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笑冰 賈茜然
【摘 要】 在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背景下,馬克思明確地向人們指出了工人階級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并不意味著社會地位的改變。工人階級要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只有通過革命的方式,打破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打破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的本質,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工人階級被剝削的社會地位,實現解放自己的目的。而撼動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體制的力量,只有依靠工人階級。因此,工人階級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關鍵詞】 馬克思 工人階級 革命 資本主義社會
誠如恩格斯所言,馬克思將資本主義社會揭露得“一覽無余”。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及其背后的邏輯架構,從而一眼望穿了歷史的深處。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做了三個著名的隱喻:機械怪物、吸血鬼與魔術師。“機械怪物”表達了作為工業資本主義社會外部景觀的機器大工業,工具設備的采用和改進使工人逐漸淪為機械附庸,造成人和勞動的異化。“吸血鬼”描述的則是資本的增值本性,是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社會比喻成“魔術師”,一方面肯定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巨大作用,召喚出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 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資本主義社會再也無法支配自己召喚出來的魔鬼——資本。
一、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
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正值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產業革命已經進入完成階段。繼紡織業機械化之后,重工業得到迅速發展。資本集中,生產規模擴大,擁有上千名工人的工廠,已經不是稀見罕聞的現象。此時的工人階級生活變得尤為低下,剝削更加沉重。在狄更斯的筆下,工人階級的悲慘生活一覽無余。小小的焦煤鎮上,工人擠住在狹小的屋子里,床經常沒有涼的時候,因為一個人剛起來另一個人馬上就會躺下。恩格斯在對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考察中也發現,大工業機械的發展,把工人完全變成簡單的機器,剝奪了他們獨立活動的最后一點殘余,形成了兩個極端的發展。一方面是工人失去一切財產,失去獲得生計的任何保證,道德敗壞,政治騷動;另一方面是國外市場幾乎被占領,資本和國民財富迅速增長。而造成這種對立的不是社會存在的弊病,而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方式。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目的是為了讓資本增值、獲利。因此,為了這個目的,資本可以不擇一切手段。為了獲取最直接的資本——貨幣,一切東西都可以進行買賣。為了獲取這具有魔法般的東西,資本家只能拋棄一切道德,從工人那里取得,從工人的勞動中取得。所以,即使是最年幼的孩子,只要他們能創造出剩余價值,資本家都愿意以最低廉的價格雇傭他們,而他們的父母也不得不忍受事情的發生。這就是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工人階級的工作情形和生活狀況,資本家對他們的剝削和壓迫十分嚴重。工人階級的社會地位就是在資本家的壓迫下出賣勞動,一切按照資本的安排進行生產和勞動,沒有自己的自由意識,也不需要意識,只需要簡單的跟隨機器運轉,充當好一個螺絲釘的作用。工人的社會生活就是他們社會地位的寫照,被奴役、被壓迫。
二、工人階級爭取社會地位的方式——革命
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工業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加深了工人的奴役狀態。由于大工業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技術基礎,不斷把大量資本和大批工人從一個生產部門投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大工業造成了經常性的勞動變換、職能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性。工人生活的安寧、穩定和保障被破壞,最終使工人在勞動資料被奪走的同時,也失去了生活資料。
十八世紀末以來,為了榨取更多剩余價值,資產階級采取降低工資、延長工時、增加勞動強度等方式壓迫工人,工人日勞動時間在12 到18 小時之間,“血汗工廠”由此誕生。馬克思指出,為了延長工時,資本家還“侵占人體成長、發育和維持健康所需要的時間。它掠奪工人呼吸新鮮空氣和接觸陽光所需要的時間。它甚至克扣吃飯時間,盡量把吃飯時間并入生產過程。”[1] 美國馬薩諸塞州一個鞋廠的監工就表示,讓一個身強力壯體格健全的18歲小伙子,在這里的任何一架機器旁邊工作,我能夠使他在22 歲時頭發變成灰白。
在這種殘酷剝削下工人開始了反抗斗爭。起初,工人認為自己悲慘生活是因為使用機器造成的,因而在英、法等國家紛紛發生了工人搗毀機器事件,其最早的便是發生在英國的盧德運動。隨著工人對資本主義制度認識的加深,在反抗斗爭中,工人階級開始逐漸團結,從一個自在的階級日益形成一個自為的階級。三大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使得工人階級在斗爭中迫切需要科學理論指導。在批判繼承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及歐洲古典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在與工人運動結合的過程中,1848 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正式形成。《宣言》積極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鼓舞、推動著文明世界正在進行斗爭的無產階級。
【注 釋】
[1] 《資本論》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年出版,第295頁。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列寧選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21世紀資本論[M].中信出版社2014.
[4] 王慶豐.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個隱喻[J].社會科學家,2015(01).
[5] 謝佩瑜.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階級實際工資的變動趨勢[J].商,2016(24).
作者簡介:楊笑冰,女,漢族,河南省汝州市人,法學碩士,單位:云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單位省市郵編:650000,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賈茜然(1995-)女,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單位:云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單位省市郵編:650000,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