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行“錯題本”目的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歸納整理習慣,針對性的解決學生自身存在的知識點,解題方法,解題習慣上的問題,同時方便復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然而,錯題本推行過程中,尚存較多困難和不足。錯題本的整理歸納不再是學生個體的作業,需要教師參與進去,結合科學學科特點,筆者將從錯題的糾錯模式,錯題的批改與反饋,錯題本的使用三方面進行研究,提煉出初中科學教師如何在教學中輔助學生有效使用錯題本,期望借此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歸納整理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 前言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揭示了記憶的規律,遺忘率隨時間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別是在剛剛識記的短時間里遺忘最快(施小明,2016)。新的《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教師應將錯題本的有效使用融合到教學中。鑒于此,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們推行了“錯題本”。錯題本的使用可溫故而知新,將每周作業本,試卷上的錯題摘錄下來,并進行必要的分析(黃建軍, 2012)。
然而,“錯題本”推行過程中,我們發現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首先,學生對摘錄錯題的作用認識不清晰。以筆者執教的九年級兩個班為例,86個學生中認為錯題本對學習有促進作用的僅有10個人,而在定期翻閱錯題,進行復習與消化的學生則更少。其次,教師對錯題本撰寫內容缺乏科學的規范。由于初中科學的作業、測試中涉及實驗題較多。學生需要針對該類型錯題書書寫較多文字,同時還需要畫系列實驗圖,顯著降低其撰寫積極性。再者,教師本身對錯題本的缺乏足夠的重視,未及時審閱,或未針對學生錯題本中的一些不足進行有效反饋。錯題的整理本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錯題的翻閱本該彌補知識漏洞,針對性的避免審題不清、解題馬虎等弊端。正是由于上述局限,傳統的摘錄錯題方式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以及學生對糾錯的主觀能動性不強,“錯題本”逐漸變成形式化,多數錯題本終止與把錯題搬運到本子上,學生沒有時間去定期復習錯題本上的錯題,甚至很多“錯題本”變成了形式化的作業,隨意抄一些題目到本子上即稱為錯題本。錯題本的使用不再是輔助學生學習的工具,而是學生學習的負擔。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淺薄的解決方案,以期拓展錯題本對學生的積極作用。推行“錯題本”過程中,我們應該從以下方面付諸努力:首先。更多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九年級的學生為例,其學習時間是極其寶貴的,不宜耗費太多時間去摘錄錯題。其次,教師應該為錯題本的撰寫內容、撰寫方法上提供合理規范。學生是發展中的人,通過教師的引導使他們科學的利用“錯題本”,多做有用功,少做額外功,真正提高學習效率(汪偉敏, 2019)。再者,教師應該加強對“錯題本”的批改和反饋,及時了解學生對錯題的掌握情況以及激勵學生認真對待“錯題本”的實施。同時,敦促學生對“錯題本”的定期翻閱機會,提升錯題本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
2 研究內容
2.1 糾錯模式的多樣化
錯題本上的錯題糾錯模式不再局限于“題目-解析-錯因-答案”,而應根據不同的題目選擇不同的模式,還可以是專門建立知識網絡體系,記解題關鍵點,記錯因等等。學生做錯題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歸納如下:①難題;②因知識點遺忘或混淆所導致的錯題;③因學習習慣差,看題不清,計算錯誤等導致的錯題。
1)傳統糾錯模式“題目-解析-錯因-答案”。該糾錯模式比較適合難題的糾錯。因此減少題目摘錄時間是極其關鍵的。錯題主要來源于學校使用的作業本,導學新作業以及試卷等。因此教師要根據作業批改情況,將某些文字太長的科學難題,如實驗探究題復印一定的數量,供學生使用,學生只需把題目剪切下來,貼到錯題本上。這樣大大減少了摘錄原題的時間,學生可以將時間充足的用于書寫做題思路,解題步驟,分析原因上。案例一(圖1):
2)建立知識點網絡。因知識點遺忘或混淆導致的錯題,則需要將知識點漏洞或者易混淆的知識點建立知識網絡,將知識點以思維導圖等形式在錯題本上整理好。重點不是這道題目,而是題目折射出的知識漏洞。
案例二:生物基礎題:關于異型輸血原則(考慮供血者的凝集原與受血者的凝集素是否發生凝結)的題目同學們總是混淆,錯誤率較高。遇到此類錯題,我認為不需要將錯題摘錄下來,而是把相應的知識點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摘錄到錯題本上(圖2)
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畫思維導圖,生物部分的思維導圖非常的多且形象。可以在錯題本中專門設置一欄:生物思維導圖,將生物部分的易錯知識點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建立知識網絡,而不是將一道道錯題摘錄下來。這樣操作不僅減少錯題數量,而且能使糾錯更加系統化。
3)記解題關鍵點。很多綜合性題目,例如化學計算題及推斷題,機械效率的計算等都有一定的解題技巧。關于這類題目,可以將題目歸類,即多題歸一。將解題關鍵點記錄下來,為方便復習,可在解題關鍵點后面做好標注,附上原題位置,如“導新A本P20頁第5題”。
案例三:化學推斷題
化學推斷題是初中科學中的易錯題,錯誤率極高。我認為學生無需把推斷題依次摘錄到錯題本上,而是把推斷題中的易錯點,推斷技巧摘錄下來,即記錄關鍵點。以下是一位同學摘錄的推斷題做題技巧:化學推斷-----尋找關鍵詞
(1)無色---溶液無色時,則溶液中肯定沒有有色離子。常見的有色離子是Cu2+(藍色)、Fe2+(淺綠色)、Fe3+(黃色)、MnO4-(紫色)。
(2)白色沉淀---a. 先直接尋找沉淀,例如是否有碳酸鈣,硫酸鋇,碳酸鋇,氯化銀等;b. 若無,則尋找是否有兩種物質混合后會產生白色沉淀,從離子出發,如SO42-與Ba2+ ,Ag+與Cl-,CO32-與Ca2+ ,等等;c. 一定沒有有色沉淀,常見的有氫氧化銅(藍色),氫氧化鐵(紅褐色);d. 若僅寫沉淀,沒有白色,沉淀可以有色,也可白色。
(3)溶液—無沉淀或則不存在兩種物質混合后產生沉淀。
(4)溶于稀硝酸的沉淀有碳酸鋇,碳酸鈣等難溶性的碳酸鹽,不溶于稀硝酸的常見有硫酸鋇,氯化銀。
(5)加入堿后產生刺激性氣味,則一定有銨鹽。
當后期再遇到化學推斷題中出現的新的錯因,可以繼續添加下去,這樣將無數的推斷題的錯題概括為化學推斷題的做題技巧,即多題歸一,大幅度的減少了摘錄題目的時間,并讓糾錯更加系統化,具有針對性。
案例四(圖3):
4)記錯因。關于學習習慣差,審題不清,計算錯誤導致的錯題,同樣不需要把錯題摘錄下來,需要摘錄的是錯誤的原因,即記錯因。
案例五:化學里的“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名稱”,由于審題不清,總是在該寫“名稱”的橫線上寫成“化學式”,或者該寫“化學式”上的橫線上寫成“化學方程式”而丟分。這類錯題的糾錯,我認為只需要在錯題本上摘錄:“認真審題--- 注意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名稱三者的區別”,不需要把具體的題目摘錄下來。
案例六:在做計算題時需做到單位統一,如:“80克水溫度從20攝氏度升高到100攝氏度需要吸收多少熱量?“由于比熱的單位是焦/(千克*攝氏度),必須把80克化成0.08千克,而經常有同學沒有注意到單位,直接相乘,造成錯誤。這類錯題的糾錯,我認為只需要在錯題本上摘錄:“認真審題---注意計算題單位統一”,不需要把具體的題目摘錄下來。
糾錯模式的多樣化,將大范圍的減少了錯題的數量,減少摘錄錯題的時間,同時使“錯題本”更具有針對性與實用性。
2.2 加強教師對錯題的批改和反饋
錯題本能直接呈現出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必須認真批閱學生每周上交的錯題本,一方面可以從學生的錯題解析中知道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道題目,解析是否正確,是否還需要二次講評;另一方面可以更加了解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將學生相同類型的錯題歸類,將學生遺忘的混淆的知識點整理出來,將學生錯誤的思維,不好的做題習慣整理出來。并在平常的科學教學中將相同類型的錯題歸類講解,將易遺忘混淆的知識點強化,將學生審題不清等馬虎習慣指出,因材施教,提高教師在課堂上的掌控能力。讓“錯題本”真正服務于教學,讓教學從學情出發,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其次,教師應該定期將學生錯題本上射出來的某些普遍性錯題以電子稿的形似保存在word文檔中,打印出來供學生反復操練,并對檢測成績優良的學生進行獎勵,讓學生意識到“錯題本”的真正價值,以激發學生糾錯的主觀能動性。
2.3 錯題本的使用
科學教學中每一個章節的結束,一般都會安排復1-2節復習課。我將一節復習課安排為“錯題本”的定期翻閱,以及錯題共享時間,提升錯題本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
1)合理補充和刪除。學生通過翻閱錯題本,將自己已經掌握的錯題與還需再次翻閱的錯題做好區分標注,例如可以在還需再次翻閱的錯題前打上一個五角星,若在下次翻閱時此錯題掌握情況仍不樂觀,再標上一個五角星。五角星的個數體現了翻閱的次數,以及學生對此題的掌握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布置適當的題目作為復習時的練習,讓“錯題本”真正的服務于復習,針對學生學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錯題共享。“錯題本”恰到好處的體現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即使是學習能力層次相似的同學,他們的錯題也是不相同的。對學習能力強,學而有余的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共享錯題本,通過翻閱他人的錯題,彌補自己的知識漏洞,取長補短,并給他人提供良好的建議。
3 實踐效果和反思
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實踐,獲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科學“錯題本”從形式化逐漸轉變為實用型。時間的成本的降低以及成績的提升,也提高了學生對糾錯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錯題本能促進學習的學生數量增多,86名學生中有80%的學生認為錯題本是輔助學習的好工具。與期初相比,科學“總平均分”,“后三分之一平均分”,“前三分之一平均分”三項指標均有明顯進步,期中考總平均分位居全校第二,后三分之一學生的平均分在位居全校第一,前三分之的平均分也擠進前三。自試行“錯題本”改進措施以來,我們這個所試班級的成績及其在年級的排名一直處于穩步前進的狀態。所試班級這些可喜的進步必然是多種因素綜合促成的結果。然筆者堅信,“錯題本”相關改進措施的貢獻尤為突出。科學“錯題本”的有效使用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以及與學生的合作,真正體現了教學相長,促進學生與教師的共同成長。
(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錯題本成為輔助學生學習,方便學生有效復習的工具,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錯題的整理過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歸納整理習慣,錯題的翻閱幫助學生養成定期復習的習慣,錯題的共享能拓寬學生思維的寬度和深度。
(2)促進教師自身發展。錯題本的使用可以幫助教師熟悉學情,成為教師備復習課的第一手材料,便于教師對學生所學知識的共性與個性問題采取相應的復習舉措,也為下屆學生的教學易難點的把握提供參考,有效的提升了教師的課堂把握能力與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新桐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