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徐楠楠
摘要:在我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于國際視野下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承載著培養國際化合格人才的重任,為國家戰略服務。職業院校作為國家勞動力產業大軍的重要輸出地,國際化人才培養已成為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方向,課程的結構設置也需要不斷調整,突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國家提供合格的人才資源支撐。
關鍵詞:職業院校;課程結構設置;核心素養
1研究基礎
1.1理論依據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落實國家“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的著力點,是連接宏觀上的教育理念與微觀上的教育教學實踐的重要紐帶[1]。我們要通過這一連接帶,轉化為英語教學實踐中可操作的、易于理解的具體形式,明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生發展的必備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在完成實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職業能力的發展。落實職業院校英語課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關注課程內容和結構不斷變革和創新,必將成為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1.2實踐意義
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改革的方向要求英語教師要加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英語教學的知識滲透激發學生在情感目標上的創作欲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團隊合作精神和綜合職業素質,通過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健康生活,珍愛生命,自然生成信息意識,勞動意識,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學生專業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提高以及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職業院校英語課程結構開發與設置的主體,開展體驗式,場景式,以及項目教學模式,接納學生的直接存在經驗,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和活生生的體驗層面,從靜態課程轉向動態課程。要在任務解決方案中自如的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潛力;使學習者能依據教學活動中的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從而自發形成學生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精神,認識并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
2研究思想
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教學依托職業需求、基于教材、融合思政、“語言技能+文化內修”設計教學活動是落實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理解英語課程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意義,準確把握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定位;開展國際化比較研究,分析并思辨不同國家英語課程核心素養研究的程序體系、指標框架和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習得文化知識和發展跨文化的意識,包括對中外文化的理解能力,認知判斷能力,借助英語這一語言媒介向世界發聲和發揚中國精神的能力,能在學習中比較文化異同,汲取優秀的文化精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身立德的思想,形成自強不息、精益求精的品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利用成熟的校園文化推進十九大精神第一時間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為職校學生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平臺和軟環境。職業院校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主力軍,這一代年輕人大多數思維敏銳,視野開闊,親身體驗到時代的變遷中祖國的巨大改變,這些都是引導他們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和弘揚中國精神可利用的資源。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語言能力包含語言知識、語言意識和語感、語言技能等;思維品質即思考辨析能力,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等活動。文化意識重點在于理解不同民族文化內涵,比較異同,汲取精華,尊重差異等方面。學習能力主要包括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和情感策略。英語教師可以通過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和模擬未來職業情景在英語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自由式體驗式討論,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樂學善學,理解什么才是人的全面發展[2],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遵循古為今用的原則,突出強調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和國家認同,引導學生成為有寬厚文化底蘊、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3 研究內容
(1)構建職業院校英語課程結構模型,有機整合和重建教學模塊,提升教育品質,拓實教育內容,拓展教育范疇,強化語言運用技能,設立教學評價體系,促進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改革,提高教學實效性。
(2)聚集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內涵與外延,建模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實效途徑與形式,探究培植同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方法,進一步豐富職業院校英語課程培養目標的理論內涵,為職業院校學生英語學習提供新活力。
(3)拓寬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教育的研究領域,精準定位職業院校英語課程中“知識+能力+文化”并行的獨有性,在實踐教學中結合學生不同專業特色細化、深化、孵化學生“四維度”核心素養培養的總體目標,力求深入解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4.具體實踐
(1)職業院校英語課程結構調整,采用模塊式一體化教學,分為基礎模塊、拓展模塊和職業模塊的“金字塔”式模塊結構。模塊式一體化教學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在空間上和時間上有機結合,以適應國際化社會及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知識與技能、思想與行動并重的要求。培養既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有很強的實際應用能力,既要能解決實際生產問題又要有技術創新能力的實用型人才。
(2)以“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四維度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中心調整職業院校英語課程結構設置。通過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語言實踐活動訓練英語語言能力和應用能力,強調使學生形成以交際能力為核心的英語語言運用素質,英語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營造一個能進行交際實踐的學習環境,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努力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寬度,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自主學習模式[3]。
(3)實現“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契于課程”。在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想素質教育,將十九大報告經典語錄的中英雙語,通過晨讀、誦讀等方式融入英語課堂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核心素養,注重學生思想的引領,在職業院校學生中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言行歸一。
強化核心素養培養,是我國順應世界教育格局改革發展潮流,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為新世紀教育改革確立前進的方向。圍繞核心素養來解構重組,設計和實施英語課程,必定會成為我國職教英語教學的一個里程碑。
參考文獻:
[1]梁紅娟.十七大精神進課堂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08(22):168.
[2]李澤林.防止核心素養被泛化的危險——兼論貫徹落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學科化傾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5):158-163.
[3]熊姍姍.建構多元評價,發展核心素養[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9(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