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平
摘 ?要:廣東省跨境電商飛速發展的背后也存在著人才數量質量不足、技術創新不夠、地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本文通過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對三個問題對政府、跨境電商企業、高校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廣東省;跨境電商;發展;人才;創新
近年來,跨境電商飛速發展,2019年我國進出口國際貿易總額達31.54萬億元,同比增長3.4%,跨境電商交易額達到10.8萬億元左右,同比增長達18.6%,預計未來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廣東省是國家實行跨境電商試點的省份之一,據相關數據統計,按地域角度分,2017年我國跨境電商賣家呈以下分布:廣東省24.8%,浙江省16.8%,江蘇省11.3%,北京市8.6%,上海市6.5%,福建省5.4%,山東省3.6%,河南省3.2%,其它省份19.8%。
廣東省成為跨境電商賣家集聚地的主要原因為龐大的經濟基礎,便利的交通,豐富的品類及完善的產業鏈。然而龐大交易數據及增長量的背后存在著打價格戰、市場混亂等問題,導致部分賣家利潤微薄,甚至虧本在維持。經濟新常態就是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廣東省跨境電商市場應該呈現有條不紊、穩中求進、企業間靠核心競爭力來贏取市場的狀態。
1 廣東省跨境電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大問題
1.1跨境專業人才數量與質量無法跟上廣東省跨境電商發展的腳步
目前來看,專業化的綜合型人才相對稀少。廣東省跨境電商企業大多反映:跨境電商方向高校畢業生數量少,且無法與企業崗位相匹配。據阿里研究院2015年調查顯示:每年高校不斷輸送跨境電商行業大學生,但82.4%的企業表示雖然招到了人,但這些“人才”與企業需求不匹配,而17.6%的跨境電商企業表示招不到合適的人。
跨境電商人才數量現狀:企業對人才需求強烈。由于跨境電商為人們的購物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現中小企業和傳統國際貿易企業都向跨境電商轉變,急需大量的跨境電商人才,特別是同時具備國貿和電商兩大特性的綜合性人才,而跨境電商處于發展初期,高校培養方向轉型的速度趕不上跨境電商發展的腳步,高校對跨境電商的培養機制還不成熟,甚至很多高校尚未著手培育跨境電商人才,導致高校培養人才數量遠遠趕不上行業需求數量,很多跨境電商企業反映無法招到人,導致該行業的發展受到了制約。
跨境電商人才質量問題:人才行業需求無法精準對接。據當前跨境行業市場需求,跨境行業從業人員需具備外語、國際地理、電商、國際市場營銷等綜合性知識。由于行業的快速發展高校培養計劃的滯后,高校培養人才和企業所需人才不能精準對接,學校所培養人才多為理論層面,動手操作能力不足。跨境電商同時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也有要求,比如PS,DW軟件等。這就導致跨境電商企業即使招到了人,也無法高質量的完成工作任務。
1.2技術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技術創新是企業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現階段廣東省跨境電商企業存在打價格戰、產品詳情頁盜用圖片、依賴平臺政策等混亂現象。很多企業只關注短期的盈利,沒有從長遠去考慮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品牌意識和服務意識都不高。主要原因很多中小跨境電商企業對研發的投入不足,如缺乏創新研發人才等,沒有營造創新氛圍。跨境電商企業的生存離不開產品和服務的核心競爭力。
1.3地域發展不均衡
據統計,2017年廣州跨境電商進出口總值高達210億元,增長33.5%,各項指標均據全國首位。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深圳市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491.66億美元,繼續居全國電商發展第一梯隊。來自廣東跨境電商協會的數據(如圖4),從銷售額看,廣東的跨境電商企業中,深圳市占了50%-60%,廣州市占了30%-40%,廣東的其余城市僅占10%-20%,而且多數分布在珠三角等地,粵東西北地區相對發展落后。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廣東省跨境電商地域發展應是全面、協調的,目前地域發展的不平衡嚴重阻礙廣東省跨境電商的全面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課題將對地方、企業、高校進行調研,詳細剖析廣東省跨境電商行業人才、創新與品牌意識、地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使廣東省跨境電商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2 廣東省跨境電商的發展策略
2.1跨境專業人才問題
高校可通過企業調研、企業合作等方式升級人才培養方案。跨境電商發展迅猛,需要大量的人才,高校可和企業共同探索新的培養模式迫在眉睫。比如現代學徒制、訂單班、校企雙精準育人等。應現階段跨境電商開店門檻較前幾年高,而且店鋪運營風險和費用高,高校自主開店鋪存在較大風險,而由于行業新且發展迅猛,無法招到有經驗的合適人才。針對以上現狀,高校可和企業合作,企業提供店鋪和企業導師,和高校合作,共同運營店鋪,這種培養模式不僅可以使企業店鋪得到孵化,并從中挖掘部分優秀學生畢業后對接公司崗位,同時也讓高校在校學生接觸企業最前沿跨境電商運營技術,在雙贏的基礎上實現精準對接。
部分高校在跨境電商方向改革方面不夠深入徹底,只是開設了一兩門相關課程,如《跨境電商實務》,學校任課教師也可對跨境電商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索改革。目前研究《跨境電商實戰》教學模式的學者較少。主要改革方法有:李燕霞(2018)建議基于創新創業和跨境電商人才雙向培養的校企特色項目實訓課程[1];江西外語外貿職業技術學院李瓊(2019)推薦《跨境電商實戰》課程應用體驗式教學方法[2];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李智(2019)建議基于“課賽證”融通的模式對跨境電商課程進行改革[3];徐曉慧(2019)建議把互聯網商務實戰引入實戰教學,把移動微課引入線上線下教學,構建“兩個平臺、兩種形式、三個環節”的教育模型,配合翻轉課堂預期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科教融合的教學模式[4]。DQP是一種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規劃了五個獨立且相融的基本學習領域(包括專業知識、廣泛且融合的知識、智力技能、應用與協作學習、公民與全球學習),課程通過該五個領域提出該門課的能力要求,通過展示學習成果,讓學生知道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這里的“成果”不是指傳統教育里學生最終獲得的分數,而是指學生在完成課程的學習后獲得的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綜合成長。該理念應用于跨境電商類課程,能讓學生更清楚課程的目標,激勵學生學習,同時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2.2跨境電商技術創新和品牌意識淡薄問題。
目前通過跨境電商渠道走出去的商品品類主要為3C電子產品、服裝服飾、母嬰玩具等,多為中小企業。企業應加大研發資金及人才投入,增加產品和服務競爭力,創造屬于自己的品牌。跨境電商企業應根據自己的目標市場定位品牌特質,建設特色創新品牌。
跨境電商企業可以調研產品銷往目的國的審美習慣風俗等,對產品進行研發,如果說通過速賣通銷往俄羅斯的母嬰產品,跨境電商企業需對俄羅斯市場進行調研,依據當地的特點對產品進行設計,符合當地的質量和審美要求。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創造目標客戶青睞的品牌。
2.3跨境電商地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廣東省跨境電商產業聚集地主要為深圳、廣州。但廣東省多市為制造業發展水平高,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東莞、中山、珠海、惠州、佛山等。由于行業較新,多數企業尚未從跨境渠道著手出口,部分企業處于探究摸索階段。本文建議政府對跨境電商發展較慢地區可以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如減稅等。跨境電商協會、跨境電商行業組織等可以定期舉辦企業交流會、中小企業與跨境電商運營企業對接會、跨境電商人才招聘會等活動為中小企業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一定的資源。跨境電商薄弱地區可根據城市產業特點進行突破,同時可以調研深圳廣州跨境電商產業園進行學習。同時政府可以出臺“老帶新”的政策,通過相關政策引領跨境電商發展成熟的企業帶領薄弱的企業發展。定期開展一些城市之間的跨境電商行業發展交流會,優秀的城市介紹發展經驗。
參考文獻:
[1]李燕霞,黃振山.以創新創業能力為導向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以跨境電商實戰訓練《外貿項目課程》為例[J].河北職業教育,2018(002):37-43.
[2]許輝.“互聯網+”背景下跨境電商實戰教學模式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02):40-46.
[3]李智.基于“課賽證”融通的高職跨境電商教學改革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20):286-287.
[4]徐曉慧.“互聯網實戰+移動微課”的跨境電商教學模式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9(46):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