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一部分的“前言”中也有明確的表述:“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初中作為小學與高中銜接的重要紐帶,初中語文是小學語文到高中語文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作為學生較為困惑的寫作更是學生學好語文的瓶頸。為此,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只有從語言建構與運用角度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知識框架和能力支撐點,才能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才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基。下面,我就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理論和一線教學實踐粗淺地談一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實施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新中考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精神,為了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吉林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吉林省長春市將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新生開始,啟動新一輪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從2020年中考開始,語文學科中考命題將進一步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素養立意轉變,考查形成能力的方法和過程,減少機械記憶的試題比例,增加理解分析的考查,增強探究意識。試卷整體強調對信息的提取、整合,學生要學會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強調讀懂命題語料,倡導自然流暢、言之有物的寫作。未來中考語文試卷將納入對口語交際的考查,重點考查學生在具體語境中的語言運用能力,考查語言表達的恰切得體和口語語體的特征;綜合性學習以語文課程的內部整合為基點,強調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強調語文學習與生活的整合,強調語文學習與實踐的整合,強調多種學習方式的整合,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作文主要考查學生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的能力。寫作考查鼓勵表達真情實感,鼓勵有創意的表達,引導學生對生活、自然和社會的關注。因此,在課內語文教學和課外積累方面,多角度多途徑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實施語言建構與運用是破解城區初中寫作教學難題的重要載體
(一)查擺城區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需要解決的有關“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現實問題。一是傳統作文教學方面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例如: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存在“教而不問”“問而不研”“研而不深”等問題。二是寫作教法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例如:在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只重校內訓練,忽視校外積累”“只重大作文訓練,忽視每天點滴積累”“只重應試文章訓練,忽視多種文體訓練”等寫作教學方面存在的難題。三是基層初中學生存在的學習困惑。例如:學生在作文學習中存在“畏懼作文”“逃避作文”“忽視生活感受”“忽視點滴積累”“習作照貓畫虎,盲目模仿”“習作華而不實”“習作無真情實感,空洞無物”“習作應試感強,忽視生活感受”等問題。
(二)明確城區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需要探索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內涵。通過調查研究,初步確定為: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與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發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與溝通的能力。在初中階段,初步理解為“語言(口語和書面語)的積累”和“(口語和書面語)語言的訓練”。
(三)探討城區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實施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方向與策略。一是依托“一科多模”“一模多法”的課改實踐,構建具有校際課改特色的“導入”——“感知”——“探究”——“交流”——“拓展”——“總結”的作文常規課“六步”教學模式,打造“自主樂學”高效作文課堂。二是通過課內作文課堂教學方法指導,嘗試課外學生“摘抄+原創”的雙線積累方式,增強學生課外摘抄優美語句的能力,通過開展3分鐘課前演講、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問答、課本劇表演、校園心理劇表演、古詩詞誦讀比賽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與建構的核心素養。三是依托學生課外積累,嘗試課外學生“摘抄+原創”的雙線積累方式,通過學生互批互改,互評,增強學生課外摘抄優美語句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口語和書面語的積累能力。
★ 基金項目:本文系穆洪良主持的長春市雙陽區“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寫作教學視角下的初中語文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策略研究》(課題立項編號:SYZ201908)課題組的論文類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