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年是中華民族消除絕對貧困的關鍵之年,在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黨和相關的扶貧單位、扶貧干部都承擔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既需要鼓足干勁、一鼓作氣地完成剩余脫貧攻堅的任務,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又要加強扶貧政策的持續性,鞏固前期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防止已脫貧群眾返貧。脫貧摘帽不是鐘點,脫貧攻堅的最終目的是要讓每個人民群眾都過上好日子,共享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果。為了維持脫貧成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人民群眾自食其力的能力,需要逐漸轉變以往的“輸血式”扶貧模式,調動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其內生動力。
【關鍵詞】 貧困群眾 脫貧 內生動力
一、當前脫貧攻堅的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扶貧事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成績,中國式扶貧不僅極大改善了中國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還為世界扶貧工作提供十分寶貴的經驗。雖然我們的扶貧工作成效顯著,但仍有部分地區、部分家庭沒有脫貧摘帽,扶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
(一)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至2012年以來,我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資源攻克貧困,數萬名扶貧駐村干部主動奔向脫貧攻堅前線,不辭辛苦、不舍晝夜的工作,為我國扶貧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發生率降到史上最低,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隨著貧困地區的快速發展,貧困群眾收入大幅提高,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過去長期存在的出行、用電、上學、看病、通信等問題普遍得到解決,人民群眾幸福感鮮明增強,對生活滿意度顯著提高。
(二)剩余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仍有部分地區、部分家庭沒有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雖然從數量上看較少,全國僅有52個貧困縣,2707個貧困村未脫貧,但后期任務越來越重,壓力越來越大,是非常難啃的硬骨頭。從結構上看,剩余的貧困戶大多生活在自然環境差、經濟不發達的深度貧困地區;從群體分布上看,剩余的貧困人口大部分是孤寡老人、殘疾人和長期生病的人,勞動能力弱;從脫貧目標上看,解決不愁吃、不愁穿相對容易,但要實現“三保障”難度較大。
(三)脫貧內生動力不足
大多數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對生活沒有目標規劃,祖祖輩輩都習慣于傳統的生活方式,沒想過要通過艱苦奮斗改變貧困落后的生活狀態。還有一些貧困群眾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好日子,但由于文化低、見識少,對脫貧致富是有心無力,不知道怎樣去實現脫貧致富目標。由此可見,我國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足,自我發展能力較弱,這不利于我國脫貧成果的鞏固和剩余脫貧任務的完成。
二、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原因
(一)“等靠要”思想嚴重
當前的扶貧工作中部分貧困戶出現“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現象,“等靠要”思想嚴重。大部分貧困戶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對扶貧工作認識不到位,認為黨和國家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脫貧致富是政府交給扶貧干部的任務,和他們沒有關系,對于扶貧政策和扶貧項目置之不理。甚至部分貧困戶覺得被評為貧困戶是件好事情,什么事情都可依賴扶貧駐村干部,而且可以在政策上得到補貼和優惠,不愿意脫貧。
(二)擺脫貧困的能力較弱
每個人都向往過上美好生活,大多數貧困戶在主觀意識上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艱巨奮斗來脫貧致富,但由于缺少資金支持、缺乏技術指導,他們對于脫貧致富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他們大多接受教育少,對外界的認知、適應能力和生產技術的學習能力較差,雖然他們有一顆熱愛生活、不甘貧窮的心,但由于自然環境差、資金和技術缺乏等因素導致他們擺脫貧困的能力較弱,不知道該如何開啟脫貧致富之路。
(三)外在扶貧不夠精準
辯證唯物法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對于扶貧開發工作,用好外力、激發內力是必須把握好的一對關系。不管是貧困地區還是貧困群眾,之所有貧困,之所有困難,是因為某些客觀因素的存在,要完全通過他們自身努力實現脫貧難度較大。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我國獨特的制度優勢,舉全國全黨全社會之力幫助貧困地區人民脫貧致富。但是,扶貧工作正如中醫治病一樣,要堅持標本兼治,扶貧只有扶到根上,扶到關鍵的點上,才能真正激發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形成內外合力,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三、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一)深化扶志擺脫精神貧困
堅持群眾主體地位。扶貧的主要對象是貧困群眾,所以整個扶貧過程都需要貧困群眾的積極參與,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但當前的扶貧開發工作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扶貧干部火急火燎,貧困群眾不慌不忙,扶貧干部廢寢忘食,貧困群眾冷眼旁觀。可怕的精神貧窮使得扶貧路程更加艱辛,所以,扶貧干部要轉變思維方式,緊靠單方面的物質幫扶可能讓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只有增強貧困群眾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迎得美好生活,實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完美蛻變。
增強脫貧信心和志氣。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所謂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地方都有它的優勢和劣勢,盡管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差、經濟發展落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條件和優勢,例如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環境優美等。扶貧干部不可能一直留在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身邊無止境的幫扶,外在的幫扶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只有貧困群眾斗志昂揚、鼓足干勁向前沖,才能讓貧困群眾真正脫貧致富。扶貧不僅要從物質上滿足貧困群眾的需求,更要重視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扶毅力。扶貧干部要充分利用自身及相關資源,發掘各個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發現各個貧困群眾的特殊才能,引導他們樹立脫貧的信心和決心,讓他們明白貧困是又多重原因造成的,并不能代表個人能力有問題,只要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奮斗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二)深化扶智擺脫能力貧困
文化教育,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教育扶貧作為“五個一批”之一,是改變貧困人口命運,阻斷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無知、迂腐的思想觀念會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發展,因此,扶貧工作萬萬不能忽視教育扶貧的重要性,要讓孩子和家長都明白知識改變命運這個硬道理。首先,轉變家長和孩子的思想觀念,讓他們摒棄讀書無用論觀點,正確認識教育對于一個孩子、一個家庭的重要性。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唯有通過刻苦讀書才能在社會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才能有機會擺脫貧困,過上自己想過的美好生活。其次,要保障貧困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機會,積極開展貧困學生幫扶項目,為困難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助學資金等,改善貧困地區教學條件,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收優質的知識教育。
技能培訓,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貧困戶提供簡單的物質資金幫助不如教會他們一項謀生技能,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謀生存、求發展。加強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有助于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助力貧困戶增收脫貧。技能培訓的種類根據市場需求和貧困戶意愿,要盡量讓每個有意愿參加培訓的貧困勞動力都可免費參與培訓,且學習到的技能能實實在在的為貧困戶帶去幫助。此外,培訓方式要多元化,既有集中培訓又有分散指導,既可以線上學習也可以線下學習,要以簡單、便捷的培訓方式讓參訓人員有時間學,且要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為了激發貧困地區勞動者學習技能、掌握技能的熱情,扶貧干部及相關單位可以組織開展各種技能大賽,調動貧困群眾學習技能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參賽過程中不斷提高職業技能。
(三)倡導參與式扶貧培育內生動力
產業脫貧,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發展產業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產業的選擇既要找準各貧困地區的特色優勢”,又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讓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有所收獲。發展產業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從短期看見效不明顯,扶貧干部在選擇發展產業的時一定要爭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群眾是產業發展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產業的發展只有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才能夠充分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才能持續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但是,大部分貧困人口不懂養殖或種植技術,組建產業扶貧技術專家組,為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指導,加強對貧困人口的技術培訓,切實提升產業扶貧技術支撐保障水平。除此之外,扶貧人員需要開展產銷對接,通過企業、超市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讓優質農產品進得了消費市場,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
就業脫貧,引導群眾勞動致富。就業可以直接增加貧困戶收入,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一方面,扶貧企業可以與貧困地區的貧困戶開展勞務協作,支持有條件、有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就業來增加收入擺脫貧困。通過積極發展扶貧車間、社區手工作坊等為貧困勞動力提供大量就近就業的機會,既滿足了貧困戶“掙錢顧家兩不誤”的需求,也可以為相關企業帶來收入,帶動當地產業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積極開發科學合理的扶貧公益崗位,根據各個貧困地區的實際需求進行設崗,例如保潔員、護林員、勸導崗位人員等,讓部分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讓他們在勞動中提高收入,增強自信,激發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8).
[2] 楊洪能,陳孝凱.論激發內生動力與脫貧摘帽奮斗目標的實現[J].凱里學院學報,2020,38(01):37-39.
[3] 安樹寶.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J].奮斗,2020(06):25.
[4] 曾瑞雪,張鵬,陸鴻通,龔理.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思想現狀及激發內生動力的對策[J].江西農業,2020(02):135.
[5] 韓艷玲.習近平關于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重要論述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0(02):1-5.
基金項目:本文為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2019年度校(院)級一般課題階段性成果,批準號:CQDX2019B—105。
作者簡介:張連花(1992-),女,漢族,重慶市忠縣人,學歷:大學本科,單位:中共忠縣縣委黨校,研究方向: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