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偉晨
【摘 要】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顯著上升,中華文化“走出去”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展示中國新形象的戰略舉措,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前所未有?!读暯秸勚螄碚返耐庾g作為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途徑,肩負著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使命。因此,其俄譯本在對外展示國家形象和宣傳中國國策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一書中具有中國特色的表達,通過歸納和總結俄譯本書中的實例,從歸化異化視角出發,探討中國特色用語的俄譯策略。
【關鍵詞】 中國特色用語 歸化異化 俄譯策略
前 言
中國具有特殊的國情與悠久的歷史文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國特色用語。中國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的文明,成就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在中華文化和語言前進的進程中,中國特色用語不斷涌現。中國特色用語即起源于中國,受中國特有的文化、政治和時代等因素影響而產生的表達,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明與獨特視角思維。
中國特色用語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是該書俄譯的重點與難點,翻譯時不僅要符合俄語的表達習慣,還要體現出獨特的中華文化。歸化異化理論自誕生以來,就引起了諸多爭議,但通過在翻譯實踐中的不斷運用與發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使更多譯者認識到翻譯時文化傳遞的必要性,因此筆者認為歸化與異化理論對于中國特色用語的俄譯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本文試從歸化異化視角出發,歸納總結書中的部分中國特色用語,探討其俄譯策略,以期為中國特色用語的俄譯實踐提供參考與借鑒。
1.歸化與異化理論概述
傳統翻譯研究一直認為翻譯時只發生在兩種語言間的行為。20世紀70年代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翻譯作為跨文化行為的性質也逐步引起翻譯研究者的注意,自此,歸化異化之爭出現。
歸化和異化是對兩種翻譯策略的稱謂。在翻譯研究領域首先將這兩個詞語作為術語使用的是美國翻譯學者韋努蒂。按照Schuttleworth 和Cowie編寫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給出的定義,歸化是指譯者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以盡可能減少譯語讀者對外語文本的生疏感的翻譯策略;異化則指刻意打破目的語的規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異域語言特色的翻譯策略。(朱安博 2007:9)
歸化翻譯指的是一種以目的語為歸宿的翻譯,即采用目的語文化所認可的表達方式和語言規范,使譯文流暢、通順,以更適合目的語讀者。異化翻譯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即努力做到盡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風味,使源語文化的異國情調得以存續,為了使目的語讀者能夠領略到“原汁原味”而不惜采用不符合目的語的語言規范。(朱安博 2007:16-19)
綜上,“歸化”與“異化”是譯界對于翻譯時如何處理文化差異的問題所產生的兩種對立意見。爭論早期,學者們傾向于把歸化與異化看做是完全對立的兩個翻譯策略。21世紀后,在不斷涌現的翻譯理論影響下,譯界對歸化異化兩種策略的看法也趨于辯證,更多地把兩者看為互補的雙方。(同上)
2.中國特色用語界定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文本簡介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涌現出了一系列反應大政方針、政策、治國理念、新時代思想等的新觀點、新概念,如:“四個全面”、“五位一體”等,這些表達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新思想的重要載體。它們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治國理念、講述中國故事、提升對外形象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1 中國特色用語的界定
中國特色用語即負載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新用語,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中國特色用語不斷地更新、擴充,與時事緊密結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相對于普通詞匯和外語詞匯而言,中國特色用語的出現是漢語語言文化中獨特的語言現象,或者說它是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凸顯出來的,反應國家政策,人民的生活、文化及其價值觀等,升級到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各個領域,都烙上了民族的色彩。(李秋榮,李新新 2016(09))
本文所研究的中國特色用語主要是書中反應新時代思想等的特色表達,這些特色表達符合中國國情,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在對外傳播過程中,與他國文化、思想進行交流時,這些表達尤為重要。
2.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文本簡介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8月18日至2017年9月29日期間的講話、談話、演講、批示、賀電等99篇,分為17個專題,生動記錄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2018年4月11日英國首發式面向全球讀者推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文繁體、英、法、德、俄文等9個文版。該書同時被譯成多國語言出版,是進行翻譯研究的良好樣本。中國特色用語是中國政治現象的體現,也是中國政策變化發展的風向標,在對外交往與合作中既發揮交際作用,又發揮政治作用,是該書翻譯過程中需要特別推敲的內容。(江雨濛 2016)
3.中國特色用語的俄譯方法
每種語言都有其特有的表達形式、句法結構、和修辭手法。翻譯的目的在于采用合適的語言形式傳遞相同的意思。中國特色用語是漢語語言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現象,內涵豐富,意義深遠?!读暯秸勚螄碚ǖ诙恚分械闹袊厣谜Z,需強調這里的中國特色用語是廣義上的,總書記講話中經常使用四字詞、俗語、詩句等,在反應治國理念的同時,也發揚了中華文化,翻譯時需仔細斟酌,既達意又傳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其中提及的新理念、新思想,需正確深入地了解其內涵,保證翻譯無誤,向譯文讀者傳達真實可信的新思想,避免出現歧義或誤解。
3.1 以歸化為指導的翻譯
中國特色用語與時俱進、內涵豐富,有時翻譯過程中在俄語中找不到相對應的表達,譯者則需要發揮主體性,考慮譯文讀者的感受,譯文盡量符合俄語受眾的語言表達和文化習慣,呈現出通順易懂的譯本。漢語中有許多四字詞語、成語,形式獨具中國文化特色,在俄語語言文化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表達,翻譯時較為普遍的做法是拋開表達形式,將意思準確傳達即可。
例1:數典忘祖:забыть своё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наследие, доставшееся от предшествующих поколений
例2:萬眾一心:сплоченный
例3:無堅不摧:несокрушимый
上述幾個例子均摘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在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中,譯者翻譯時,沒有拘泥于成語的四字格形式,只將其意思準確的表達了出來。漢語中成語一般由四個漢字組成,但是翻譯時,根據成語的意思及俄語的表達習慣,譯語則可長可短,有時甚至只用一個詞即可表達出成語的意思。
書中用到了許多形象的俗語、諺語,使嚴肅的政治文本鮮活起來,就好似講故事,充滿趣味性,很容易使人產生生動的聯想。
例4:砍頭不要緊,只要主意真:Рубите голову - я не боюсь, но истиной вовек не поступлюсь.
例5:眉毛胡子一把抓:хватиться за всё сразу
上述例4,對仗工整,譯者在翻譯時并沒有保留形式,把這句俗語的意思表達了出來,源語中沒有并沒有指出具體的對象,但是俄語譯本中指明了主語я 。例5對于中國人來說是耳熟能詳的俗語,比喻做事不分輕重緩急,逮著什么干什么。譯者對于眉毛和胡子都進行了模糊化處理,沒有逐詞對照譯出,而是將這個俗語的基本意思譯出。
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一系列與國家政策、經濟建設、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政治類新語接連涌現,清晰地反應了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方向與趨勢。這些新語與中國國情高度契合,翻譯時需結合中國的發展現狀進行靈活的處理。
例6:兩不愁、三保障: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от забот о пище и одежде, обеспечение обязательным образованием, основным медицинским обслуживанием и безопасным жильём
例7:長征永遠在路上:Великий поход никогда не закончивается.
譯者將“兩不愁、三保障”的具體內容直接譯出,沒有拘泥于原文中對仗工整的形式,“長征永遠在路上”這一說法的提出,體現出中國人民長期需要努力的方向,長征永遠不能止步。譯者翻譯時準確理解了原文意思,將其直接譯出。
例8:牛鼻子:брать быка за рога(角)
例9:啃硬骨頭:попробовать на зуб ?крепкие орешки?
書中還有許多與上述例子類似帶有強烈中華文化色彩的用語,為了便于譯文讀者理解,譯者將其處理成了俄語語言文化中對等的表達,漢語中的牛鼻子,譯文中則是牛角,原文是啃硬骨頭,而譯文處理為吃硬的堅果,譯文符合受眾所熟悉的語言文化習慣。
然而,譯者翻譯時,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不僅僅要顧及譯文讀者的感受,還要考慮原文作者的意圖,所以翻譯時需靈活選用翻譯策略與方法,最大程度上保證譯文的質量,接下來介紹一些譯者傾向于異化策略的翻譯實例。
3.2 以異化為指導的翻譯
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中國社會特有的現象,相關用語的涌現呈現出一個立體鮮活蒸蒸日上的國家,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我們希望世界能夠完完全全的了解這些獨具中國特色的新現象、新事物、新概念,所以翻譯時譯者會傾向于選擇異化策略,旨在努力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理念與思想,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
例10:兩個一百年:два столетних юбилея
例1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важная идея о ?трех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ствах?
上述這些表述,代表著中國的發展方向、及對中國發展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思想。翻譯時,譯者對照原文將其逐詞直譯出來,最大程度的在現了原文的表達形式,簡明扼要,但卻包含豐富的內涵,具體內涵是什么并沒有譯出。作者認為譯者這樣處理的目的是將這些執政理念、方針傳播出去,使譯文受眾對中國有進一步的認識,讓世界人民看到一個不斷前行的中國。
例12:老虎、蒼蠅一起打:бить и ?тигров? и ?мух?
例13:小腳女人:женщина с забинтованными ножками
例14:水能載舟,亦能覆舟:Вода держит лодку, но она же может и потопить её.
例15: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Зеркало нужно для того, чтобы узреть себя, а истории древности для того, чтобы познать сегодняшний день.
歷經數千年歲月的洗禮與傳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上述幾個例子則是中華文化不斷延續與傳承的最好證明。譯者翻譯時直接保留了原有的意象:老虎、蒼蠅、小腳女人;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特有的,但是近年來中華文化輸出的不斷推行,很多海外讀者已經理解這些詞的用意,因此譯者翻譯時不需要過多的花功夫,直接對照原文譯出即可。最后兩例譯者翻譯時逐詞對照譯出,譯文讀者即可明白其中的意思,使其獲得和原文讀者相同的閱讀感受。
除了上述這些例子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對應的俄譯本中還有許多中國特色用語的處理方式值得研究與借鑒,這些特色用語不僅是新時代習總書記執政理念的重要載體,更是中華優秀文化對外傳播的成功典范,譯者可以從譯本中獲得啟發,對翻譯有更深入的認識。
結 論
本文對歸化異化翻譯理論進行了簡要梳理,指出二者之間不是完全對立的,是互補的關系,對于譯者進行高質量的翻譯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作者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找到了很多中國特色用語翻譯實例,因為篇幅問題文中僅列舉了部分作者認為比較典型的例子,從歸化異化理論視角出發,對這些特色用語的俄譯方法進行了歸納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幾點發現。
1.歸化的主要目的是保證譯文流暢通順,能夠被受眾接受和理解。譯者用譯入語來代替源語中的文化形象,是為了實現更好的文化交流。有時源語文本具有豐富的文化伴隨意義,但卻不是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重點,譯者翻譯時則需仔細揣摩原作者的意圖,考慮是否有必要將源語背后的文化內涵翻譯出來,還是只向譯文讀者傳達原文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即可,將不符合譯文讀者審美情趣和習慣的部分模糊化,不需在解釋文化背景上花太多精力。
2.異化策略有助于保存源語語言和文化的差異、精髓,為譯入語讀者了解源語文化提供了機會,讀者通過閱讀譯文能夠體驗異化翻譯所保留的異域風情,異化翻譯能夠豐富譯入語,促進源語與譯入語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3.通過搜集相關文獻,作者發現到目前為止,中國特色用語還沒有明確的定義與界定,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特色用語不斷更新,范圍較廣,因此作者在本文中也沒有給出較為明確的定義,主要針對本文所選的語料進行了大致界定。學者們大多集中于研究政治類文本中的中國特色用語,主要有政治經濟類新提法,數字縮略語類,成語俗語古詩詞類等幾類。
4.通過對書中部分典型中國特色用語的俄譯譯文進行歸納分析,作者發現翻譯成語、古詩詞、部分含數字的縮略語類特色用語時,譯者傾向于選擇歸化翻譯策略。擯棄漢語語言文化表達形式,注重其內涵,考慮譯文讀者的感受,用譯入語語言文化替換源語語言文化,最大程度的再現原文作者想呈現的內容,使譯文讀者的閱讀障礙最小化,獲得與原文讀者一般無二的閱讀體驗,進一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5.原書中運用的諺語俗語、部分數字縮略語類特色用語,關于政治經濟領域的新提法,翻譯時譯者更傾向于選擇異化翻譯策略。俗語中有些形象的中華文化特有的文化意象,譯者把意象保留下來,直接對照原文直譯出來。政治經濟領域的新提法,因與中國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獨具中國國情特色,譯者則對照原文文本的表達,直接譯出,最大程度保留原文本的形式,呈現其內容,給譯文讀者了解中華文化和基本國情的機會,使其對中國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向世界人民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展現一個立體的中國,日益強盛的中國。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
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之一,在翻譯過程中,要具備主體意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翻譯時要根據文本類型,靈活選用翻譯策略,還需顧及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的感受。只有將二者都考慮到,既不破壞原文作者的勞動成果,也不辜負讀者的期待,譯文成果才能以更好的方式呈現出來,帶給讀者極致的閱讀體驗。本文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中國特色用語的俄譯實例分析,均為作者個人的觀點,不妥之處在之后的研究中會進一步改正完善。該書的俄譯本是許多優秀譯者合作的智慧的結晶,譯者出于讀者意識,采用了許多翻譯融通策略,值得漢俄翻譯實踐者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 蔡毅.段京華.蘇聯翻譯理論[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 胡光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俄譯本用典翻譯研究[J].文化學刊,2017(05).
[3] 江雨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國特色用語的俄譯策略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
[4] 李秋榮,李新新.中國特色用語在政論文中的英譯策略探析——以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海外英語,2016(09):111-112+114.
[5] 齊驥.從歸化異化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中國特色詞匯英譯[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
[6] 朱安博.歸化與異化:中國文學翻譯研究的百年流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