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創企業創新是現階段創新驅動的重要著力點。本文以創業板上市企業為樣本,應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方法(fsQCA)探究不同地區宏觀環境下政府補貼的4種形式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協同影響。結果發現:首先,存在2個組態會促使新創企業進行積極的創新投入及3個組態導致新創企業較低的創新投入。其次,促發新創企業高創新投入的核心條件為科技項目補貼、稅收優惠兩種補貼形式。最后,結論針對各新創企業實際情況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創新投入 政府補貼 新創企業
1 引言
政府補貼作為影響企業創新的重要外部因素。以往研究主要從多角度單獨、直接對比、加入情景深入對比研究其兩大補貼形式(即直接補貼、稅收優惠)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研究結果有同存異。究其原因,線性研究不同補貼對創新的影響面臨著因果關系復雜性問題,本研究采用更符合現實多線性的定性比較分析(QCA)進一步深入探討政府補貼多種形式如何協同作用促進企業創新。
基于此,本文以2016年以前創業板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應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探究政府補貼各形式的協同影響組合與新創企業創新的關系,探尋影響企業創新的核心與非核心條件,并獲取政府補貼促使新創企業積極創新的路徑。
2 文獻綜述及模型構建
政府補貼在我國被長期執行且取得了顯著成效。如彌補R&D活動市場失靈[1],政府補貼有效促進了企業創新。然而,受到政府補貼的企業可能產生“尋租”行為使補貼失效。知識產權是聯結創新與市場的紐帶和橋梁,其本質在于鼓勵創新發展。地區知識產權保護越有效,企業自主研發的意愿越強,促使企業創新。然而,有研究納入知識產權調節研究政府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發現知識產權保護的調節效應并不顯著。市場化發展創造一個運作良好的以市場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執法機制,將保護并增強了創新要素的流動。新創企業創新過程中市場發育程度成為必須考慮的問題。
至此,各地區知識產權保護強度、市場化程度不同,直接補貼與稅收優惠對創新的影響并沒有絕對的正負定論。政府補貼影響創新過程中,各補貼形式的互動關系錯綜復雜。為回答不同情境下政府補貼與新創企業創新之間復雜的因果連接機理。有鑒于此,本文結合政府補貼各形式及企業所處環境,采用fsQCA探索不同情境下哪些政府補貼形式組合將導致新創企業高創新投入和非高創新投入挖掘出實證結果對于不同情境下政府補貼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啟示。
3.研究設計
3.1 模糊集的定性比較分析
政府補貼促使新創企業積極創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單個因素影響新創企業創新效果尚不統一,表明企業創新投入實際受到所處環境及政府補貼的協同影響。因此,本文將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較方法(fsQCA),其是基于案例的方法(Ragin,1987)[2] ,遵循各要素優勢的綜合策略(各要素的組合稱為“組態”),可分析特定外部環境下政府補貼對新創企業創新投入的協同效應。
3.2 數據來源及基本數據分析
本文選定2016年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報告期為2016-2018年的219家樣本企業數據。政府補貼相關數據來自巨潮資訊網提供的公司年報,地區宏觀環境參考樊綱等編制的中國市場化指數報告。經過樣本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發現,企業創新投入與政府補貼、宏觀環境相關變量均不相關。
3.4 變量測量及校準
本文自變量創新投入采用研發投入度量。選擇以下6個前因變量,通過“四分法”( 95%、50%、5%)設定3 個閾值并及進行賦值。結合本文研究目的,政府補貼考察科技項目補貼、人才引進補貼、其他創新補貼及稅收優惠(稅費返還)。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化程度分別為《中國市場化指數》的方面指標“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和法律制度環境” 和 “產品市場發育程度”。表1為相關變量集合運用的校準標準。
4 研究結果
4.1單項前因變量的必要性分析
單個變量是否為結果變量的必要性檢驗結果顯示,一致性水平均未超過0.9的一致性閾值,即不構成也不近似于必要條件。因此需進行各前因條件組合對新創企業創新投入的充分性影響分析。
4.2導致新創企業高(非高)創新投入的前因條件組合
參考Ragin等(2008)[2]的表述方式,●與分別表示原因變量出現或不出現。其中,大小圈分別為核心條件、非核心條件。另外,空格表示變量可以出現,也可不出現。采用fsQCA3.0計算得到新創企業高(非高)創新投入結果如表2所示。導致企業高和非高創新投入前因條件組合(組態)分別有2個和3個。各自總體一致性分別為0.79和0.82,覆蓋率分別達0.47和0.48。具體結果分析如下。
a1(PS*TPS*OS*TP*~IPR)即不論企業所在地區市場化程度如何,如果知識產權保護較低,則需要直接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共同激勵才能導致新創企業開展高創新投入。a2(PS*TPS*TP*IPR*MD)即新創企業處于宏觀環境支持良好的地區,只需要科技項目補貼、人才引進補貼級稅收優惠能夠使得新創企業進行高創新投入。b1(PS*TPS*~OS*~TP*MD)即不論新創企業所在地區知識產權保護如何,如果當地市場化程度較高時,企業主要受到政府科技項目補貼和人才引進補貼,而沒有獲得其他創新補貼且稅收優惠較少時,會導致新創企業較低的創新投入。b2(PS*TPS*~OS*~TP*IPR)即不論企業所在地區市場化程度如何,如果知識產權保護較高時,新創企業獲得來自政府的科技項目補貼和人才引進補貼,而沒有獲得其他創新補貼且稅收優惠較少時,會導致新創企業較低的創新投入。b3(~PS*TPS*OS*TP*~IPR*~MD)即新創企業處于宏觀環境支持較差的地區,新創企業獲得來自政府的其他創新補貼和人才引進補貼,而沒有獲得科技項目補貼,即使獲得較多稅收優惠支持時導致新創企業也會表現出較低的創新投入。
5 主要研究結論與展望
橫向看單個變量對創新投入作用效果,發現新創企業創新投入的主要核心因素是科技項目補貼、稅收優惠是促成。輔助要素是人才引進補貼。
縱向即從影響組合之間來看,可以通過兩條路徑使得新創企業進行高創新投入。(1)組態a1,無論市場化程度如何,處于知識產權保護較低地區的新創企業在同時獲得政府的直接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時,會進行積極的創新投入。(2)組態a2,在市場化程度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均為良好的地區,獲得政府直接財政補貼中的科技項目和人才引進補貼以及稅收優惠,能使新創企業進行高創新投入。綜上,在市場化程度以及知識產權保護較好時,能減少對新創企業的直接財政補貼,并通過給予引導性較強的補貼(科技項目和人才引進)以及稅收優惠就能達到促發其積極的創新投入。本文探究的樣本企業為來自創業板上市的新創企業,研究結論相對更適用于中小科技型企業,未來可探究主板上市的中小企業獲得的政府補貼組合策略對其創新投入的協同激勵影響。
【參考文獻】
[1] 尚洪濤, 黃曉碩. 政府補貼、研發投入與創新績效的動態交互效應[J]. 科學學研究, 2018(3).
[2] Ragin C C.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Fuzzy sets and beyond[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作者簡介:劉國霞(1993-)女,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研究方向:創新創業管理、人力資源開發
項目:重慶工商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在孵企業如何實現創新——社會資本、創業導向與創新績效關系” 編號:yjscxx2019-1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