升且敗訴率較高。
4、行政應訴重視程度低?!缎姓V訟法》頒布實施后,有的地方政府不重視相關能力建設,導致適應行政訴訟的能力不夠強。一是人手不足。行政應訴人員不足,職責多精力不夠。二是水平不高。行政應訴人員專業化程度不高,應訴的專業素養不足,難以適應應訴的需要。三是配合不夠。行政機關在訴訟中不重視答辯、不善于舉證、不愿意出庭等不注意配合協調現象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率不夠高,“告官不見官”和“出庭不出聲”的現象較為普遍,群眾對此不滿意。新行政訴訟法實施后,行政應訴力量不足的問題將更為突出。
二、加強依法行政的措施
1、轉變行政思維和方式,適應法治建設形勢。隨著新的行政訴訟法受案范圍的擴大,更多種類的行政行為可能進入行政訴訟,接受司法審查這把“尺子”的衡量。特別是新行政訴訟法將征地拆遷、社會保障、土地出讓、政府調整經濟結構、干預市場、招標采購等行為納入司法審查范圍,政府應訴任務和敗訴風險也將加大。尤其是新法確立了對規章以下“紅頭文件”的附帶審查制度,這就要求行政機關在執法時,不能再將規范性文件拿來即用,要更為謹慎,將合法性分析作為適用的前置程序,主動自檢規范性文件是否存在主體不適合、超越權限、違反上位法規定、違背法定程序、內容不適當等情形,以決定是否適用或者進行修正。
2、規范行政行為和程序,減少行政爭議源頭。一要完善執法依據。加強對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制定的調研咨詢、評估論證,盡快對行政性規章進行梳理,修改或廢止不符合上位法規定的規范性文件,確保執法依據統一、合法、科學。二要健全行政決策的法律風險評估制度。堅持開門決策,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事項,都要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重大、疑難和專業性強的決策事項,應開展專家咨詢論證;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可能產生重大分歧的決策事項,都要組織聽證;重大執法活動實施之前,聽取法律專家和法律顧問的意見,進行法律風險評估,預防行政爭議的發生。三要規范行政執法主體和執法程序。在實行執法主體資格及職權范圍的法定化和公開化的基礎上,將規則意識和程序意識貫穿于行政執法始終。各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要嚴格做到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
3、健全考評和調解機制,推動行政規范執法。一是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建議加大依法行政年終考核分值比重,把行政機關敗訴率、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等列為考核指標,督促行政機關規范執法、依法行政。二是建立行政敗訴追責制度。凡屬于濫用職權、未積極應訴等情形而導致案件敗訴的,應追究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和主管領導的責任。三要完善行政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對于一些涉及黨政重點工作,司法判決可能造成顛覆性影響的案件,要注重與司法機關協調配合,盡量通過調解、和解的方式合理化解矛盾糾紛。行政機關應該根據法院對行政訴訟司法建議,對其在行使職權過程中的不合法、不適當的行政行為進行糾正,舉一反三,避免同類問題的再次發生。
4、加強隊伍建設和保障,提高應訴工作能力。一要健全組織機構。應設立專門的應訴機構,配備、調劑充實工作人員,保證履職必要的力量。二要加強人員培訓。加大對現有人員的培訓、學習、旁聽庭審和案例研討等活動,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行政應訴能力。三要落實應訴制度。推進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落實。切實提高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實質參與度,發揮行政領導出庭應訴對促進形成法治思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作用,著力解決“出庭不出聲、協調難拍板”難題。
作者簡介:文鋒,(1966-),男,漢,重慶市南岸區人,本科,單位:中共重慶市璧山區委黨校。研究方向:社會學、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