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課程的重要組成,對于培養小學生的基礎思維能力,促進小學生成長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地不斷變革,小學語文課程在深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價值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有效分析,旨在以此推動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提升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強化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
1 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價值探究
1.1 有利于提升小學生傳統文化的思維認知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融合發展,是推動和提升小學生傳統文化思維認知的重要方式。農村地區的傳統文化傳承力度較弱,大多數人對傳統文化的思維認知與保護意識不強,導致小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無法對傳統文化產生較為深刻的印象和較為直觀的理解,將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課堂進行有效融合,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充分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在我國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中的歷史淵源,從而激起小學生強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認知與核心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語文課堂的文化特性與趣味性,保證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和發展。
1.2 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的語文學科能力培養
小學語文學科的開展目的主要是培養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邏輯分析能力以及思維認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學科素養,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融合,能夠讓學生在基礎學科教學與文化傳承中得到能力的鍛煉。農村小學語文課程地開展缺乏一定的融合性和前沿性,通過教學實踐與中華民族文化進行融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強大的愛國情懷,宣揚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精神,還能夠讓學生在教學中通過對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認知能力。在農村小學中以獨特的文化氣息來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科的能力發展,能夠讓小學生在基礎內容的學習中得到潛移默化的能力發展。
1.3 有利于豐富小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資源
傳統教學模式下對小學生語文課堂的教學主要是以教材為內容展開的,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認知無法得到深度的拓展與提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能夠進一步豐富小學語文課堂的學習資源,讓小學生能夠結合語文基礎知識與民族文化進行有效地融合認識,在提升思維認知,發展思維能力的同時,也進一步拓展小學生的知識廣度。農村環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受制于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的限制,在教學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課程進行融合,能夠通過有效的知識延伸和知識拓展激發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探究能力,從而推動和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 小學語文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路徑分析
2.1 創新教學形式,轉變教學思維
現階段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實踐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基礎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合,可以通過創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思維的方式來實現。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功利性較強與過多關注升學率等傳統問題,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方面的方式相對刻板,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開展的具體價值和小學生能力培養的技術方向,在語文課中滲透、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進一步推動教師在基礎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有效的思維拓展和教學體系創新來豐富和發展教育教學資源,進一步拓寬和提升學生的知識視野,這種教學思維的有效轉變,能夠引導教師和學生充分轉變對傳統語文學科的思維認知;通過教育教學資源的豐富與教育學理念的創新來發展教學質量,提升小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中的能力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涉獵甚廣,將其與語文課堂充分融合,必將存在諸多問題,教師轉變教學思維是根本,多媒體教學是助力。只有充分借助助力,抓住根本方能實現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充分融合。在傳統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勢必會因時代的距離,對傳統文化理解有失偏頗,一旦教師未能及時處理這一問題,將埋下隱患,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互聯網,從網絡中下載國學短片,讓學生在觀看動畫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學習文化知識。多媒體形式教學,不僅增加了國學知識學習的趣味性,還增加了文字語言的魅力,是一種教育創新、文化創新。
2.2 發展多元化教學手段,關注教學細節
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是提升,小學生對語文課堂學習興趣,實現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小學生處于成長發展的特殊時期,其對語文學科的思維認知不夠,全面傳統的理論講授無法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以此結合現階段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通過關注學習細節來激發小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通過改變教學觀念,如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小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語文學科的學習中去。多元化教學模式還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比如:歌謠、游戲、課本劇、知識競賽等。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更多的采用歌謠、游戲的方式來開展優秀文化教育,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更多的采用課本劇、知識競賽的形式開展優秀文化教育。讓小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文化熏陶、知識洗禮。其中文化課程與傳統節日結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方式。例如:在講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首詩時,教師可以以重陽節這一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與基礎教學內容進行講授,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教學實踐去感受重陽節這一中華傳統節日,從教學細節出發引導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小學生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水平。基于此,教師還可以搜集大量頌揚傳統文化節日的詩詞,帶領學生大聲誦讀,進而領會作者蘊含的思想與精神,這種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這種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模式,符合當今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理念,讓課堂教育不再枯燥,讓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在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時,教師還應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學生接受范圍內進行經典讀本的背誦與朗讀,進而欣賞分析,將其內化成自己的文化素養。值得一提的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課堂的融合,只是錦上添花,并非秉要執本,適當才是關鍵,無需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樣化,只有真正潛心學習,方能受益良多。
2.3 結合課外資源,強化傳統文化傳承教育
小學生在基礎課堂學習中的注意力會受外界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基礎的書本知識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既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也無法對小學生的思想進行有效地指導,因此,將中華傳統文化作為課外資源融入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在拓寬教學范圍的同時,增強小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注意力,增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豐富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資源,還能夠在基礎教學中逐漸深化和提升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內涵感悟,從而將這些感悟逐漸應用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從而激發小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中的創造力和思維認知,從而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承與發揚,達到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培育目的。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遠、廣博精神,經過歲月沉淀積累了諸多文化典籍,抑或是濃縮精華,抑或是博采眾長,抑或是晦澀難懂,抑或是淺顯易見。借助經典文化讀本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質量,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小學語文教師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來選擇適合的文化經典讀本,讓古人智慧領航今日文化傳揚。適合的經典文化讀本,既能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又能領略古人的思想智慧。分級閱讀在此時得以有效體現,例如:小學一到三年級學習的傳統文化經典讀本,可以為《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基礎性的、朗朗上口的文化經典,而四到六年級的小學生則可以學習《增廣賢文》、《孝經》、《老子》等諸多經典文化思想,從中領略我國傳統文化智慧,進而深度挖掘學生內在潛能,對語文教學產生敬畏之情,對于語文學習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發現其內在價值。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需要充分發揮農村地區獨特的優勢,同時也要通過有效的理念轉變和方式轉變來提升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基礎認知,達到對小學生素質培養的目的,從而激發小學生強大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平涼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19]PLC340。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德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