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繼承,目前是指依照法律或者遺囑接受死者的財產等,在古代,死者的財產是如何被繼承的呢?根據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傳統觀點來看,古代的繼承是說把死者的身份及財產傳遞給和自己有婚姻血緣關系的人。中國古代作為男權社會,女子究竟有沒有家庭的繼承權呢?女子的繼承權究竟占重多少,在本文中將稍作列舉。
【關鍵詞】 古代 女子繼承 繼承制度
(一)中國古代女性繼承權的演變
夏商西周時期,中國還屬于奴隸制時期,這一時期的繼承主要側重于身份繼承,此時的身份繼承原則為“兄終弟及,父死子繼”和“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1]“身份至上”在這一時期運用的淋漓盡致,在這種情況下,財產繼承制度附屬于身份繼承制度,也就意味著,財產繼承同樣采取嫡長子繼承的原則,女性在這一時期,是沒有財產繼承權的。[2]但即使在這個女子沒有任何身份地位的時期,女子在出嫁時仍然可以獲得一份嫁妝,但這份嫁妝并不能作為女子具有繼承權的佐證。
春秋戰國時期,財產繼承由先前的嫡長子繼承制變成了諸子均分制,不是正妻所生的庶子也可以享有和嫡子均等的財產繼承權,這也就為以后的女子享有繼承權埋下了伏筆。
到了漢朝,在財產繼承上,仍然沿襲前代為諸子均分,但在這一時期規定,女子也有繼承家長遺產的權利,但在繼承順序上,仍是兒子優先。漢代之前的絕戶家庭財產收歸國有,從漢代開始,戶絕家庭的女兒可以繼承娘家遺產。[3]
唐代女子的繼承權開始公開合法化,唐律規定,在繼承父母遺產分家時,尚未出嫁的女兒可獲得相當于未娶兄弟一半聘財的財產作為自己的嫁妝,父母健在時的女兒在出嫁時也可獲得一份嫁妝,這份嫁妝的取得可相當于生前繼承。女子出嫁后,原則上沒有娘家的繼承權,但如果出現娘家沒有仍在人世的兄弟,出嫁的女兒也可依法取得全部財產。
到了宋朝,這個時期的財產繼承雖然仍然是諸子均分制,但宋朝的在室女已經擁有男子繼承份額的一半,出嫁的女兒享有男子繼承份額的三分之一。[4]宋代戶絕之家的女兒享有很大的繼承權。戶絕即沒有男性繼承人繼承家產,南宋的戶絕立繼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夫亡妻在”,立繼從妻,稱為“立繼”,第二種“夫妻俱亡”,立繼從其尊長親屬,稱為“命繼”。在立繼之后,繼子與絕戶之女均享有繼承權。但在戶絕之家只有未嫁女的,未嫁女享有四分之三的繼承權,繼子享有四分之一的繼承權。[5]倘若戶絕之家只有出嫁女的,出嫁女享有三分之一的繼承權,繼子享有三分之一的繼承權,剩下的三分之一要收歸官府。
明清的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再加上清朝的閉關鎖國,使得明清的女性繼承權相較唐宋時期又大為后退,明朝規定戶絕家庭的財產有所有的親生女兒繼承,沒有親生女兒的,財產收歸官有。明朝規定,寡婦如果沒有兒子,且沒有再嫁為丈夫守志的,有權獲得丈夫的遺產,但在立繼之后,遺產歸嗣子所有[6]。
(二)中國古代女性繼承人的范圍
1.寡妻:唐律規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這一規定表明父母只要有一人在的家庭,不存在子女繼承財產的條件,家庭財產屬于父母支配,假如丈夫死亡,分兩種情況,一是沒有繼承財產的子嗣,這時的寡婦享有繼承權,另一種是有子嗣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寡妻作為大家長,當然享有丈夫的全部財產繼承權。
2.女兒:[7]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中,女子的繼承權一步步提高,除了寡妻享有繼承權外,在戶絕家庭,女兒的繼承權也得到保證。
(三)女性繼承地位提高的原因
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是男權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一直影響著古代社會,在社會生活中,一直以男性為主導,男性能在社會生活中找到符合自己的事物,可以在政治生活,國家大事中發揮自己的作用,而女性就只能參與一些家庭瑣事,這就直接導致了男女身份上的不平等,女性的智慧才識遭到壓制,在社會生活中處處不如男子,體現在繼承上,不具有和男性平等的繼承權。到了唐宋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出現和楊門女將的出現,女性的身影開始灑在歷史長河上,他們的出現,無疑是對之前“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點的一個大挑戰,女性的地位開始提高,從唐宋時期開始,女性的繼承權開始得到改善。
唐宋時期之前,古代一直是農耕社會。直到唐宋時期,整個社會的經濟組成發生改變,紡織業大幅發展,而紡織一直是女性的拿手好戲,女性的經濟地位開始提高,經濟影響政治地位,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這也是女性享有繼承權的一個重要原因。
唐朝時期,中國設立通商海岸,外國思想傳入中國,在這之前,中國古代社會被封建思想緊緊壓迫,此種情況下,社會地位較高的男子尚不能隨意發表自己的想法,更別提地位低下的女性了。隨著國外思想的進入,中國古代傳統的思想受到影響,人們的思想開始覺醒,伴隨著經濟形勢的改變,女性的作用變大,社會開始重新思考女性的地位和作用,這也為女性享有繼承權打下了基礎。
(四)中國古代女性繼承制度的啟示
繼承制度發展到如今,已經非常完善,女性已經享有和男性同等的繼承權,兒子和女兒同樣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女性的知識水平得到提高,當今社會對于女性和男性平等權利的思考還在進行,任何一個社會,離開哪一個群體都不能好好的存在,一個良好的社會一定是男性和女性群體共同作用的結果。希望在以后的社會發展中,能以史為鑒,更好的發揮女性的作用,共同建設出更合理的社會機制。
【參考文獻】
[1] 鄭華琛,郝代成.中西方傳統繼承制度中的法律文化差異.法制與社會,2014年6月(上)
[2] 閆曉君.漢代繼承問題芻議.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二期
[3] 張周國.中國古代女子繼承制度研究.黑龍江史志,2009.22(總第215)
[4] 蘇康宇,曾桂芳.中國古代女性繼承制度研究.法制博覽.2017年6月(中)
[5] 李春玲.漢代女子繼承制度研究——以《二年律令》為中心.西南政法大學
[6] 龍蓉.宋代女性繼承制度探析.南昌大學
[7] 王俊成.關于我國女子繼承權的歷史考察和實踐狀況分析.南昌大學
作者簡介:安雪飛(1996-),女,漢族,湖北襄陽市人,學生,法律碩士,單位:湘潭大學,研究方向: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