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推定與事實推定邏輯推導的出發點均為一定基礎事實。法律推定運用一種演繹式推理結構,將作為小前提的基礎事實劃歸大前提法律規則之下,從而推導出推定結論,這種推定方法必然排除法官之自由心證。在事實推定之中,與基礎事實相聯系者乃為某種經驗法則,二者之間的相似性或相聯性架構了推理的邏輯,因而這種推論運用的是歸納邏輯,同時法官對經驗法則之引入有決定性作用,這使得法官的自由心證在推定案件事實時尤為重要。
【關鍵詞】 事實認定 法律推定 事實推定 邏輯結構
法庭斷案之基礎乃實際發生的,而非想象出來的案件事實。因此,如訴訟之一造欲主張某種對其有利的事實,則須以證據證實之。然而,并非所有案件事實皆可提出證據佐證之,當對某一事實訴訟雙方均無法舉出有力證據時,便有推定之法律制度,對此事實直接作出認定。
法律推定與事實推定的二分引起證據法學界長期爭議。本文擬以此兩種推定運用的邏輯結構作為目標,梳理二者推定事實的過程,分析二者之中法官自由心證能否得以發揮,借此顯示法律推定與事實推定的差異。
一、法律推定論證的邏輯結構
法律推定意指在某些法律規范中,立法者以一定的事實直接推導出另外一個特定的法律要件。在訴訟雙方均無法證明待證事實的情況下,即使適用推定也不能憑空創造案件事實。因此推定之運用必須以存在某種基礎事實為據。法律推定從基礎事實出發,依據相關法律規則,當基礎事實符合法律規定的要件之時,則直接推導出推定結果。而法官對于此種推定結果是否產生內心確信,在所不論。
法律推定的推理過程可用三段論表示如下:
大前提(法律規定):若基礎事實中包含要素T,則推定事實R。
小前提(基礎事實):基礎事實S中包含要素T。
結? 論(推定事實):推定存在事實R。
該推理實質上是一種演繹推理,因為小前提之范疇并沒有超過大前提。易言之,乃將小前提之謂項涵攝于大前提之主項,從而推導出結論。此處推定運用的邏輯結構類似于法律適用的涵攝方法,甚至可以說在法律推定運用的過程中已然經歷了法律適用的程序,而非單純的事實認定程序。法律推定須以法律明確規定了某項推定規則為依據,否則其大前提不能成立。而基礎事實的存在則提供了推理的小前提。在法律規則與基礎事實之間建立關聯之時亦須檢視二者所包含的要素,如果基礎事實所包含之要素可劃歸法律規則之中,那么便可必然推出推定結論。
可見,在法律推定之中,至關重要者并非法官之意志,而是法律規則。若存在法律規則,法官就必須運用推定,這直接排除了法官的自由心證。此時法官在法律上被強迫以被推定的案件事實為判斷依據,即使他個人內心之確信為:此事從未發生過。
二、事實推定論證的邏輯結構
事實推定與法律推定的相同性在于:二者均屬證據缺失情況下對某種案件事實的認定,且都從一定基礎事實出發,并非憑空推理。但二者之間相差甚遠,以至于學界一直以來對“事實推定”的概念極為排斥,并欲將之從推定制度之中剔除出去,用推定的概念專門指謂法律推定。
根據學界通說,事實推定的基礎乃為人類理性的經驗法則。德國訴訟法學認為,經驗法則指一般的生活經驗規則與知識,以及藝術、科學、手工業、商業、交易中的特殊專業及專門知識的規則。因而,事實推定是用經驗法則將基礎事實與推定事實結合起來。
事實推定論證的邏輯過程可表示如下:
大前提(經驗法則):若存在事實P,則一般來說即伴隨著事實Q。
小前提(基礎事實):存在基礎事實P能夠被證據證實。
結? 論(推定事實):推定事實Q的存在。
在以上事實推定過程之中,作為基礎的事實P是能夠被證據證實的,但事實Q缺乏證據予以證實。此時,法官據以在事實P與事實Q之間建立聯系的乃為一項經驗法則,即依通常生活經驗判斷:存在事實P一般即存在事實Q。這種推導關系存在一定的或然性,因為在基礎事實和推定事實之間建立聯系的乃是兩個事實之間的相似性或相聯性。而所運用的經驗法則也并非必然引起推定結果,它是對事物的一般情況、多數情況或典型情形的陳述,具有似然性或蓋然性。因而這種推定之邏輯本質乃是一種歸納推理。作為推論結果的推定事實不是絕對確定的,而是存在風險、有爭議、允許反駁的。
在事實推定之中,法官對于事實的認定存在自由裁量余地,若法官從基礎事實出發聯系經驗法則能夠達致內心之確信,則認定待證事實之成立。因此,事實推定未超出自由心證之范疇。但此種推定事實并非沒有意義,它是在證據不足情況下的一種合情確證,是對案件事實的一種最佳證明。
三、兩種推定結構的對比
推定的兩種類型——法律推定與事實推定均從一定基礎事實出發進行推論而產生推定結果。有所不同的是,法律推定在運用時的邏輯結構為一種演繹式推理,類似于法律適用中涵攝的邏輯結構,大前提是關于推定的法律規則。在此邏輯結構之下,法官的自由心證必然被排除在外,關鍵之處是推定法律規則的適用。而在事實推定,與基礎事實相聯系者乃為某種經驗法則,二者之間的相似性或相聯性架構了推理的邏輯,因而這種推論運用的是歸納邏輯,也同時使法官的自由心證在推定事實時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84.
[2] 萊奧·羅森貝克.證明責任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218.
[3] 普維庭.現代證明責任問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8.
[4] 雷磊.規范、邏輯與法律論證[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225.
[5]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邏輯體系(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166.
[6] 褚福民.事實推定的客觀存在及其正當性質疑[J].中外法學,2010,(5):671.
[7] 王雄飛.論事實推定和法律推定[J].河北法學,2008,(6):182.
[8] 王洪.制定法推理與判例法推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127.
作者簡介:肖一鳴(1995—),男,漢族,河南省信陽市人,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