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青
摘 要:字寫得漂亮不漂亮?一貼就見分曉;歌唱得動聽不動聽?一開口就分高下;思考能力強不強?這就比較難說了。善于思考,這個詞幾乎每個語文教師都聽說過,可真正善于思考的教師并不多,刻意朝這方面努力的人多不多呢?恐怕也未必多。關于思考,對一些教師人來說,似乎有點像老虎吃天,無從著手。因為無從下手,有的索性就懶得下手。那么,該如何提升思考力呢?
關鍵詞:思考能力;認知能力
近日,某校培訓教齡在五年內的青年骨干教師,培訓的主題是“做一顆會思考的蘆葦”。講座之初,主持人出了這樣一個案例題——
據新民晚報報道,在重慶忠縣的一家醫院,所有新生兒產房全部以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在內的國內名牌高校命名。對此,有人調侃說,高校畢業后還是得奮斗,干脆取名叫“首富產房”“設計師產房”“企業家產房”好了。但也網友表示贊成,覺得只要不以盈利為目的,也不失為一種好玩的創意。據該院院長介紹,之所以這么做,初衷是對新生兒的一份祝愿,同時希望“無論是醫生或產婦,看到這個能會心一笑,起到調劑作用!”請問:對這樣命名,你有什么想法?
要求教師們獨立思考8分鐘后,進行5分鐘左右的闡述。結果,11位教師中,有3位幾乎不敢回答,他們不知道不知道該肯定還是否定;有7位感覺這樣命名不對,弊大于利,但說不出理由;只有1位教師說得較好,但也只是點到為止,沒有深入和展開。
這個題目難嗎?有些難度;屬于怪、僻、冷的題目嗎?恐不能算。那為什么好多本科畢業的教師也無言以對呢?就是思考能力弱,不知道如何解析和陳述,也說明平時不注重思考能力的自我培養。假如平時經常有意識地進行訓練,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就不會瞠目結舌了。有人說,現在的教師不讀書,我以為這樣說有點冤,憑良心說,不少教師還是讀幾本書的。但如果說他們不善于思考,這倒十不離八九。閱讀是一種消遣,思考是一種磨礪。消遣可以有,磨礪就免了。殊不知,消遣打水漂,磨礪出利鏢。思想是需要磨礪的。
怎樣才能學會思考、成為一個善于思考的教師呢?不妨從以下五問著手。
一問:事情為什么是這樣?
生活中常常會出現比較特別的事件或舉措,當聽到或遇到時,馬上就要冷靜地思考一下:為什么是這樣?疑問是思考的發端,沒有疑問就不可能推動思考行進的車輪。如果遇到新奇的事情,只把它當作新聞,只感覺滑稽,笑笑而已,聽過作罷,那就不可能養成思考的習慣,自然也就不可能成為善于思考的人。要學會從無疑中求疑。有些事情,初初一看,司空見慣,似乎沒什么問題,但仔細一問,或許漏洞就來了。比如下面的事例:6月24日,山東省2019年高考成績揭曉,成武一中學生黃蕊同學取得了706分的優異成績,已通過清華大學自主招生計劃審核,學校立即發了喜報,開頭這樣說:“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于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得益于縣教體局的正確領導,得益于社會各界及家長的關心關注,得益于全校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凝心聚力,砥礪奮進?!边@樣的語言你也許不以為然,因為平時見得多,但一問:這是真心話嗎?就會發現非?;奶疲狐S蕊同學參加高考,縣委、縣政府是如何“高度重視”的?社會各界及家長是如何“關心關注”的?“全校師生不忘初心……”怎么就能幫助黃蕊考出好成績?這樣一問,就會覺得喜報被網友冠以“世上最馬屁”也就不足為奇了。稍有常識的人都明白:學習成績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學生自身的天賦和學習能力。思考能力的培養像磨刀,靠的是經常不斷地、習慣性地磨,越磨就越鋒利。遇事想一想,問一問,漸漸形成習慣,思考能力自然會提升。
二問:動機是什么?
在疑問的基礎上,可進一步發問:這樣做的動機是什么?凡人為的事件,都存在著動機,只是或隱或顯不同而已。辯證唯物主義者是動機與效果的統一論者,既要看動機,也要看效果。對動機的探究往往可以初步檢驗事件的是與非。還是“產房命名?!钡氖吕?,可以這樣問一問:為什么要以北大、清華等名校來命名?目的是什么?答案不外乎:迎合一些家長的心理,滿足他們希望寶寶日后能進入此類名校的心愿。醫院迎合家長這種心理該不該提倡呢?就有話可說。尋找動機是分析問題的一個切入口,很多事件都可以由此作為線索擊中要害。再比如下面的事例:近日,在貴州畢節一個高速收費站內,一位年僅19歲、工作不到2個月的實習生翁芯,被司機罵后委屈地哭泣,但在下一秒就恢復微笑服務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據報道,當時她幫忙推走熄火的故障車輛,耽擱了幾分鐘,后面司機不了解具體情況,指責她動作緩慢。有網友以為她變臉像演戲,太快;也有網友除了感嘆哪行哪業都不易,更多的是對收費員由衷點贊。請說說你的看法。對此事例,可以這樣思考:為什么她要快速變臉?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作為服務人員,應該始終面帶微笑服務,翁芯值得贊揚。抓準了動機,就等于握住了牛鼻子;有了這個牛鼻子,就能牽動整條牛了。
三問:我的直觀感覺是什么?
遇到新奇的事情,許多人都馬上會有直觀感覺:正確或錯誤、肯定或否定、好感或不爽、喜悅或憤怒……。直觀感覺是平時知識與經驗大量累積而產生的,是本能性的感覺,它可以作為思考問題的基點。比如對下面的事例:2019年6月8日,高考最后一門英語科目結束后,在合肥十中考點外,戴著眼鏡、瘦高個子的王恒杰,面帶微笑走向一直等候在考場外的母親,沒等母親反應過來,他突然雙膝跪地,說:“媽,謝謝您,這些年您辛苦了?!蓖鹾憬艿哪赣H李娕不僅放棄了自己之前的服裝生意,專心陪讀,還克服了許多生活起居上的困難。王恒杰深刻體會到了母親所付出的代價,并將這些點點滴滴都銘記于心。這段視頻被人無意中錄下放到了網上,一經傳開,就惹來了很多的爭議,有人贊揚,也有人質疑和批評。對此,你的直觀感覺是什么?感謝母親可不可或該不該下跪?對這一事件馬上要你評判,確實有點難,但直觀感覺肯定有。直觀感覺是人特有的一種十分重要的初級意識,雖然它還停留于感性狀態,但它是通向理性的鑰匙。有時,自己的直觀感覺會比較復雜,一時說不清。這個時候,可以硬逼自己站隊,找出有傾向性的一種感覺。對此,有些人的直觀感覺可能會左右搖擺:一會兒表示贊成,一會兒又表示反對。到底如何?必須選邊站。
四問:我的直觀感覺,有多少支撐點?
感覺不是思考,只有為感覺尋找支撐才是思考的開始,尋找到的支撐點越多,思考就越有深度或廣度。感覺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一定是建立在自己思想認識和感情基礎之上的。我的這種感覺來源于什么思想和感情呢?這就是走向理性,涉足深水。如對“快速變臉”事件,假如你的直觀感覺是應當肯定,支撐點也許就是這樣的認識:“不能帶著個人情緒從事服務工作”、“盡職盡責理應得到贊揚”;假如你的直觀感覺是否定,支撐點也許是這樣的認識:工作不是演戲,微笑必須出自內心。直觀感覺畢竟是比較膚淺的,隨著思考的深入,有時會發現自己的感覺不大對頭,從而推翻最初的感覺,這也是正常的,特別是那些建立在感情基礎之上的直觀感覺,往往經不住理智的敲擊。比如,福建一位23歲的消防戰士為救一位95歲的老人而犧牲了,你認為值得不值得?對此,不少人的直觀感覺也許是:不值。這一感覺的基礎就是普遍的情感認同。然而,感情基礎和思想認識往往是不一致的。當你從思想認識方面尋找支撐點時,漸漸地會改變方向,覺得是值的:消防戰士在危急時刻救人要先問年齡、職業、身份嗎?這就是理智戰勝感情。人需要有感情,但不能感情用事,理智往往勝于感情。思考就是理智的直接表現。
五問:它是孤立的存在嗎?
思考的起點往往是一件具體的事,但如果只是停留于這一事件本身轉圈子,只是對這一事件進行評判與分析,就陷入了就事論事的泥沼。這樣的思考是缺乏深度和廣度的,沒有普遍意義。善于思考,要學會從個別到一般的延伸。就是說,要學會通過這一事件,發掘出背后潛在著的廣闊的、普遍的社會意義。要清楚,許多事物都是互相聯系著,只是聯系形式的不同而已,只是遠與近距離不同而已。找到事物間的聯系,往往能讓思想豁然開朗。因此可以經常這樣問問:它是孤立的存在嗎?例如下面的事例:以博士學歷報考高職專科學校,這在安徽省還是首例,估計全國也是罕見。據報道,朱駿的本科和研究生學業都是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完成的,本科專業是數學,碩士以及博士專業是金融工程,2013年畢業后先后在銀行和一知名科技公司上班。朱駿說,自己的興趣一直比較廣泛,雖然是理工學生,但也對歷史等學科充滿興趣。在見識了妻子對牙齒“正畸”后,感受到了醫學的神奇,萌生了學習口腔醫學的想法。對朱駿的做法,有人點贊,有人則認為這是人才浪費。請問,你怎么看待這件事?如果只對此事件本身作評判,那是沒有多少價值的,這完全是朱峻個人的事;如果能著眼于廣闊的社會背景,探究和發現這一事件背后的意義,那就有了價值。如果能從贊揚社會的開放、肯定追求個性自由的角度來思考和論述,不但具有普遍意義,而且立意高遠。善于思考的重要標志,就是新(獨特的視角)、廣(開闊的視野)、深(從顯性事物中找到隱性聯系)。
思考有時還是比較痛苦,是一種磨腦子的苦活兒,但它的效果往往是燦爛而輝煌的。假如你經常運用這五問,那么,思考能力一定會有明顯的提升。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綜合性學科。語文知識是這一課程中最基本的鋪墊,就像一座大山的龐大的基石,而思想則是這座大山中巍峨挺立的峰巒。語文知識不過是工具,它的價值,全靠思想把它重新串聯和構建,使之成為一種獨特的意義形態。語文能力的高度是由思想能力的高度來決定的,沒有思想的豐碑,知識和能力便是一地雞毛。尤其是語文中的寫作能力,它的核心就是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正因為如此,教學者必須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最好能成為一個獨立思想者。培養思考能力的最好材料和對象是什么呢?就是鮮活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現象。語文學習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對于現實社會生活的思考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也是最大的價值所在。本文所用的事例,全部采用最近的新聞事件,其目的也在于此。