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流砥柱是近些年來黨史專家們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所起作用的形象表達,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推動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同時,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抗戰的勝利指引了方向,也為實現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各方面的保障。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中流砥柱的原因探析,有利于加強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的理解,也有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 中流砥柱 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表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1]。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歷經了十四年之久,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件算起到1945年結束,抗日戰爭的勝利洗刷了中國抗擊外來屢戰屢敗的恥辱,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使得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提高,這一勝利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努力,當然中國共產黨發揮出來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成為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可以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的過程中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首先,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中國共產黨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理解,認識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重要性,從而在抗日戰爭的過程中,正確地分析敵人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戰略對策,如在戰爭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開展了地道戰、地雷戰等一些持久戰,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其次,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群眾的作用,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持為人民服務,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仍然堅持為人民辦實事,將自己的物資給人民,這一系列的做法為中國共產黨贏得了民心,最終也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二、中國共產黨堅定的革命立場
中國共產黨從抗日戰爭的開始就展現出堅定的抗戰立場,當“九一八”事件爆發之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發表了《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滿洲宣言》,這是抗戰史上的第一個宣言,充分表達出號召全體中國人民將日本帝國趕出中國的抗戰決心。但是當“九一八”事件發生時,東北軍沒有采取抵抗,這才使得日本占領了東北,在“西安事變”之前,張學良就勸蔣介石進行抗日,蔣介石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權力而不愿意與共產黨合作抗日,即便如此,中共在1935年8月1日發表“八一宣言”,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5年12月在瓦窯堡會議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1936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了《停止議和一致抗日》通電,中共放棄了反蔣抗日,而是在1936年9月1日明確提出了“逼蔣抗日”的方針,“西安事變”中,張學良、楊虎城為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在向蔣介石進行“哭諫”無用的情況下又采取了“兵諫”,扣留了蔣介石,最終,在各方努力之下,蔣介石同意聯合共產黨一起抗日,由此十年內戰結束了,國內也基本實現了和平。中國共產黨認為只有統一戰線才能實現共同抗日,取得勝利,為了民族的利益必須對自身的利益有所犧牲。
隨著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發生,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了,日本本想著采取“速戰速決”的戰略,但是由于中國軍民的頑強抗爭,其中,國民黨的抗日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在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的正面戰場還是比較積極的,使得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計劃泡湯了,但是除了臺兒莊戰役是勝利的,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幾乎都是以失敗告終,雖然敵強我弱是客觀原因,但是蔣介石自身害怕廣泛動員群眾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以及在戰略上沒有采取積極的防御方針才是我們更應該了解的戰爭失敗的主觀原因。我們不否認國民黨在抗戰過程中的作用,但是與中國共產黨堅定的革命立場相比,國民黨的立場堅定性還是有所欠缺的。在戰略相持階段,日本對國民黨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1939年1月,在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決定成立“防共委員會”,甚至確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針,這標志著國民黨由片面抗戰逐步轉變為消極抗戰,不僅如此,國民黨還對共產黨多次制造反共“摩擦”事件,但是這一切仍然沒有對共產黨進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戰的決心有絲毫的動搖。即使在戰略相持階段國民黨消極抗戰,但是中國共產黨仍然沒有自亂陣腳,而是認真分析戰爭的形勢,1938年,毛澤東發表的《持久戰》中明確地表示,對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必須在戰略相持階段堅持抗戰才有可能取得抗戰最后的勝利,由此,中國共產黨只有采取持久戰的方針堅持抗戰,堅定抗戰的信念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三、開展敵后戰場并重視建立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形成了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正面戰場主要是國民黨進行的正規戰,處于正面戰場的國民黨在抗日戰爭的初期是日本帝國主義主要進攻的對象,不得不說,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抗爭粉碎了日本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創建抗日根據地的計劃創造了條件。但是在戰略相持階段,國民黨開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日本的主要進攻對象也轉變為以敵后游擊戰爭為主的共產黨,盡管團結抗日的局面出現了危機,但是,中國共產黨仍然于1939年7月明確提出了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的口號,繼續努力爭取與蔣介石的合作抗日。雖然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對抗日戰爭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戰爭防御階段,主要以正面戰場為主,敵后戰場主要是對正面戰場進行配合,而到戰爭最為重要的相持階段時,主要是以敵后戰場為主,敵后戰場成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對抗戰勝利起到了決定作用。
在戰爭的關鍵階段,為了貫徹黨的一系列抗戰政策和方針,中國共產黨加強對抗日根據地建設的重視,尤其是對民主政權、經濟生產方面的建設。毛澤東曾說:“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2],這句話深刻揭示出人民群眾在戰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抗日根據地的建設,維護群眾利益。首先就是加強政權建設,這是抗日根據地建設的根本任務,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采取“三三制”的原則,抗日民主政權主要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機構的領導人都是經過人民選舉的,人民的民主權利有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為了支援抗日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們的生活,在經濟生產方面主要就是進行減租減息的政策,一方面要求地主減租減息,而另一方面又要求農民交租交息,這既維護了地主的利益,同時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利益,同時激發地主和農民進行抗日的積極性。抗日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有序建設并為抗日戰爭提供物質保障,同時也贏得了民心,保證了全面抗戰的路線的實施。
四、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鋒模范作用
中國共產黨人自從成立之日起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無產階級先鋒隊,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只為了一己私利的黨。毛澤東強調:“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3]。在抗日戰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沉著冷靜地分析戰爭的形勢和敵人的策略,從而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抵御外敵,中國共產黨人努力建立與國民黨之間的合作關系,英勇抗敵,即使國民黨對合作已經產生動搖,但是共產黨人依舊堅持合作的原則,努力堅持著合作抗戰的信念。當然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也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廣泛動員群眾,武裝群眾,實施全民抗戰的路線。中國共產黨人不畏犧牲流血,緊密聯系群眾,為群眾辦事,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一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也鼓勵著全民族進行抗戰,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了精神支撐。
毛澤東曾表示:“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4]。中流砥柱是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所起到作用的高度總結,當然,我們決不可忽視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積極作用。只有正確地分析不同戰場的作用才有利于我們正視歷史,只有分析為什么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才能有利于加深對作用本身的認識和理解,只有加強對原因的分析,才能感受到抗戰勝利的不易,新時代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這些精神的指引。
【注 釋】
[1]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04(2).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8.
【參考文獻】
[1] 李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研究述評[J].黨的文獻,2015年第5期.
[2] 李金河.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3] 孫文廣,張冬梅.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4] 邢云文.如何認識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年第9期.
[5] 徐奉臻.中國共產黨何以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年第9期.
作者簡介:趙萍(1995-),女,安徽滁州人,南京師范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