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盡管現有的供應鏈理論討論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協作對供應鏈協作的影響,但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如何將以合作伙伴協作為主導的供應鏈轉變為以消費者為導向的供應鏈,還缺乏研究,以及面向消費者的供應鏈和面向合作伙伴的供應鏈之間的差異。通過閱讀有關電子商務企業及其供應商從傳統供應鏈向電子商務供應鏈轉型的文獻發現:第一,電子商務供應鏈轉型有兩種戰略更新模式:重構和漸進轉型,主要通過資源獲取形成能力重構,然后通過能力重構實現供應鏈的戰略更新;逐步轉型主要通過資源整合;其次,消費者與合作伙伴的供應鏈協作差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內容:核心價值觀、成本結構、協作主體及it應用。對我國企業在互聯網進程中實現供應鏈轉型具有理論指導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供應鏈轉型 電子商務 戰略更新 動態能力
一、研究背景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廣義的電子商務已經應用到商品市場大部分領域,逐漸成為企業成長和業績增長的核心推動力;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不斷升級,供應鏈在企業競爭中的地位也日漸凸顯。基于此,不少企業紛紛將重心移至供應鏈建設中,希望通過打造協同性、高效性的供應鏈,增強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在此背景下,基于電子商務對供應鏈各環節進行整合、優化,不斷提升供應鏈整體效率和績效水平,成為企業發展的共同選擇。在電商市場中,供應鏈的核心從合作伙伴轉向消費者,那么,面向消費者的供應鏈與面向合作伙伴的供應鏈有什么區別?傳統市場以企業間協同為主的供應鏈如何轉型以適應電商市場?本文擬對這兩個問題進行簡單的探討。
二、綜述
(一)從合作伙伴視角到消費者視角的供應鏈
精益供應鏈和敏捷供應鏈是在當前供應鏈管理研究中提出的,主要討論企業間的協作,并著重分析了供應側的協作管理。隨著消費者對供應鏈管理和創新的影響越來越大,如何在供應鏈結構中增加與消費者相關的活動,提高供應鏈的服務能力,已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此外,需求鏈管理的相關研究還探討了如何在需求側對認知消費者和服務消費者進行協同管理。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戴爾模式”輕資產管理模式也為面向消費者的供應鏈轉型提供了新思路。
以合作伙伴為核心的供應鏈管理側重通過增強合作伙伴的協同效率、降低協同成本來提升供應鏈競爭力,具有精益化和敏捷性的特征。精益供應鏈的核心在于節省成本和杜絕浪費,但忽略了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隨著競爭的加劇,企業供應鏈逐步由精益向敏捷轉型。敏捷供應鏈指供應鏈企業通過提升運作的敏捷性,實現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目的。其核心主要是下游的經銷商和零售商而不是消費者,但消費者已成為影響敏捷供應鏈管理的重要因素。
以消費者為核心的供應鏈管理,研究顯示,供應商和核心企業以消費者為導向開展供應鏈活動可以促進供應鏈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而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在現有文獻中,關注消費者的供應鏈管理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在現有供應鏈的運營中,增加與消費者相關的組織活動,通過消費者關注的表現、終端客戶的滿意、市場指南等,提高與消費者直接相關的績效評價指標,使供應鏈成為消費者的兩大支柱。提高響應系統的效率和有效性。在這樣的研究中,供應商的顧客視點應該從“直接顧客”(即供應商的顧客)轉向“最終顧客”(即消費者),通過供應鏈戰略和結構的導向調整以及跨國界的營銷活動來認識消費者。這一部分的研究探討了供應鏈的戰略導向、性能等與消費者滿意度的影響關系。第二,以需求導向為主要特征的需求鏈管理,是適應快速變化的消費者需求的一種新的管理工具。需求鏈管理是一個基于供應鏈管理中“消費者知識的形成”的閉環需求供應鏈過程,它使供應鏈活動能夠快速反饋市場需求,從而達到消費者使用業務定位、產品更新、合作伙伴選擇的目的,信息共享和客戶服務正在為消費者的需要而發展。在許多研究中,需求鏈管理通過對市場信息的準確獲取和智能化,形成快速的市場感知和商業決策,是其深入應用的關鍵。
(二)電商與供應鏈轉型
毫無疑問,電子商務通過優化過程、強化信息共享、削減共同作業的成本、提高預測精度,對改善供應鏈合作的效率產生直接且間接的影響。另一方面,電子商務通過應用多個IT技術,加強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提高產品計劃、庫存管理、流通管理的共同效率。電子商務可以有效地收集和積累大量的消費者嗜好和行動數據,數據分析能力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新源泉。
由電子商務主導的供應鏈轉換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互聯網的廣泛覆蓋和可用性從單一的、線性的、不連續的信息向復雜的商業網絡改變了供應鏈。而且,過去一對一的簡單網絡已經成為許多或多個復雜的網絡。這增加了參加者選擇最佳合作伙伴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信息共享的增加構成了由電子商務驅動的供應鏈轉換的驅動力之一,而電子商務直接對消費者形成“去中介”效果。大大削弱經銷商和零售商等傳統強大企業對供應鏈收益的分配權,使供應鏈合作結構發生實質性變化。面對消費者帶來的“解體”過程,直接構成了由電子商務驅動的供應鏈轉換的第二驅動力。
三、討論
關于戰略更新的現有研究主要基于單個企業的分析。因此,為了討論推進企業供應鏈變革的主要因素,供應鏈戰略更新的路徑,消費者意向和面向合作伙伴的供應鏈的差異,將戰略更新擴展到供應鏈水平。以下討論集中在幾個方面。
作為推進企業供應鏈變革的主要因素,電子商務主要促進從面向合作伙伴的供應鏈向面向消費者的供應鏈的企業供應鏈的轉換。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發展減少了供應鏈中通道供應商的功率,增強了供應鏈中消費者的地位,形成了消費者增加的效果。因此,消費者所面臨的供應鏈的轉變是供應鏈變革和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二,電子商務改變了供應鏈的操作結構。電子商務的興起將給供應鏈帶來消費者,破壞由整個企業構成的獨自供應鏈系統。在電子商務的運營中,零售商變為消費者主體,物流的目的也從零售商變成消費者,消費者成為供應鏈的出發點和終點。同時,在供應鏈業務中,消費者通過信息的相互作用,參與研究開發、生產、售后銷售等方面。因此,通過與上游至下游企業的合作,供應鏈的運營結構發生了變化。最后,電商改變了供應鏈的成本結構。在傳統市場中,企業獲取消費者偏好及行為的信息成本極高,渠道成本也很高,但物流成本和協同成本相對較低。電商市場正好相反,互聯網技術使信息和渠道成本大幅降低,但供應鏈運作結構的改變使物流和協同成本相對增高。這種成本結構的改變,使供應鏈企業能借助相對較低的信息和渠道成本與相對較高的物流和協同成本實現轉換,構成供應鏈以消費者為核心的基礎條件。
第二,消費者供應鏈和合作伙伴供應鏈的區別。本質上,合作伙伴供應鏈強調企業之間的協調,重點是通過供給方的敏捷性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一些研究建議通過增加消費者相關活動和性能測量來改善提供給消費者的供應鏈的能力,但這只是部分調整。另一方面,需求鏈管理的研究集中在消費者信息收集、信道合作伙伴選擇、信道服務能力提高等需求方面的調整上。因此,在本文中,電子商務環境中給消費者的供應鏈是基于前端與消費者的協調相互作用,前端與后端的協調動作,數據挖掘,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和其他IT技術。
四、總結與展望
首先,通過閱讀文獻,不僅縮小了核心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沒有研究下游信道提供商。關于企業的內部轉換和供應鏈的轉換是如何相互匹配的,分析還不夠,雖然不影響企業的供應鏈變革的整體判斷和分析,但是有必要進一步加深。因此,本研究只不過是企業供應鏈變革的研究開始,今后將進一步加強作為重要研究課題的企業和消費者共同進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Bala H.,Venkatesh V.,2007,“Assimilation of Inter-or- ganizational Business Process Standard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Vol.18,No.3,pp.340~362.
[2] Basaez,M. O. and D. A. Aranda,2014,“The Role of CRM- SRM Bolt- ons in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 Toward a Customer-Oriented Supply Chain”,Strategic Change, Vol.23,No.5,pp.389~400.
[3] 呂興洋、徐虹、林爽:《消費者權力、增權及其對供應鏈 的影響研究》,《消費經濟》,2012年第1期。
[4] 毛基業、張霞:《案例研究方法的規范性及現狀評估 ——中國企業管理案例論壇(2007)綜述》,《管理世界》,2008 年 第4期。
[5] 齊鳳至,趙金娥,王天淼. 我國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模式的優化研究[J]. 中國商論,2013 ( 30) : 78-79.
作者簡介:羅毅夫,1994.09,男,漢,四川省南充市,碩士在讀,云南財經大學,機器學習,推薦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