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金融機構是金融體系乃至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為了控制國民經濟基礎和鞏固自己的統治,采取一系列經濟措施,控制金融領域也是其重要一環。對此,南京國民政府政府為了加強對這些金融機構進行管理,以建立壟斷性金融系統,金融機構格局也因此發生了變化。本文以南京國民政府所建立起來的“四行二局”為代表展開進行闡述,同時論述了金融體系的完善以及歷史、現實以及推動力三方面對幣值改革的推動以及經濟的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 金融格局 幣制改革 經濟發展
一、金融格局演變
1、“四行二局”的建立與發展
四行指的是中國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銀行。兩局是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信托局。國民政府初步建立了以“四行二局”為主體的全國金融壟斷體系,增強了其對全國金融業的控制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1934年美國實施白銀法,導致中國國內通貨緊縮、物價低迷、經濟蕭條以及各種銀行業錢莊的倒閉,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乃至產生金融危機。對此,國民政府于1935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中央銀行及其壟斷地位。中央銀行完全為國民政府所控制,賦予它種種特權,但此時的中央銀行并不是國民政府真正意義上的央行,而是國有商業銀行。國民政府將中國銀行總行址由北京遷往上海,國民政府開始逐步控制中國銀行,到1934年底,中國銀行的資產總額達、存款額、放款額和發行總額 已占據其他三家銀行超過三分之一的比重。交通銀行名則是朝著多種業務同時舉辦的綜合經營的道路邁進,除了般的存放款和匯款業務外,擴帶了投資業務,外匯業務和信托業務等。中國農民銀行主要業務是籌措軍費、墊支軍餉、代購軍糧等,具有軍事色彩。雖然農民銀行對農業的放款較少,但它對于充實農業資金,活躍農村金融,引導農民改良生產,調劑農產品豐歉等,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信托行業行業的壟斷,主要體現在國民政府在上海成立了中央信托局。其主要業務有儲蓄、采辦、信托和保險等。隨后,1935年3月成立郵政儲金匯業局,是由郵政儲金匯業總局組而來,其主要業務是經營各種形式的儲蓄、匯兌,是國民政府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幣制改革
(一)背景。1、歷史原因:近代中國貨幣制度的長期落后和混亂。近代中國是一個銀本位國,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流通的本位幣有銀兩、銀元輔幣多種多樣,紙幣形形色色,貨幣的成色比價無一定標準。混亂的幣制不利于商品交換和國民經濟的堂展,嚴重阻礙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并影響到國民政府的統治。這就要求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2、現實原因:依據“廢兩改元”的推動。中國早在清末民初就有銀兩與銀元之爭,社會各界要求廢除銀兩制的呼聲不絕于耳。3、直接動力:為擺脫受美國白銀政策影響所產生的經濟危機。1934年6月19日,美國實施白銀政策,造成了中國白銀的大量外流。白銀大量外流,隨之而來的是白銀擠兌,銀行提取存款的風潮迭起。國內經濟形勢如此,英美、日卻正在激烈地爭奪對中國貨幣的控制權,以進一步支配中國經濟。
(二)幣制改革的實施。1、統一貨幣發行權。中央銀行和中國銀行根據《銀行法》發行鈔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銀行,其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銀行,食品稅、公共和私人資金的所有收入和付款都必須限于法定貨幣,不得用作其他現金:財政部核準的鈔票經常被官方貨幣所取代。2、實行白銀國有。禁止白銀的流通,將返還的國有銀作為外匯儲備轉給外國;如果銀行和其他公私營組織或者個人有標準銀或者其他銀的生產,由管理委員會負責自11月4日起準備發行或向其指定的銀行兌換法定貨幣。3、為穩定中國與法國貨幣之間的關系,構思了不受限制的中央對外貿易和外匯銷售。中國和運輸公司、貨幣價值由匯率決定,法國和英鎊將根據固定匯率確定。幣制改革的影響。在南京國家政府執政期間,由于“廢兩改元”銀價格上漲或由于歷史進程和經濟發展,都推動著貨幣改革的進行。4、幣制改革有利于國民經濟戰時經濟的調整和轉變為抗戰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貨幣改革壟斷了合法貨幣發行權作為向國家歸還白銀的強制性措施的一部分,國家政府致力于建立儲備,使國家政府能夠歸還白銀。不受控制地發行鈔票將是政府為彌補財政赤字而采取的有效措施,這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幾十年的通貨膨脹災難。
三、幣值改革后的經濟金融狀況
一、經濟情況:中國經濟日漸佳境。1、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投資規模日益擴大,國內生產總值也有了顯著上升。財政收支平衡,空前良好。2、1936年的經濟在中國經濟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例如,關稅自主,關稅自主不僅增加了財政收入,緩解了金融危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3、法幣政策,規定由四大行獨享貨幣發行特權,實現貨幣集中發行和貨幣統一,不僅與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趨勢相契合,而且有利于商品交換和流通,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
二、金融情況:順利整頓了國內混亂的金融秩序。1935年11月,四大行發行法幣正式開始啟動。1936年1月,所有原始貨幣,如為了確定美元的匯率,像銅、銀、銀以及紙幣停止進行流通。1936年5月,中美經多次商議簽訂《中美白銀協定》,我國的國內的金融秩序得以緩解。
總的來說,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貨幣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中國的經濟危機,并鼓勵生產。幣制改革的順利推進表明國民政府的財政調整效果顯著。國民政府前期的財政調整也提供了全面限制國民政府國民經濟命脈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邱松慶;南京國民政府初建時期的金融體系[J];黨史研究與教學;1998年06期,
[2] 潘瀚文;國民政府農村合作金融政策演進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2019年04月1日,
[3] 徐明霞;1935年國民黨政府法幣改革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03月30日,
[4] 張亞蘭;大蕭條、白銀風潮與幣制改革[J];中國金融;2009年14期
[5] 劉云長;國民政府初期的金融控制[J];歷史教學,1997年11期
作者簡介:李越(1999—),女,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學歷:本科生,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